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173|回复: 0

太平天国失败,不为人知的真正原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2 01: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11203440&boardid=1

申青天 于 2015/10/1

这是对早前所发类似网文的修改和补充版本,里面作出了大量重大的补充,以便读者能看懂我的意思。请各位网友再重新阅读。此文欢迎转贴,但请保持原文标题。如果光看两岸的教科书,大家会以为失败的原因,就象书中所说的,洪秀全跟东王北王之间的权力斗争,或者是洪秀全没有听从洪仁轩的劝告,实行仿西式的改革。

一直以来,国内对于太平天国的研究,都是以汉人的角度,以为天国领导人是汉人反清,从这两点出发去研究太平军和太平天国。这样,根本不可能得到一个真实的考究答案。要真正了解太平天国,首先要了解客家人的族群特点和历史经济背景,也不要乱信什么西晋南迁的汉人贵族这类客家人自已流传的族群神话,知道客家人的缺点和优点,了解他们的快乐和悲痛,这样才有可能解开太平天国之迷。

如果大家能够抛开书本上的知识,审视天国领导人们的背景,就会发现,真正的根源实不在于上面这些。

可以告诉大家的是,太平天国最著名的各王中,除了萧朝贵和韦昌辉是有争议的壮族外,其余各王包括了洪秀全,都是客家人。至于一直被认为是天国最大忠臣的翼王石达开,如以父系算,也可归属客家人,只不过他父亲去世早,小时候就被壮族母亲带回壮区抚养,可视为壮族文化下长大。

所有关于太平天国的书刊中,都会强调天王洪秀全和冯云山是广东花县人,也就是现在的广州市下属花都人。各个作者都说,因为花都在华南大都市广州附近,得广州千年对外商港之利,得以接触西方思想,所以洪秀全也得以接触西方文化,这成为太平天国是所谓先进潮流的一个理据。

其实,这都是错的。如果要真正了解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就要了解所谓的客家人,而这,决不是网上那些什么客家人是纯种汉人或西晋南下的汉人贵族所可解释。

客家人到底是什么群体?起源是什么?这有待真正的历史学家来考究。但是,在清末及以前的史书上,客家人都是被当作少数民族来看待的,这并不只是满清统治者的看法。客家人也不是一直生活在广东,相反,对比起广东本地的广府人和潮汕人,客家人真正进入广东的历史要晚至宋朝,地方志上的记录,宋朝时客家人开始进入广东东北部的梅州,并以此为基地向南迁移,一直到明末清初,客家人才被认为是开始大规模进入更近珠三角的河源和惠州,至于迁至珠三角就更晚了。说到底,客家人进入广东多数地区的时间至多不过是四百年左右。

广州作为唐朝开始以下一千多年里的中国三大对外海运通商港口之一,也是清朝中叶始的全国唯一外贸港口,自然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邻近的珠三角地区,如佛山和五邑等,也借地利之便,生活一直小康甚至是富裕。但是,富的都是历代居此的当地汉人,他们的群体起源传说源自于秦末的秦将任嚣赵陀奉秦始皇之名征百越。此后,很多迁广东的北方人因为广州是两广经济中心的原因,大都是迁到珠三角,并融入到早居者的群体之中。这种迁移是一波波的,比较大的一波,就是南宋末年,部分逃避蒙元南征大军的汉人经福建乘船,逃至广东的五邑地区,与当地原居的汉人和岭南土著居民一起,形成了今天的五邑人。五邑人也是珠三角汉人的一个突出群体,成为广府人的重要组成部份。以清朝为例,驻广州的清廷大员都是住在广州城,而随同而来的下属和幕僚及其家属们则多住在邻近的效区番禺。商业贸易方面,垄断全国对外贸易的十三行就是设在广州,为了做生意的方便,不少小生意人无法负担广州高昂的居住成本,则选择住在邻近广州的南海番禺顺德地区。

