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5532|回复: 1

我对辛亥革命的粗浅认识

[复制链接]

0

主题

2

回帖

14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4
发表于 2008-6-7 17: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对辛亥革命的粗浅认识
前面的话

历史学家把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这场民主革命定名为辛亥革命。这是因为在辛亥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一举推翻了统治我国的满清封建王朝,废除了统治我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国。对这场史无前例的划时代革命,史学家应该给予足够重视。特别是对这场革命认识存在的许多误解,应该给予彻底澄清:
一、到目前为止,把这场民主革命的下限定于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为止,似乎不准确。因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的目的是要“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895年,同盟会宣言)。杨玉如在《辛亥革命先著记》中是这样说的:关于三民主义先生于1905年《民报》发刊词上有剀切指示:“……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今者中国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只之易……不可不并时而驰张之。”亲自参加过武昌起义的杨玉如先生在他著的《辛亥革命先著记》中继续写道:“革命党人,经过孙中山先生这一番指示,不能不佩服先生眼光之远,魄力之雄,思想之正确,主义之博大精密。所以无条件的拥护他的主义,不惜一切跟着他的革命路线走。”从这一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清末革命家是以实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革命目标。而1911年的辛亥革命只推翻了帝制,只是革命的起步。民主、民生还没有实现。况且推翻清帝国的革命果实,被清朝时期的军人、官僚、士绅给吞吃了。他们组成的政府对有经验的革命家不是限制,就是把他们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杨玉如老先生在他的《辛亥革命先著记》中继续写道:“中国革命特点是在长途发展中,辛亥革命正是发轫的前一段。孙总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方是中国革命的止境。”这里再清楚不过地表明:1911年的辛亥革命,只是发轫的前一段,辛亥革命并没有结束,而只是开始。事实上1911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也根本没有停止革命活动,而是继续坚持不懈地进行革命斗争。从1912年辞去临时大总统以后,为了革命他仍马不停蹄地南北奔跑,大家应该是忽略不了的。因此,研究辛亥革命的历史,就一定要从认识辛亥革命的全过程。所谓全过程就是研究革命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因此,那种认为辛亥革命止于1912年是值得商确的。
二、辛亥革命既然是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研究辛亥革命只能是沿着孙中山这根民主革命主线进行。为什么必须以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和革命活动为主线呢?这是因为孙中山的主张,就是参加这场革命所有人的主张,孙中山的思想就是参加这场革命所有人的思想。孙中山是这场革命中最具代表人物之一。研究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就是抓住了研究辛亥革命的关键;研究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就要研究这场民主革命的全过程。这样做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抓住了事物的主要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对辛亥革命做出实事求是的结论。离开这根主线,而对辛亥革命片面的、孤立的、分割的甚获东一榔头西一斧的“研究”,是难以正确和全面的;离开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离开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去所谓高谈阔论辛亥革命,只能是笊篱打水。
三、辛亥革命是社会革命,亦即全民革命,这一点是无须置疑的。孙中山先生从未宣布过他领导的革命是代表哪个阶级利益的,也没有宣布过革命胜利后哪个阶级去压迫哪个阶级。也没有说过哪个阶级是未来社会的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从他的“三民主义”到他的“三大政策”,无一不是主张社会革命和全民革命的。如果说他主张发展经济是对哪个阶级有利的话,就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恐怕也不尽然!试问:“发展经济对哪个阶级不利?”人类社会非得有一个阶级去统治他们自己不可吗?如果说别的什么人统治人民压迫人民是万恶的旧社会,那么今天的胜利者自己去统治人民压迫人民就是美好的新社会吗?正因为孙中山的革命目的不是为了统治老百姓,而是为了实现社会民主,实现五权宪法;不需要任何人作统治者,而是要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要达到“地尽其力,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为此目的,孙中山号召青年人“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他并不教育革命者胜利后,去当未来的统治者。
不过我也理解,当前社会上好象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谁一说主张民主,或者说民主有什么处,就会被人视为好象感染了瘟疫病一样,好多人就不敢靠近了。生怕瘟疫了自己,损害自己生路。所以在研究孙中山的革命问题上是否也有人怕感染这种病呢?
历史毕竟是历史,早不说晚说,这一代不说下一代说,反正不管早晚,总要有人说。我就把我的粗浅认识亮出来,请读者批评吧!
我暂把辛亥革命的前四个时间段简述于后:
一、武昌起义,创立中华民国(1894年——1912年)。
二、讨袁护国,保住中华民国牌子(1913年——1916年)。
三、护法之役,中国南北对峙(1917年——1922年)。
四、北伐进军,统一中国(1923年——1928年)。

