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50|回复: 0

生食,真的健康吗?

[复制链接]

0

主题

654

回帖

883

积分

高级会员

热心会员

积分
883
发表于 2005-9-3 15:3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从火点亮了人类文明史后,熟食成为主流,人类摆脱「食草木之食、茹毛饮血」的生活。
但最近却有不少人回过头来追求生食饮食(raw-foods diet),为了健康,乐当「摩登原始人」,尤其不乏慢性、重症病人,奉生食疗法为一线生机。
生食真的能健康养生,还是迷思?有什么该注意的?
典型的生食以不经烹煮(或非常低温、不超过约摄氏46度)的方式,料理蔬菜、水果、坚果和种籽等,以保存食物中的酵素和营养素。
提倡生食者主张,烹调会破坏食物中帮助消化的酵素。但美国《消费者报告杂志》(Consumers' Research Magazine)、《健康》杂志(Health)都曾为文指出,蔬菜中的酵素主要供植物所用,烹煮过程中破坏的酵素跟人体健康没有多大关连。人类的消化系统本身就能制造消化食物所需的酵素。
不过,加热的确会破坏食物的一些营养素。台北荣总营养部临床营养组组长杨雀恋指出,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对热敏感,的确不利于加热烹煮。「水果入菜,不见得好,」她说。
要避免营养素流失,必须懂得利用方法料理食材。(见124页「如何减少营养素流失?」)
不是蔬果都可生食
但相对地,烹煮也有好处,有些蔬果根本不宜生食。
例如,在生鲜阶段含有毒性的食材。
「有些食物无法生食,烹煮可以让食物去毒性,」林口长庚医院毒物科主任林杰梁指出。
例如,黄豆、荷兰豆、扁豆、四季豆等豆类食物含豆类皂素,生金针含秋水仙素,生树薯含天然氰化物,这些食材都必须经过加热破坏,否则会引起肠胃发炎、腹泻。
有些有益健康的蔬果含有毒性,像菠菜、紫苏等含高量的草酸,如果生吃,会引发急性肾衰竭。另外,草酸会阻碍钙质吸收,引发低血钙症,且会严重危及肾肝功能,林杰梁提醒。
而且很多蔬菜恐有添加农药之虞,煮熟加热时,农药较容易挥发。
烹煮,也更容易让蔬果释出营养素,而且也更容易消化蔬果中丰富的纤维质。
五谷类绝不能生吃。五谷种籽里含有植酸钙、镁等矿物质,除非烹煮过,否则不能被人体消化系统吸收。烹调可以让许多谷类食物中的烟碱酸,更容易吸收。加热也让淀粉类、蛋白质更易于消化。
许多植物性食物含有抑制人体吸收营养素的因子。透过烹煮,可以破坏这类因子。
例如,豆类跟豌豆等豆荚类食物含红血球凝集素及胰蛋白抑制因子,不能生吃。
另外,生豆子和白萝卜、十字花科蔬菜(如紫莴苣red cabbage、高丽菜、花椰菜、白花椰菜、包心白菜等)这些富含营养的蔬菜,都含有致甲状腺肿物质,长期生吃,会使甲状腺肿大。经由烹调,才能大幅降低这种物质,杨雀恋指出。
胡萝卜生吃不如煮熟
另外,烹煮,会让蔬果释放植物性化学物质。而茄红素、胡萝卜素、维生素A、D、E、K等营养素被烹煮后,更利于人体吸收。
沙拉盒中常见的生胡萝卜条,其实不是聪明的吃法。因为胡萝卜所含的维生素A,必须煮过才被人体吸收。
研究显示,嚼一根胡萝卜吸收到的β胡萝卜素只有少少的1%。而且生胡萝卜对肾脏是个负担。尿毒高的人(中~重度的肾脏病人)如生吃胡萝卜,它含的钾离子恐足以让人心脏麻痹而死。
茄红素也是类胡萝卜素家族的一员。它是一种抗氧化物质,保护细胞膜免受自由基攻击、避免DNA突变。蕃茄富含茄红素,但在加热煮过后最能被吸收。
虽然其它一些红颜色的水果,例如西瓜、红葡萄柚、番石榴,都是茄红素的良好来源,也都被生吃,不过它们释放出的茄红素都不如煮过后的蕃茄那么好吸收。
和生食相比,煮过的食物也较不会引发过敏反应,因为烹调可以改变外来食物的蛋白质成分。
台大医院小儿部主任江伯伦指出,生吃核果、花生类,特别容易引起过敏;根茎类蔬菜比叶菜类容易引起过敏。有时,像芒果、奇异果、草莓等美味香甜的水果,都会让某些人过敏。
小心吃下虫卵
生食还有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隐忧──感染和食物安全问题。
任何生食都有危险,尤其如果食物来源刚好被污染。
林口长庚医院毒物科主任林杰梁指出,食物经过烹煮,能杀死微生物、寄生虫,但生食就得冒风险:「对生病的人、抵抗力差的人来说,微生物、寄生虫是个威胁。」
尤其生食者大多信赖有机蔬果,认为在少用或不用农药的情况下,生吃无害,却忽略了这类蔬果可能利用堆肥或其它因素,而留下寄生虫或虫卵。一旦清洗不完全,生吃下肚容易出问题。
今年2月台中即传出新闻,有个妇女为了减肥吃了半年多的生菜沙拉,结果无意中也吃进虫卵,导致肚子里长蛔虫。
林杰梁提醒,台湾真正能生产有机蔬菜的单位有限,且未必符合标准。加上台湾有严重酸雨,空气中的粉尘、微粒,一下雨又带入蔬菜中,生吃就有风险。