在广东,二千年来,广州是当之无愧的全省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珠三角是最富裕的地区,稍次之的则要数潮汕。而珠三角的汉人,就是近年网络上兴起的一个名词广府人所代表群体,所说的语言,就是大家说的粤语。广府人从中国古代的粤北进入珠三角,又由珠三角为基地,一路扩散到粤西和广西的很多地区,形成北至广东韶关,西至广西北部湾地区,南至香港,东至广东惠州河源这么一个大的区域。潮汕人说的则是潮语,其中心为众所周知的其中一个经济特区汕头。

相较之下,客家人因为迁到广东的历史很晚,所有的好地段和区域都被先来者居住,所以他们只能居住在山区邻区又或者珠三角一些丘陵地带,这些地区山多地少,开恳很难,花上十倍的功夫都不可能有沿海冲积的三角洲那么好的收成。再加上处于闭塞的山区和郊野,观念和见识自然就不及沿海的广府和潮汕人,总的来说,在商业贸易和工业生产方面都远落后于后两者。

洪秀全等客家人的先辈落地于珠三角后,因为本身风俗传统和语言上的矛盾,跟当地的广府人多有冲突,在潮汕,也曾有跟潮人的九军之乱,终年械斗不断下,很多时候客村跟当地的老汉人村落都是起高墙互相隔离兼且互相提防的。再加上开恳的位置和地肥均远不及早来的老汉人,所以那怕在珠三角,客家村镇也比起邻近的广府人穷,在潮汕也一样,潮人一般称当地的客家人为半山客,大家可以想象客人居住的环境。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洪秀全不可能有大的见识,一个是以他所在客家村镇的经济环境,二来是因为那怕是广州这样的大商港,雇请的也多是广府人潮汕人及外省的福建人。曾经有人做过这么一个统计,广州经清廷批准从事外贸的十三行中,六个是福建商人,一两个是浙江和安徽的商人,还有五六个是广府人。这里,十三行只是某个时期的外贸商行的总称,在多数情况下,是不止十三间外贸商行的。但是,以上数据,大概也能说明当时外贸商行的内部势力状态。为什么是福建和浙江?因为在明朝,福建的泉州和浙江的宁波也就是另外两个对外的大商港。

正因为这样,农业和商业还有后来的工业上,客家人都处于绝对劣势的地位。所以,洪秀全不可能有什么过人的见识。以珠三角和广州的富裕和对外接触来说明洪的思想基础,完全就是错误的。洪,就是一个到广州考试期间接触到洋教典籍的落泊文人,仅此而已。

而客家人,因为文化上和经济上远落后于同一省份的其他汉人,加上经常械斗和被人歧视,所以内部非常团结,在长年累月穷困的生活中,容易产生迷信式狂热的宗教式信念,这个教也不是中国传统的佛教和道教,而是一种拯救自身群体命运的信念。洪看到了这点,只不过是利用了洋教来引发起客家人的拥戴。

当然,以洪秀全自称上帝之子的做法,放到西方肯定就是邪迷的另类教义,跟基督是无关的。

正是因为其理论符合了不少两广客家人因为历代贫困加上久居山区邻区所产生的愚昧思想,因生活的失落而急愤的思维,最后以几千名客家群众为基本队伍,走上起义。

从本质来说,洪的起义确实是一场起义,但主要参与者,都是欠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员,除了洪和冯云山外,其他人大都来自广西较穷困的山区,以烧炭为生。而广西经济本身就落后于广东,是众所周知的事。主事者中,仅以韦昌辉是有点钱的大户,但韦因为是少数民族,亦在当地无法得到跟汉人大户同样的待遇,这是他走向这场起义的原因.当然,最终他也因此得到很惨的结局。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韦的见识和知识也无法跟当地的汉人富户相比。