一、武昌起义,创立中华民国
(1894年——1912年)
早在1894年6月,孙中山就写了一封《上李鸿章书》,希望实行富国强兵的根本大政,改变封建的教育考试制度和官僚政治制度,改良农业生产,发展近代工业。
从1894年11月24日,年仅28岁的孙中山,在坛香山联合华侨中反清人士二十多人,组成中国最早的革命团体——兴中会——开始了他的革命活动。次年2月,又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成员二百多人中,有半数是商业和农业资产者,半数是学生、各种小资产者、工人、和会党活动分子。他们准备回国,发动反清起义。
1903年5月,与孙中山抱有同样理想的邹容所著《革命军》一书出版。他大力赞扬和鼓吹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学说,主张用革命手段“扫除种种之专制政体”,恢复人民应当享有的民主权利。这一年7月,陈天华所著《猛回头》、《警世钟》也相继出版。以通俗流畅的文字,较透彻地阐明了中国必须进行革命的道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从民主主义立场出发,针对专制主义的政治和道德观念进行了猛烈的批判。驳斥了君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反动说教,宣称国家的主人不是皇帝,而是国民。
1904年2月15日,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在长沙建立反封建革命团体——华兴会。
就在这一年内,孙中山发表了《敬告同乡书》等重要文章。痛斥保皇派为清政府涂脂抹粉,歌功颂德。以及将“保皇”与“爱国”故意混为一谈的狡诈伎俩。指出保皇派所说的“爱国”是爱清王朝,而不是爱“中华国”,他们所标榜的“爱国”实际上是“害国”。
1904年10月,陶成章、龚宝铨等联合江浙一带革命知识分子四、五十人,在上海组织成立《光复会》。推举蔡元培为会长。后来又在日本成立分部,参加者达数百人。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近代意义的政党——在日本东京召开正式成立大会。同盟会是在孙中山的倡导下,并与黄兴、宋教仁一起商议,以兴中会和华兴会为基础,联络光复会共同组成的。从查出的资料300多人中,百分之九十三是留学生和在校生,其余为官僚、有功名的知识分子、教师、医生、资本家和商人。主要成员是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通过会章,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采取三权分立制。同意并把孙中山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革命纲领。
这年10月,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东京创刊。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把他的十六字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所谓三民主义——这是我国最有远见卓识的第一个民主主义纲领。民权主义是号召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建立共和国。民生主义包含如下几项基本思想:(一)、鉴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弊病和劳资的尖锐对立,这个革命不能停留在“媲(PI)迹欧美”上,而应“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我国一开始进行民主主义革命,就不是全盘西化,按照孙中山的说法:不能停留在“媲迹欧美”上。而应“睹其祸害于未萌。”一些封建遗老遗少将我国实行民主改革诬蔑为全盘西化是无稽之谈。(二)、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问题,是没有解决好土地问题。因此,为了预防贫富分化,和独立解决土地问题,是这个革命后的迫切任务。(三)、解决土地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定单价地价的法子,……核定天下地价。其现眼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四)、实行平均地权后,私人永远不纳税。
1906年同盟会发动的几起反对满清的几次武装起义:湘赣两省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一带,在留日回国的禹之谟及其学生魏宗铨(quan)领导下,会集二、三千人在麻石宣布起义,自称中华国民军革命先锋队,十天之内各地首领先后举兵。工人、贫苦农民和防营战士纷纷参加,总数达三万多人。檄文称:“建立共和民国,与四万万同胞享平等之利益,获自由之幸福。”
5月,同盟会湖北分会在武昌成立,全体日知会会员入盟。
1907年5月——1908年4月,孙中山直接领导发动华南沿海和沿边地区六次武装起义。分别是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州马笃山起义。另外还有云南河口起义、浙江、安徽、四川、湖南、湖北等地的起义。起义大为振奋人心,促进了全国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抢米风潮普遍兴起,抗粮抗捐斗争到处发生。江西参加者达一万人;江苏饥民达二万余人,两湖地区形成了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江苏、广东、广西饥民暴动,河南省叶县农民抗捐聚众一、二万人;长葛发生万人暴动,密县农民拆毁县署。山东以曲诗文为首的农民起义达五、六万人。全国性的农民反抗清朝统治的斗争,预告了清王朝末日即将来临。
1909年4月,孙武等在汉口设立共进会总机关,并在武昌设立分机关。
1910年2月,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召集黄兴、赵声举行会议,勉励他们不要气馁,应当再接再厉,继续坚持斗争。
1910年10月,孙中山发动惠州起义。
1911年,黄兴等人制定了周密计划,决定分十路进攻广州,夺取革命胜利。由于情况发生变化,黄兴临时决定4月27日(农历3月29日)起义。双方发生激烈的巷战,革命志士在寡不敌众情况下,英勇顽强奋战,多人牺牲。最后拣到七十二具烈士尸体合葬黄花冈。史称“黄花冈”起义。
1911年6月17日,成都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保路运动迅速发展。9月,同盟会会员率吴玉章、王天杰等率保路同志军,在四川荣县起义,建立革命政权。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暴发,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到12日凌晨,武汉三镇完全为革命党人所控制。湖北军政府通电全国,宣告武昌光复。电促黄兴、宋教仁等来鄂,并转告孙中山从速回国主持大计。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激发了广大群众的革命热情,城乡人民踊跃报名参军;纷纷手持劳动工具,前来助战,逐杀逃敌。增强了革命党人的信心和勇气。首先响应武昌起义的是湖南和陕西,接着是江西、山西、上海、贵州、安徽、广西、福建、广东、江苏、四川等地包括湖北和湖南共十四个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脱离清王朝。席卷全国的群众斗争,汇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巨大洪流。封建的清王朝一夜之间土崩瓦解了,统治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彻底消灭了。