林杰梁的太太透露,他们一家人从不吃生菜沙拉。
虽然由食物引起的疾病(food-borne illness)主要发生在肉类的食物来源,但近年来也传出蔬果引起的疾病,其中包括苜蓿芽等芽菜,因为遭到大肠杆菌(例如可怕的O157)等污染,危及人体健康甚至致死。
因为生吃芽菜造成食物中毒的案例不断,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在1999年曾建议「不要生吃」。
如果细菌已经存在种籽或豆子中,就算自己栽种,发芽期的卫生条件控制良好,还是不免有风险。
台北荣总杨雀恋组长提醒,苜蓿芽含「刀豆氨基酸」这种碱性氨基酸,对红斑性狼疮(SLE,一种自体免疫疾病)病人来说,会刺激免疫系统,不利病情,所以不宜吃。(SLE病人也不适合吃芹菜。)
也有权威的肾脏科医师在媒体上警告,曾有研究显示,肾病患者吃过量的苜蓿芽,可能诱发类似红斑性狼疮症状。
你的营养足够多元吗?
就算没有污染问题,生食者也要考量营养是否均衡多元。
「从没有一种食物可以完全满足一个人所需的营养,」杨雀恋说。
完全生食下,饮食来源受限,缺乏许多必须的营养素,恐难避免造成健康问题。
例如,由于豆类不宜生吃,采取生食者少掉一个蛋白质来源;如果癌症病人欠缺蛋白质摄取,难有体力面对化疗,林杰梁指出。
而且,新鲜蔬果的体积比烹煮后来得大,生食时能够吃的量少,容易热量不足。
英国《新科学人》期刊在两年前的一篇报导中,引述一份德国研究指出,大约三分之一的生食者有长期慢性能量不足症(chronic energy deficiency),有一半的女性生食者的经期不规律。
今年3月美国《内科索引》期刊也有份研究报告指出,只吃生蔬菜的素食者,骨质密度异常低,日后恐有骨质疏松等骨质流失疾病的风险。
美国营养师协会发言人单登副教授也评论,这份研究调查的完全生食素食者的身体质量指数(BMI)偏低,只有20,如果一旦低于19.5,长期下来骨头内的矿物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偏低的风险大增,「你无法说长期生食素食(raw-foods vegetarian diet)是没问题的,」她接受美国广播公司新闻网访问时表示。
杨雀恋建议,大量生食或完全生食的素食者,至少需要补充综合维他命,以避免营养素不足;另外,因为动物性营养素摄取不足,可适时补充维他命B12、B2(缺乏B12会造成神经方面疾病);或补充金属矿物质,如钙、锌等。尤其锌与免疫系统健全与否有关,而它的来源又多半是动物类食物。
摆荡在两个极端之间
过与不及,都是缺憾。过度熟食是一个极端,但完全生食又是另一个极端,两者都不健康,应该取中庸之道。
另方面,拥戴生食者或许该思考:真的是生食让人健康,还是因为伴随生食而大量吃蔬果、少加了烹调时用的油、盐、酱油等,改变饮食习惯带来健康之故?杨雀恋提醒。
尤其对生病的人来说,更不该因噎废食,轻率放弃正规治疗,「饮食只能当辅助的角色,」林杰梁认为。他在医院中屡屡见到重症病人盲从口耳相传的另类疗法,延误病情,不免忧心忡忡。
每个人都想追求健康,但要不要当「摩登原始人」,面对生食的不利风险,或许真该多想想。
谁不适合生食?
生食并不适合每一个人。有些人的消化道不能忍受大量的生食,任何从熟食方式激烈转换到生食的手段,会造成大灾难。
美国《消费者报告杂志》建议,高危险病人不该生食,例如有严重灼伤、接受癌症治疗的病人,手术后装引流管的人,还有免疫系统受损而容易被感染者。
台大医院小儿部主任江伯伦也指出,老人、小孩的免疫力较差,最好不要生食。
另外,也有医生建议,因为蔬菜的纤维比较粗,肠胃敏感者、胃发炎、十二指肠溃疡者,最好避免生食蔬菜。
如何减少营养素流失?
烹煮的过程确实会流失一些营养素。不过,烹调适当,可以减低流失率。
台北荣总营养部临床营养组组长杨雀恋指出,烹调蔬菜时最容易流失维生素C,烹调时间愈长,维生素C愈容易被破坏,流失到汤汁中,所以要把握三不原则:水不要多(基本上不留汤汁)、温度不要高、烹调时间不要久。
一般来说,水煮蔬菜时保留的维生素C最少(因为流失到汤汁里),用蒸的稍好,微波时则能保留最多的维生素C。而维生素C流失时,其它营养素也会流失。
曾有研究指出,菠菜如果煮5分钟,有43%的维生素留在叶菜里,有27%的维生素流失到汤汁中。一旦烹煮10分钟,只剩15%的维生素留在叶菜里,有40%的维生素流失到汤汁。
杨雀恋习惯以微波料理蔬菜,一来保留最多营养素,再者也能替她这位职业妇女节省时间。结束微波才加少许油、蒜蓉等调味。
美国《消费者报告杂志》还建议,用有密合盖子的锅子煮菜。在烹调过程中容易流失的水溶性维生素或矿物质,可以透过把菜汁加入汤,或炖煮或做成酱料的方式,再次获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6-6 00:5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