冯云山在筹备起义时,曾经一度被朝廷所侦破,连人都被带走。洪秀全也避到它处。这个时候,人心一时大乱,组织中,就只有杨秀清和萧朝贵站了出来,以所谓天父显灵上身的方式,说出了一些对策,稳住了会众人心。实则,跟民间道士法师玩的什么鬼上身和众仙显灵一样,都是骗蒙下层低知识群众的把戏。当然,后来杨秀清为了跟洪争权夺利,经常玩这招,这就造成了后来天京事变其中一个根源。

所以,大家看回天国众王的背景,就知道他们是没那个知识和见解去推行近代化或现代化改造中国的人。要在中国实行全新的改革,必须是要有一个富裕的阶层和一个有见识的知识分子群体为背景。太平天国完全没有这两样必需的条件。富裕的阶层?因为历史上的械斗等原因,广东的广府潮汕商人和地主群体并不支持洪秀全。有见识的知识分子?也没有,凡是接触过洋教的人,也不会认为洪那种是西式宗教。所以,太平天国完全没有胜的机会。

洪对这些可能不在乎,但他肯定在乎军队的粮草和有经济实力的基地,所以,在自知无法取得广东的广府人潮汕人支持后,他只能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石达开提出的四川,可以经营农业,并依托险峻的大山来防御清军。一个是杨秀清提出的中国几百年来的经济中心江浙,最后,洪还是选了江浙。

在北上的途中,洪以平均和公有财产为号召,一下子在两湖取得几十万人,据说当中很多都是湖南湖北的客家人。这个口号,其实是很符合客家人传统的,因为这就是客家人历代在南方山区迁移的群体方式,一种半军事化的体制。但这口号,很容易让人想起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再加上洪秀全自称上帝之子,又跟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和元末的红巾军很相似,自然就让两湖地区的汉人地主和儒家知识分子反感。其中又以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

据说,左宗棠曾经对洪有幻想,甚至想过提供对付清军的几点办法,亲自约见过洪秀全,大家谈了几小时,后来失望而归。同样失望的,还有另一个近代的大知识分子,有近代中国留学生之父称号的广东珠海广府人容闳,容在国外回来后,专门拜见了太平军的极高层,对方就是给了他一些虚衔和章印,并不热心容的见解。

一样失望的,还有历来反清复明的两广天地会,在太平天国攻占南京后,李文茂陈开等广东珠三角天地会成员起事,一度围攻广州半年,不成,只能转移到广西建大成国。另一个天地会的分支机构,小刀会,在广东中山广府人刘丽川的带领下,与福建还有上海的当地人会党首领合作,在上海发动起义,最后失败。在此两次起义中,特别后者,都曾向太平军示好,要求增援,但未得到实质有力的支持。同样的,福建的小刀会首领黄威、黄德美在海澄起义,接触太平军,同样没有得力的支援,最后都是失败。

为什么这样?要知道天地会是汉人地下反清的组织,最讲究三山五岳,最不讲究出身和背景,但是太平军都没有实质的支持。其实答案很简单,天地会是反清复明的,而洪建的可不是汉人心中思念的新明朝,太平天国对于天地会,是有疑惑的。天地会起义众人,知识有限,也未必真知道太平天国代表着什么,仅是冲着反清两字就支持太平军,最终就失援而亡。后来,有一些两广的大成国红兵起义者,冲到湖南和江西,看到真正的太平军,发现和自已想的根本是两回事,已无回头路,无可奈何只能投靠天京。洪秀全也没有重用这些将领,仅是命名这些军队为花旗,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杂旗。但是这些花旗军倒是比起很多太平军忠勇得多,这是后话了。