1911年11月30日,各省代表联合会在汉口举行。联合会的成员十分复杂,革命派与立宪派有几乎相等的席位,另有少数旧官僚和封建士绅,甚至还有清政府的密探在内。会议一是通过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一是决定待袁世凯反正来归。
12月1日,外蒙古活佛哲布尊巴在沙俄策动下,于库伦宣布“独立”,建立伪“大蒙古国”。湖北军政府与袁世凯签定停战协定。
12月2日,江浙联军攻克南京。
12月25日,孙中山自海外归来。29日,民国第一届临时参议院会议在南京开幕。每省代表5名,把满州几省和甘肃排除在外,17省革命党人集会于南京。每省一投票权,投票结果,孙中山以16:1之大多数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代表团推景耀月报告选举情形,说:“今日之举为中国五千年历史所未有,我国民今日所希望者,在共和政府之成立,以扫除满清专制之政府,使人人得到自由。孙先生为近代革命之先觉,富有政治学识,今日就临时大总统之职,愿孙先生始终爱护民国,母负国民期望。并请大总统向全国国民宣誓。”这里特别提请读者注意:要孙先生“母负国民期望”中的“国民”二字和“向全国国民宣誓”中的“国民”二字。都说明辛亥革命是全民革命,非一党一派之革命。不是为某个党派或某个阶级革命的,而是为国民即每个中国人革命。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仪式上即席宣誓曰:“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帮所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孙中山在这里仍然是对全国“国民”宣誓,不是忠于某个党,某个派。所以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辛亥革命是全民革命,是社会革命。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以西方模式取代历史悠久的封建政体。规定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国会、总统、内阁、法院行使国家权力。从这天起,中国改用公历,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1月28日,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成立。在短短的三个月里,颁布了发展民族经济、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法令。根据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原则,宣布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公权和居住、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私权‘。焚毁刑具,停止审讯,保护华侨,禁止贩卖人口,禁止蓄奴。解放(dan)民、惰民等所谓贱民。革除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赌博,严禁种植鸦片和吸食鸦片等。小学禁读经科等。临时政府颁布的政令法令体现出这个政府是代表人民的,保护人民的,在我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孙中山从海外归来后,公开声明;“所带回者,革命之精神”,“革命之目的不达,无和议之可言”,表现出他坚持推翻清王朝和建立共和制度的革命决心。
随着正式承认民权,民众扩大了社会上的参政。但是令人不安的是在革命这一方,还有多数人主张把政治支配权保持在上层,这点儿一般说来是一致的。中国社会的精英在其文化风格和经济活动方面,思想已经变得多样化了。他们奇特的凝聚力和决心为保卫自己的利益似乎薄弱了。大官僚、旧军人不会把人民当主人。它们无意放弃其自然增长了的特权:包括指挥的军队、截留的税收、挑选地方和省的官吏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遭遇内外两方面的压力,处于十分不稳的地位。它名义上是一个全国性的中央政府,但是,它的权力并不能推行于立宪派和旧官僚控制的省区,并非实际统一。
1912年2月12日(农历辛亥年12月25日),中国数千年之君主专制制度,宣告废除。清帝溥仪退位。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3月11日,孙大总统于未解职前正式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俾全国遵守。在参议院经过二读三读手续,修订完竣。共七章,五十六条。其中第二章人民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一、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
二、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
         三、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
         四、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五、人民有书信秘密之自由。
六、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
七、人民有信教之自由。
第七条 人民有请愿于议会之权。
1912年4月1日,孙总统率阁员于参议院正式解职。并发表演说:“本大总统于中华民国元年初一日来南京受职,今日四月初一至贵院解职,为期适三个月……中国为何发动革命,就是要联合四万万人推翻恶劣政府为宗旨……本大总统尚有数语,以陈述于贵院之前。”大意是中华民国要促进世界和平,巩固中华民国:“本大总统解职之后,即为中华民国之一国民,政府不过一极小之机关,其力量不过国民极小之一一部分,大部分之力量,仍全在吾国民。本大总统今日解职,并非功成身退,实欲以中华民国国民之地位,与四万万同胞协力,造成中华民国之巩固基础,以冀世界之和平。望贵院与将来之政府,勉励人民,同尽天职。从今而后,使中华民国得为文明之进步,使世界人民均得享和平之幸福,固不第一人之宏愿也。”
参议院代表致辞曰:“中山先生发宏愿救国。首建共和之蠹,奔走号呼于专制淫威之下,频于殆者屡矣,而毅然不稍辍。二十年如一日。武汉起义未一月,响应着三分天下有其二,固亡清无道所致,亦先生宣导指示之力实多……受职才四十日,即以和平措置,使清帝退位,统一底定,未忍生灵涂炭,遽(ju)诉之于兵戎,虽柄国不满百日,而五大民族所受赐者已靡(mi)有涯际。”
孙中山在演说中再三强调的是:(一)、政府与国民相比,政府是一极小机关,力量是一极小部分;(二)、他解职,并不是功成,而是要与四万万同胞协力,巩固中华民国。也就是说他还要继续进行革命斗争!参议院致词的意思是:赞扬先生为救国二十年如一日,奔走呼号。受职才四十日,迫使清帝退位。使五大族受赐于天下。肯定了推翻帝制孙中山功绩。


二、讨袁护国,保住中华民国牌子
(1913年——1916年)
(一)、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第二届临时大总统。唐绍仪为国务院总理。
4月2日,袁世凯迫使临时政府迁往北京。6月,公开破坏《临时约法》。
9月,迫使主要革命派唐绍仪和同盟会阁员辞职。把内阁变成袁世凯的御用工具。
1912年8月25日,革命派在北京组成国民党。主张实行政党政治,影响国会。
这时同盟会内部意见分歧,组织涣散。孙中山、黄兴等人对袁世凯都缺乏认识。而宋教仁极力主张“政党政治”,主张改组同盟会,以便在即将成立的国会中占有多数席位,组织责任内阁,实行民主政治。他在征得孙中山、黄兴的同意后,联合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四党,决定合并,成立国民党。1912年3月,通过了新修订的《总章》。党的宗旨是:“本党以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为宗旨。”1912年8月25日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推孙中山为理事长。宋教仁、黄兴等为理事。不久,孙中山委宋教仁为代理理事长。这些天真的革命者,没有认清袁世凯的凶恶面目。他决不会听任革命者的民主活动。
1913年2月,第一次国会选举中,国民党果然在参众两院获得压倒多数。全党满怀喜悦,准备组织政党内阁。但是,国民党选举大获胜利后,袁世凯大为骇忌,遂凭借其地位,威迫利诱,无所不用其极。      1913年3月20日,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遭袁世凯的暗杀。全国震惊,舆论大哗。袁世凯用残暴手段破坏民主制度的丑恶面目暴露无遗。事实证明,袁世凯已决心用武力来消灭革命党力量了。
(二)、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挫败袁世凯称帝图谋。
1913年4月26日,孙中山自日本回到上海,他们早先还以为“欲治民国”、“袁总统适足当之”。现在,他看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认为“非去袁不可”,主张立即兴师讨袁。重新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挽救垂危的民国。可是,袁世凯得到国内外反动势力支持,凶相毕露攻击孙、黄:“左又是捣乱,右又是捣乱,我受四万万人付托之重,不能以四万万人之财产生命听人捣乱……现在看透孙、黄除捣乱外,无本领……彼等若敢组织民主政府,我敢举兵伐之”。袁世凯已经举起屠刀,对准革命者了。
6月,袁世凯硬行免去革命派江西李烈军、广东胡汉民、安徽柏文蔚都督职务,三人均系国民党人。国民党亲眼看见袁世凯相逼已甚,于是起兵反抗。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黄兴在南京响应,安徽、湖南、广东、福建、等省先后起兵。还有上海、四川也宣布独立。袁命李纯攻江西,张勋攻南京,郑汝成包上海。遭到袁军夹攻,不到两个月,约到8月份,李、黄等部队败退。9月1日,袁军攻陷南京。9月12日,熊克武放弃重庆,二次革命失败。
袁军打垮北京和南方各省的国民党军队以后,大杀国民党人。余之皆逃亡海外。孙中山、黄兴被加以“乱党”名目,严令通缉,也逃亡海外。从此,全国进入北洋军阀最黑暗的统治时期。这宣告了中国初试民主“政党政治”失败了。
袁世凯处心积虑妄想恢复帝制,自己坐朝廷。拉拢《进步党》,拼凑组成自己的《公民党》。在国会大肆活动,对国会施加压力,非得选出他本人当总统不可。10月6日,从早8时到晚10时,两次投票,赞成袁世凯的票数皆不满法定人数,不能成为正式总统。袁世凯气急败坏不准议员离开会场。议员忍饿终日,第三次投票决选,最后被迫选出袁世凯为正式大总统。但是,袁世凯也认为这样被选出,对自己也是奇耻大辱。心一横,既然自己被选出当了总统 ,亦无须再用国会了。于是,为了进一步扫清复辟帝制的障碍,决心把政党和国会一脚踢开。
袁世凯当上正式大总统后,1913年11月4日,他借口“二次革命”中“该国民党本部与该国民党议员潜项勾扇”,犯有“乱国残民”、“破坏统一”的罪行。下令解散国民党,撤消国民党议员的资格,追交国民党议员证书、徽章,共有350余人被逼退出议员。省籍国民党议员亦被取消。国内不准有国民党党部,党员不能有立足之地。1914年1月10日,他又下令解散国会;4月9日,旋废止《临时约法》;5月1日,改订为《临时约法》为《中华民国约法》;更废国务院,设政事堂;任命徐世昌为国务卿;改责任内阁为总统制。对于地方政府及司法机关,也大加更张。12月29日,袁世凯公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限为十年,并可连任。至此,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制度,包括《临时约法》、国会等等,被袁世凯全部破坏。军阀、买办、大地主的专制独裁统治,被袁世凯用法律形式肯定下来了
1915年12月11日,袁世凯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利用国内外反动文人大造“帝制”舆论,污蔑中国“大多数之人民智识不甚高尚”,“无研究政治之能力”,胡说辛亥革命“由专制一变而为共和,此诚太驺之举动,难望有良好之结果”;结论是“中国如实行君主制,较共和为宜”。还有以“怕乱”为由,认为中国的特殊国情不能实行共和民主制度,只有独裁专制才能把国家治理强盛等等。接着,一些御用文人大造复辟舆论:滥发《君宪救国论》、《国情论》、《君政复古论》等谬论文章。为袁世凯复辟摇唇鼓舌,大造反革命舆论。袁世凯得意忘形,假借民意,并唆使各省所谓公民代表,向北京请求变更国体。12月11日,袁世凯控制参政院汇集了“国民代表“1993人,全部投票拥护君主制。次日袁世凯发布命令,承认帝制。31日下令,明年改国号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并准备于元旦正式登上皇帝宝座。
(二)、孙中山奋起护国大旗,袁世凯自取灭亡。
从袁世凯窃据中华民国大总统以来,逐步实行专制独裁,发展到复辟帝制,激起了遍及全国各地人民群众的反抗运动。特别是1912年,河南宝丰白朗率领不堪忍受袁世凯统治的农民发动起义。提出“打富济贫”,要求“平等自由”。指斥袁世凯盗窃民国,帝制自为、摧残民气、残杀青年。有力地鼓舞和支持了孙中山的反袁斗争。
孙中山“不以挫抑而灰心,不以失败而退怯”,“日夕共谋,非雪耻癸丑之耻,实欲竟辛亥之功”。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的中华革命党正式成立,他被推为总理。中华革命党的宗旨是“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目的是“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表明了孙中山等一部分国民党员在革命失败后,没有悲观失望,仍然与专制统治进行斗争的革命精神和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
1915年12月25日,蔡锷由北京化装潜回云南。与唐继尧、任可澄和李烈钧等通电反对袁世凯称帝,继而宣布云南独立。并组织“护国军”起兵讨袁。
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痛斥袁世凯“祭天祀礼,议及冕旒(jiu),司马之心,路人皆见”。紧接着黔桂粤浙秦蜀湘等省相继宣布独立,5月8日联合组成“护国军”军务院,以主持一切事宜。这时,鲁苏等省民军也先后起事,全国舆论群情愤激:指出“袁逆不死,大祸不止,养痈蓄疽,实为乱基。愿国人速以决心,再接再厉,扑杀此獠,以绝乱种。”
1916年1月6日,中华革命党人朱执信等在惠州起义。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仍称大总统。
1916年5月9日,孙中山第二次发表《讨袁宣言》。号召“除恶务尽”,指出“保持民国,不徒以去袁为毕事”,决不肯使谋危民国者复生于国内“。他表示不仅要打倒一个袁世凯,并且,要和所有同袁世凯一样的反动派斗争到底。如火如荼的反袁斗争,袁世凯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6月6日,袁贼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发愤而死。副总统黎元洪继任,宣布“遵守”临时约法,恢复国会,洪宪帝制的变乱告终。
护国运动粉碎了袁世凯的复辟帝制,结束了袁世凯的反动统治,包住了中华民国的牌子。这是辛亥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