洪秀全既无意重用天地会这类真正的汉人反清组织,也无意或无那个胆识接纳汉人传统知识阶层或新兴的汉人留洋知识人士的意见,孤军作战,失败就是理所当然的事。

从太平天国的开始看到结尾,我对洪的看法,就只有一个倔字,这也是南方民间对于很多客家人的一种看法。但是,洪秀全的倔和对汉人知识分子或武装的抵触,是有极深层根源的。如果大家从客家人的历史和境况中就能看出,洪秀全,表面上以华人(指的是汉人)对抗满清为口号,号召人入伍来充实兵员,实际上他要的却是客家人这个少数群体在中国的真正地位提升直至于成为统治力量。所以,当有汉人思想家或地下武装前来投靠时,他们都是虚以应对,不以重任。大家想想,对方说大家都是汉人所以一起来反清,洪秀全总不能回以我们其实不是汉人来拒绝,这样,以后招兵就难了,特别在远离客家人地区的江浙和北方地区。客家人人数毕竟是有限的,长远来看,在长期惨烈的战争中,还是需要大量的汉人加入以作新血。但是,如果对汉人知识分子或历来具有很强能量的地下抗清组织以重任,将来,以汉人的知识和见解,必将凌驾于太平天国各王之上。而真正的汉人武装,假以时日,也一定取代客家军人而成为主流,这正是洪秀全等人所惧怕的。洪秀全可以召汉人为兵,却不敢用汉人为帅相,这已反映出他的看法和坚持,即这场运动只能以客家人为主导,否则,到头来,客家人这个群体的境况仍无法根本改变。

而南方民间,对于客家人的另三种负面看法,就是好斗、藏阴,还有私心重。太平军攻占天京没多久,洪天王就和老是伪装上帝上身的天兄杨秀清闹翻了,召来壮族人的北王韦昌辉。而北王对于东王及其部属的大开杀戒,又惹恼了翼王石达开,石得到大多军队支持,对洪秀全逼宫。韦昌辉先是想动洪,后来兵败而被杀。在这让人眼花目炫的变动中,好象全过程里北王是一再犯上的大奸臣,实则,他似乎更象是冤大头。

韦昌辉要是跟杨秀清有宿怨,动杨本人及亲信就行,何需杀三万杨的部属?杀杨的大量部属,只会对洪和韦两方都有利。因为杨的军队威望高,所以只杀杨,就怕大量下属其后作反,对洪韦都构成威胁,最终却只是韦一人得了擅杀的罪名。而石达开得到主要军队的支持后,韦昌辉在军力上不敌,更需要洪这个精神领袖和自已过往行动主使者的影响力来抗衡,为什么他反过来要杀洪?完全说不过去。有传说韦军攻洪府时,被几千大脚的客家女亲兵挡住,无法成功,那更是难以想象。韦也是独当一面的统帅,部下是能征敢战的百战军人,从武器上到作战经验上,会打不过几千留在天京镇营的女军?只能这么说,韦临到绝境才发现中了人奸计,在无充足准备的情况下,最后关头才对他心中的阴险之人洪秀全作最后一击。被女军挡了一下,这才事败,如此,才可能说得通。真正耍花招的人,应是洪秀全。有需要时,找韦来对付杨石,到大势不妙时,出卖韦,以自保。可惜韦完全没有防范,到最后才看清这一点。

同样出身壮人背景的半客家人石达开,自然也是玩不过客家领袖洪秀全。不久就发现被洪的两个兄弟监视了,于是心冷下,带了十几万军队出走。史书上,一直写到石达开如历史上的忠臣们一样,似乎宁愿被皇帝杀头都没有私心,其实也是假的。他如果真没私心,带几千亲兵走,留下主力,更是符合忠义的精神,带十几万人走,显然的,是有防天王的追杀。

自此以后,天国还是有一些良将出来的,如陈玉成和李秀成之类。但是,从各种历史记述和学者的推演中,都可发觉他们及其他的太平军将领一样,都是各怀私心,互相猜疑。如此,直至天国的灭亡。陈玉成被俘身亡后,李秀成力劝洪秀全弃天京而出走,转移阵地,而洪则在明知道全军粮困的情况下,继续发扬倔字精神,呆在天宫中,直到病死。李秀成则为了救小天王,在突围时被俘。在李身亡后,其他各天将众王互相残杀,加上清军的追击,一直持续到剩下来的曾王败回广东粤东北的那个山区起源地,现在所谓的世界客都梅州,在左宗棠部十几万清兵的围攻下,最终灭亡于岭南的大山中。