三、护法之役,中国南北对峙
(1917年——1922年)
张勋等拥宣统复辟失败后,总统黎元洪下台。副总统冯国章代理总统,段祺瑞重任总理。组成以皖系、研究系为代表的买办官僚内阁。代理总统冯国章和总理段祺瑞对外卖国宣而不战,对内实行独裁战而不宣。拒绝孙中山拥护约法的劝告,不予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还勾结研究系政客准备召开由各省军阀指派的临时参议院。
1917年7月17日,孙中山为诛锄叛逆,举起“护法”旗帜(也有人称第三次革命)。他认为,国会和约法是共和国的象征:“一定要除尽假共和,才有真共和。”1917年7月,孙得到了海军总长程璧光及政学系原国会议员的响应,率领驻沪海军、部分国会议员约150多人,南下广东。联络西南各省地方实力派,树起护法大旗。受到广东督军和省长欢迎。在欢迎会上孙中山说:“中国共和垂六年,国民未有享过些共和幸福,非共和之罪也。执共和国政之人,以假共和之面孔,行真专制之手段也。故今日变乱,非帝政与民政之争,非新旧潮流之争,非南北意见之争,实真共和与假共和之争。”因此,要在广东组织政府,为真共和而努力。8月18日,孙中山便召集这些议员开会。因不足法定人数,遂定名为召开“非常国会”。对外发出通电:“民国不幸,祸患频仍,倪逆称兵,国会被毁;张贼复辟,国体动摇……特定于8月25日,于广州招开非常会议,以谋统一,以图应变。”到会120多人,讨论了组织政府事项。决议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通过了军政府组织大纲。声明“为戡定叛乱,恢复《临时约法》,特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宣布在“《临时约法》之效力未完全恢复以前,中华民国之行政权,由大元帅行之”。9月1日,到会91人,孙中山以84票当选陆海军大元帅。唐继尧、陆荣廷为元帅。并宣布段祺瑞、梁启超为民国叛逆。9月10日,举行大元帅授印仪式上,孙中山致答词:“文以不德,忝为共和先导。民国成立,六年于兹,而袅雄畔换,频繁不已,文不能救,自念无以对我邦人兄弟。今者叛督倡乱,权奸窃柄,国会解散,元首迁废。此诚勇夫志士发愤倡义之时也。而迁延数月,大兵未举,政府未立,内无以攘寇乱,外不足于示友邦。文以国会诸君不释之故,不得不统摄军政。任职以后,唯当揭股肱之力,攘除奸凶,恢复《约法》,以竟元年未尽之责,雪数岁无功之耻。责任在躬,不敢有贰,诸所举措,亦唯国会诸君实匡逮之,”孙中山在广州就任海陆军大元帅,正式另立政府以与北京政府对抗。我国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10月7日,他下令出兵北伐,开始了护法战争。以广西、云南的西南军人最犟。湖南有谭延开、赵恒惕、程潜支持护法,战场主要在湖南进行。在广西陆荣廷桂军的支持下,护法军在11月击败段祺瑞的进攻。1918年1月段军停止进攻护法军,7月与南方议和,10月战事终止。
因为旧官僚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唐、陆为保自己各有打算,孙中山在军政府内缺乏实质军事力量的支持。1918年曾经拥护孙中山的海军部长程璧光被枪杀。5月,这些南方军阀又把大元帅制改为七总裁制,以多名总裁削弱、排挤孙中山拥有的权力,实际上政府政权被他们操纵。孙不就总裁于1918年5月21日,离开广州赴上海。孙既不就总裁,南方诸军,群龙无首,亦相攻不已。诸总裁多辞职而他去。第一次护法告一段落。
孙中山第二次护法:因为曾经是国民党员的陈炯明在第一次护法时,从广东省长手中取得二十营的兵力,联同海军舰队开赴福建泉州附近。1920年陈趁桂系与滇系争权之机,指挥粤军进攻广州,驱逐了滇、桂等“客军”。稳住了广东。于是,1920年底孙中山又由上海回粤,“第二次护法”开始。1921年4月重开非常国会,取消军政府,组织正式中华民国政府,通过选举,孙中山被选为大总统。1921年5月就职。陈炯明为陆军总长、内政总长、总司令、广东省长,集大权于一身。孙主张立即北伐,用武力统一中国。而陈炯明心怀鬼胎,主张暂缓军事,先建设广东,实行联省自治。孙中山不料陈炯明叛变革命,1922年6月16日炮轰总统府。孙中山在时任北伐大本营参军兼第2军参谋长的蒋介石、陈策等护卫下,乘永丰号舰离开广州到上海。
第二次护法失败。孙中山愤怒地说:“南与北如一丘之貉”。两年后,孙中山在总结这一段历史时写道:“护法之战,前后六载,国家损失不为不重;人民牺牲不为不大;军兴既久,所在以养兵为地方患,故余于护法事业将告结束之际,发起化兵为工之主张以补救之。”

四、北伐进军,统一中国
(1923年——1928年)
(一)、战前动员
1921年12月23日,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张太雷的陪同下,到桂林会见孙中山,向他提出两点建议:一、要有一个联合各阶层特别是工农群众的政党;二、要有革命的武装核心,要办军官学校,建立军队。
从1922年8月起,孙中山采取一系列具体步骤改组国民党。
1923年1月1日,孙中山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指出革命事业是“由民众发之,亦有民众成之”。随后,又公布《中国国民党党纲》和《中国国民党总章》。
1923年3月间,孙中山在广州组织大元帅府大本营,就大元
帅职。
1923年10月,为改组国民党,指派廖仲恺、李大钊、汪精卫等5人为改组委员会,并设立国民党临时中央委员会,筹备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1924年1月20日——30日,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海内外代表共两百人,出席开幕式的代表有一百六十五人,苏联顾问鲍罗廷也出席了大会。孙中山在报告中阐明改组国民党使之成为有力量的政党,以此去改造国家。号召大家团结起来,争取革命成功。大会听取了谭平山代表临时中央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和柏文蔚所作的军事报告。2月13日,新当选的中央委员会通过了《国民政府组织法案》。4月12日,大元帅府公布了孙中山亲自制定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25条。大会通过了改组国民党使之革命化的具体办法,在保留总理的名义下,强调“国民党之组织原则,当为民主主义的集中制度”。大会通过了接受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决定。大会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把政权放在人民掌握之中”,实行民主政治。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反对地权为少数人操纵。对内政策规定各项政治经济制度,反对封建主义保障民权民生主义的实施;规定“实行普通选举制,废除以资产为标准之阶级选举;”“改良劳动者之生活状况,保障劳工团体,并扶助其发展”等等。这次大会对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新的革命高潮的起点。
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黄浦军官学校。经费、枪械、枪弹及教官,多是苏联帮助解决的。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说:“为什么一定要开这个学校呢?诸君要知道,中国的革命有了十三年,现在得到的结果,只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中国十三内的革命完全失败,就是到今天也还是失败……我们革命有一部分的成功。但是,没有革命军继续革命党的志愿,虽然官僚军阀不敢明目张胆更改中华民国的正朔。至于说到民国的基础,一点都没有。这个原因,简单的说,就是由于我们的革命,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所以一般官僚军阀便把持民国,我们的革命便不能成功。我们今天要开这个学校,是有什么希望呢?就是要从今天起,把革命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作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学生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有了这种好骨干,组成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事业便可以成功。如果没有革命军,这个的革命永远还是失败。所以,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我们要把革命做成功,便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实行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一心一意的来革命,才能达到革命的目的……革命事业,就是救国救民。……从今天起,共同担负这种责任。”
1924年10月,平定商团叛乱:商团成立于1912年,原为商人的自卫组织。1919年受汇丰银行支持的陈廉伯出任商团团长后,开始大规模发展组织,到1924年5月间已扩充约6000余人。政治野心开始膨胀,把沙面租界作为黑据点,北连北洋军阀,南连陈炯明和省内各商团及乡团,在英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图谋取广州革命政府而代之,成立所谓商人政府。
10月14日,孙中山任命胡汉民代理革命委员会委员长,廖仲恺为秘书,对商团采取行动。15日命令蒋介石协助剿灭叛乱,调动黄埔军校800名学员,工人和农民纠察队320人,湘、滇军校700余人,吴铁城指挥的警察2000余人,蒋仅用半日激战,即把商团武装彻底击溃。平定商团叛乱,打响了革命高潮第一枪,清除了广州革命政府的心腹之患,稳定了政局,为推动革命形式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战斗中蒋介石批评孙中山指挥失当、胡汉民妥协、中共冒险。这是蒋介石第一次独立指挥并打赢的战斗。这次战斗提高了蒋的威信,奠定了他成为军事家、夺取国家领导权的基础。
1924年11月,孙中山受北京政府冯玉祥和段祺瑞、张作霖的邀请北上,共商国事。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和召开国民会议。在谈判中孙中山发觉段并没有诚意,而且还要抵制。因劳累过甚,旧病复发,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逝世时致书联共,希望中苏两大民族友好合作。斯大林京悉噩耗后致电哀悼!联共中央指出孙中山的伟大事业将永远活在中国工人农民的心中,希望国民党高举孙中山的旗帜,一直到民主革命的完全胜利。
國父孫文遺囑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 5/2/2007 8:38:46 PM
國父遺囑(國事版)  
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
  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最近主張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於最短期間,促其實現,是所至囑。
筆記者:汪精衛 證明者:宋子文 邵元沖 戴恩賽 孫 科 吳敬恒      
何香凝 孔祥熙 戴季陶 鄒 魯
國父遺囑(家事版)
余盡瘁國事,不治家產。其所遺之書籍、衣物、住宅等,一切付吾妻宋慶齡,以為紀念,余之兒女已長成,能自立,望各自愛,以繼余志。此囑。
中華民國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
孫文 三月十一補簽