在十几年的太平天国历史中,我们好象看到极其戏剧化的发展,突然而兴,忽然而败,倔然而终。其实,都是反映了整个运动的缺点,那就是,组织者及所属的群体是少数民族群体,知识上眼界上他们根本没有驾驭一个先进的运动的能力和见识。跟同期的其他汉人起义相比,不是没有优点,但纵然靠客家人和壮人吃苦、倔强还有能战的优点取胜于一时,声势上凌驾于汉人起义之上,天京事变后,靠狂热的客家精神也维持了一段长时间,长远来看,因为客家人群体的各种缺点而必然落败。

有人说,假如洪秀全接纳了族弟洪仁轩的西化建议,太平天国可能就能胜利,这完全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洪秀全连汉人传统知识分子和汉人地方武装都不敢大胆接纳,在思想上自卑保守到这种程度,更谈何采取洋化的措施?洪并不笨,他知道如果实行西洋化的改革后,在太平天国辖区强大和富裕起来的只可能是汉人,这些人掌握先进的近代工业力量后,自然而然的,以四万万汉人为依托,必然会对仅以两三千万客家人为背靠的太平军及自已构成威胁。所以,不是他没想过,而是他根本不敢做。

说到底,跟满清一样,太平天国上层和主要追随的群体,是同样的少数民族,他们根本没胆量推行欧美式的商业生产和改革,因为这样,最终都对自已是致命的打击。所以,正如清朝一直不敢发展火器以威胁自已的八旗骑兵力量一样,太平军也仅限于冷兵器和从西洋走私商手上买来的枪炮。要他们真正实行令到整个国家工商业改革的运动,他们是决不敢做的,因为实现之日就是他们败亡之时。只有继续传统的农业社会,才有可能让少数民族统治多数文化上先进的民族。

从开始至结尾,太平天国的上层的背景都决定了它只是一场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在当时官府腐败和西方经济外来冲击下,不满于现状,借着华夏子孙的名义,号召汉人,对于满清少数民族统治的反抗,并造成了对汉人最发达地区的冲击。除了广东珠三角地区因为本身就存在的土客之争情结没太让太平军得手,中国另一个最富裕的江浙多数地区都为太平军和清军的反复争夺而变得极度破落。1864年太平天国就灭亡了,但直到1960年代,据说苏州的经济跟周边地区相比,都没有恢复到太平军到来前的水平。至今,一些浙江村落的老人们仍谈长毛而色变。

珠三角虽然没沦为清兵和太平军争战的残砖败瓦,但是本来拥护太平天国的红兵起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成国起义,在珠三角的五邑地区,到后来却变成了客人团练乡兵借着奉官之令剿杀土人红兵为名,实则抢劫土人即广府五邑人村落田地的大规模械斗。各地广府乡绅本来一再退让,甚至跟客人乡绅商议不学他地争斗,共保太平,但到最后都被现实中杀过来的客人武装所惊醒。到最后,广府人乡绅团练联盟结誓,以雄厚的财力购得大量新式武器还有请来阳江的地方武装支持,这才把客人武装围困到山区直至粮尽。一直恶意坐山观虎斗,不作有力干涉,以免任何一方有余力反清的清兵,这才终于出手,以调解为名,除台山县下属的一个镇外,其他的客人都押解出境,保住了客人余众。

此役,仅占五邑地区五分之一人口的客家人,就与土人争斗了近十年,也是中国十九世纪最大规模的民间械斗,死伤合计几近百万,令整个地区经济退步了几十年。土人虽获胜,但是五邑的农作种植业从此败落,以至于有饥荒的出现,几十万人为了帮补家里的经济自愿卖作猪仔劳工或因这场械斗被俘卖作奴隶,结果远渡重洋,到了美国的旧金山挖金和建筑铁路,这就是北美华人史的开端,至今,五邑的广府人仍是北美华人中最有影响力的群体。