1925年2——3月,广东革命政府第一次东征:陈炯明自炮轰总统府两年来,不听归队的劝告,1925年1月7日,自任“救粤军总司令”,下达向广州进军的命令。率10万之众,兵分三路向广州方面扑来。蒋介石对陈早就恨之入骨,主动请战,踊跃上阵。东征军也兵分三路迎战。右路军许崇智任总司令,蒋介石任参谋长,参与指挥的还有苏联军事顾问加伦将军。东征军连战皆捷,蒋介石十分得意,挥笔写道:“亲率三千子弟兵,鸱枭(chi xiao)未靖此东征。艰难革命成孤愤,挥剑长空涕泪横”。经过艰苦战斗驱走了陈部,第一次东征胜利。
第二次东征,身为东征军总司令的杨希闵和桂系军阀刘震寰,虽被国民党重用,但长于政治野心,对广州政府和孙中山一直不满,密谋叛乱。刘于1925年2月,乘孙中山在北京病危之际,溜到昆明,与云南军阀唐继尧密谋,进攻广州。杨认为孙中山北阀不可能推翻北洋政府,所以他与北京的段祺瑞联络。段承认打垮广州政府,命他任广东督办。刘、杨二人叛乱的事情败露后,5月19日,广州政府军号召为平定叛军作战,6月11日晚,各路军向叛军发起总攻,次日叛军全部消灭。
1925年7月1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根据孙中山生前的意见,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正式成立国民政府。主席是汪精卫,高等顾问是苏共的鲍罗廷。8月26日,把各种军队统统改组为“国民革命军”。国民党从此有了自己的军队,结束了孙中山进行武装起义一直借用军阀军队、雇佣军阀军队打仗的历史。为北伐进军做好了政治上、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充分准备,为北伐胜利打下坚实基础。
1926年1月1日至20日,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以及关于政治、军事、党务、外交、工人、农民、妇女、青年、商人等问题的决议案。修改和通过了《中国国民党党章》,选举了中央执、监委员会委员。汪精卫作了大会的开幕词和闭幕词。蒋介石作了“军事报告”,并以第二高票当选中央执行委员,他在党内的地位得到肯定。中共成员在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中的比例与“一大”基本差不多。本着三民主义精神原则,议决了各项提案;并惩处了反对国共合作的“西山会议”派的首要分子。
1926年3月20日的中山舰事件,至今没有人斩钉截铁地说出究竟谁是事件的罪魁祸首。各路都是分析:说什么汪精卫不可能发动政变,非除掉蒋介石不可!更没有强行押送海参葳的计划。有人说也不是蒋介石无中生有的捏造,他在任何一次公开讲演中,总是离不开“拥护第三国际领导”、反共就是反革命“、反对工农就是为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服务”、“谁反对国共合作我们就打倒谁”。更没有人肯定是中山舰舰长共产党员李之龙妄图发动政变,推翻革命政府。中共没有独立掌握一支军队,没有自己的根据地,不可能以激烈的形式进行没有把握的斗争。好象有人怀疑是国民党右派,但没有说出所以然。此时,国民党军界和政界谣言四起:“共产党要暴动,推翻国民政府,组织工农政府”、“汪精卫、王懋功都加入了共产党,共产党准备倒蒋……”  不过,1957年出版的何干之的书写道:“1926年3月,蒋介石和”‘孙文主义学会’中的首要分子,共同策划了一个‘中山舰事件’,向共产党人开刀了。”事后,强迫共产党人退出第一军,蒋窃取了第一军军权。1989年北京大学出版的书中也认为是蒋介石在广州制造。
当时任蒋夫人的陈洁如这样回忆:1926年3月18日,她接到贝吉(汪精卫夫人)打给蒋家的电话问:“你知道他(蒋)今晚何时去黄埔吗?他要在哪个码头上船?”以后,两个小时内一共5次急切地问同样的问题,她产生了怀疑。更令蒋吃惊地是中山号炮舰已经奉命自广州下驶到黄埔来添油。“第二天,介石彻查此事,发现果然有一项阴谋,要绑架他,将他送往莫斯科。”蒋逮捕汪精卫后。陈洁如继续回忆说:“1926年3月22日,苏俄驻广州的代表来东山见我们……问到这次事件(逮捕汪精卫事),‘这次突击是针对汪精卫,还是针对苏俄?’蒋告诉他是针对汪精卫。“但是,我们不赞成你这种独裁方式,”,“首先,你对鲍罗廷完全置之不理。他是苏俄派驻贵政府的代表,此事应先与他咨商。第二,汪精卫是你的长官,你怎可未经贵党认可,就自作主张,将其逮捕?”苏俄代表的愤怒,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对逮捕汪是非常的不满!
该事件已过81年的今天,查阅很多资料示:特别是胡乔木推荐“具有世界水平”的杨天石研究员的文章更接近事实。根据杨的文章,中山舰事件大体如下:中山舰到黄埔,蒋介石确实不知道,认为是蒋耍的阴谋不成立;是共产党要造蒋介石的反,夺取国民党的政权,当时条件确实不成熟;汪精卫在这个事件中有一定的可疑点;李之龙为何于事件前让出舰长?苏俄代表为什么恰在这时要参观该舰?苏俄代表为什么对蒋发那么大的脾气?去蒋,汪是非常赞成的,汪为争权夺利吗?汪与共产党走的近,关系比蒋要好,共产党当然不会反对。蒋以此整殊肇事者,巩固自己的地位,也是天赐良机。他可以利用这件事,打击汪精卫,巩固自己的地位。这三方各自站到自己的立场上,对事件的认识,各有不相同的说法,只有等到以后,让后人去说吧!
中山舰事件后的1926年4月16日,国民党中央、国民政府联席会议,决定由蒋介石接替汪精卫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20日,蒋介石为退出第1军的200多位中共党员举行宴会,宣称如果杀共产党无异于自杀。24日,鲍罗廷和中共方面同意蒋介石主持国民党中央会议。
5月5日,国民党召开二届二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整理党务案,意在保障国民党的领导地位;关于国民党与共产党协定事项,限制并要求共产党员在国民党里公开化;关于选举中央委员会执行主席案;在于加强蒋介石在党内的独裁地位;关于国民党员重新登记案,实质是纯化国民党的队伍。四个整理党务案后,中共内部意见不一致。陈独秀提出对抗、孤立蒋介石的政策,应当立即退出国民党。但斯大林决定继续留在国民党内,作出妥协,保持统一战线的团结。驻中国代表鲍罗廷对中共领导说:“广州有可能发生政变,此时应该支持蒋介石的革命独裁。”他最近和蒋介石达成三点协议:鲍罗廷同意蒋限制共产党在国民党内活动、支持蒋介石北伐,蒋同意对国民党右派采取相应措施。为此事,陈独秀的代表彭述之因和鲍罗廷闹僵,剥连香烟钱也没有,而鲍罗廷硬是不发给他另花钱。改组后的国民党中共党员谭平山的组织部长、刘伯垂的秘书长、毛泽东的宣传部长、林伯渠的青年部长分别被国民党员取代。蒋介石兑现了允诺;鲍罗廷兴奋地在信中说:“对右派打击已成事实。”
国民党通过开办军校培养了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通过两次东征和南征,肃清了广东境内的军阀势力和反革命武装,并将广东境内倾向革命的军队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建立起牢固的革命根据地;国民党高层的权力之争,廖仲恺被暗杀,胡汉民被迫出走,“中山舰事件”汪精卫烧的焦头烂额垂头丧气,《整理党务案》加强了蒋 介石的独裁统治,削弱了共产党的力量基础。作为共产党总书记的陈独秀,在给蒋介石的信中称蒋是中国民族革命的“柱石”,“事实上从建立黄浦军校一直到3月20日,都找不出(蒋)有一件反革命的行动。”李大钊、陈延年都坚定不移地支持北伐。这样以来,国民党在国共合作中领导的地位基本巩固。这一切为进行北伐战争扫清了道路。
1926年6月5日,国民党中央通过北伐提案。国民政府任命蒋介石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李济深任参谋长,白崇喜任次长,代理参谋长。何应钦、谭延开、诸培德、李济深、李福林、程潜、李宗仁、唐生智分任第1军至第8军军长。
部署完毕,挥师北伐已水到渠成。


(二)、北伐进军,统一中国
1926年7月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布北伐动员令。
7月9日,在广州举行隆重的北伐誓师仪式。在响亮的军乐声中,蒋介石正式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孙科向总司令敬奉孙中山遗像,谭延开授印,吴稚晖授军旗、党旗。吴致辞:“中国革命……救民水火,古今一揆。今中央执行委员会代表全体党员,敬奉总理遗像、党旗、国旗,授我国民革命军蒋总司令,率全体将士,载而北征。”蒋介石誓词:“国民痛苦,火热水深。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幸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日星。吊民伐罪,歼厥凶酋。复我平等,还我自由。”蒋还在专发的《通电》中表示:“继先大元帅遗志,服从政府之命令,努力国民革命,实行三民主义”。
北伐军的军事部署如下:北伐军的1、2、3、6军各约10万人(战争过程中发展到40多个军近百万人),各派军阀兵力75万人。其中吴佩孚集团20万人,控制冀、鄂、豫三省及湖南大部分地区。直系孙传芳集团20万人,盘据赣、闽、浙、皖、苏五省。奉系张作霖集团35万人,占据东北三省及热河、京、津地区和山东等地。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根据军阀之间的矛盾和双方力量对比,同苏联军事顾问加伦共同研究,制定了利用矛盾,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确定了逐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的作战计划。
第1战场:是湖南湖北战场。敌方吴佩孚部队10万人。第4、7、8军为中央军沿京汉线向武汉方向进攻;第9、10(黔军投诚军改编)军为左翼军;第2、3军为右翼军;第1、6军为总预备队。湖南方向经过激烈地丁泗桥战役和贺胜桥战役,北伐军10月10日占领武昌。这年底统一了湖北全省。12月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党部从广州迁往武汉。
9月17日,冯玉祥部在绥远誓师参加北阀,改编为国民革命联军(简称国民联军)
第2战场:是江西、安徽和江苏战场。孙传芳调进兵力10万人。国民革命军第2、3、6、7军,兵分3路先后于9月上旬入赣,发起三次南浔会战。11月7日攻入南昌,孙传芳在江西的部队全部被歼。
第3战场:闽浙沪宁战场。1926年10月国民革命军第1军由闽向北推进,另有14军、第2军对福建发起进攻。调整部署后,编为东路军、中央军、西路军三个作战集团,分别向江西、福建、浙江发动进攻。在国民革命军强大压力下,孙传芳的浙军、皖军相继倒戈。1927年2月18日,占领杭州,3月上旬进攻松沪15日占领当涂。23日占领上海又转攻南京。孙军退往江北。
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1927年底,国民军和国民联军会师徐州,孙军、直鲁联军退往鲁北。
宁汉合作与东北易帜:1928年1月,国民党内部的宁、汉、沪、粤各派,经过军事上、政治上的反复斗争后,复归于合作。蒋介石重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所属部队统编为4个集团军,兵力约百万人。第1集团军:总司令蒋介石,参谋长何应钦;第2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参谋长曹浩森,第3集团军:总司令阎锡山,参谋长朱缓光、第4集团军:总司令李宗仁,前敌总指挥白崇喜。这时,张作霖己将奉军及依附他的孙军、直鲁军统编为安国军,下辖第1至第7方面军,兵力约60万人。
1928年4月,国民革命军第1集团军对鲁南发动进攻。5月初占领济南后,因日军阻挡,绕道进军京津。第2、3、4集团军从河南、山西沿正太、京汉、京绥铁路挺进,6月初京津地区处于三面包围之中。张作霖见大势已去,遂愿意和平交接北京。3日张作霖在沈阳被日军炸死,7月张学良就任东北三省保安司令。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南京政府,改旗易帜。30日,奉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四川、云南、新疆等省也已宣布服从南京政府。至此,历时两年多的北伐战争胜利结束,中国统一。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经过武昌起义、讨袁护国、护法之役和北伐战争,辛亥革命的成果才初露端倪。

欢迎批评,越批评越欢迎,我们的态度在于求真。把问题弄清楚了,就是大家的心愿!
2007年8月1日

参考书目:
辛亥革命先著记      科学出版社       杨玉如编
中国近代史诸问题    人民出版社       刘大年著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中国近代史          中华书局          编写组
中国近代史纲        北京大学出版社  龚书铎方攸翰主编
中国近代史讲话     山东人民出版社    汪伯岩编写
中国革命史学习参考手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何沁主编    陈明显  王旖旎 李小丁
中国现代革命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何干之主编
中国近代史学习手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龚书铎 方攸翰主编
革命尚未成功   湖南出版社      孙中山自述
蒋介石大传      团结出版社     刘红著
陈洁如回忆录    团结出版社        剪《郑州日报》
本国史表解     解放前出版
宋美龄传       书目文献出版社    黄江扬编译
关于中山舰事件一种比较真实的说法   杨天石
北伐战争   (出版不详)
三次革命  (出版不详)
陈独秀风雨人生  湖北人民出版社     朱洪

0

主题

139

回帖

459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59
发表于 2008-6-8 11:47:2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认真学习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15 14: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