明末清初,潮人跟客家人间因九军之乱已闹得不愉快。清初,江西的江右人跟客家人之间又有土客冲突。清廷在收复明郑的台湾后,为了争夺开恳地,又生闽南人跟客家人之间福客械Y。太平天国前,又有壮族人和外迁于广西的广府人联合跟迁于当地的客家人的大规模械斗。再加上五邑械斗此役后,逢山必有客,逢客必有斗的俗语,可谓传遍了南方数省。在官府和民间一致的反感下,客家群体也从此稍作平静下来。

明眼人不难看出,无论是反清还是扶清,都不过是某些客家人为了其群体利益,为了摆脱经济极度落后和被社会歧视而采取的激烈行动。洪秀全跟地方械斗的客家头领相比,眼光高在,他知道以客家人的经济力量文化程度和人口数量,是永远没可能跟当地真正汉人的械斗中取胜。与其群体械斗而惨败,倒不如借汉人力量反清而让客家人成为取代满族清廷的另一支少数民族统治力量。但是,借兴汉之名反清,他及其他众王又怯于真正动用汉人的力量,反而处处提防。单以客家人落后的经济和文化状况和蒙昧的思想状态,又如何可能推动根本性的经济和社会变革?

更不用说,太平军中,客家天王又利用和提防壮人将领,连客家头目间也互相猜忌。这都是长期落后和贫困的少数民族生活造成的结果。因为两千年延续的穷困,一直拥有的太少,一旦得到,就怕人疑人抢夺。这种精神状态下,发生了内部争斗的天京事变。在无力也无愿寻求根本性社会生产力变革的情况下,他们就只能祈求以冷兵器辅以一些洋枪炮加上自已的团结力和勇猛就能击败清军,成为另一个统治汉人的少数民族政权。而这,在曾左李等人的湘淮军武装迅速装备近代化,及英法等国决意支持清廷后,变得越来越不可能。

而曾左李等湘淮军统领,则在平息太平天国后,开创了洋务运动。可惜,只学其形未学其神,白白浪费了宝贵的三十年时间,以至被日本的明治维新超越。真正的思想性革新运动,则要待到广东广府人的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出现,扶助光绪帝作出的百日S新。至于广东中山的广府人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则是更后的事情了。

到了1912年和1949年后,因为锅供两方参与者很多都是客家士弟,为尊者讳,又强调族群平等,自然避谈太平天国及其背后群体的少数民族属性。一众建制中的太平天国研究大家,如所谓权威的罗尔纲等人,本身就是客家人,出于自已的本能,更不会触及,甚至是有意的回避或故意掩饰美化太平天国领导人的群体属性。因此,两岸关于太平天国的史学研究,根本一直都没有点到最本质的问题。

上面有位网友问到富裕的阶层? 我这指的是富裕的群体,才可能出有远见的领袖,而这个群体提供的资金,也是可以帮助领袖以和平的方式尽快达到目的。康有为,是广东佛山南海的广府人。而南海顺德番禺,被称为广东的三邑,也就是广东自明清开始已经最富裕的县级市。梁启超,是广东江门新会的广府人,也就是广东珠三角五邑的广府人,此五邑和上三邑一样,都是指因经济文化和传统连结起来的五个县级市。南海和新会,也是珠三角里面文人气息较重经济基础较好的其中两个县。看看康有为梁启超提出的百日维新政策,就能看出跟太平天国质的改变,明显的带有民营资本的味道,跟后者那种封闭半军事化的经营不可同日而语。

太平天国运动,说到底,就是经济和社会地位处于十九世纪中期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南方一二少数民族,对于居统治地位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武力反抗,那种受尽极度贫困折磨和长期社会漠视而形成的内部群体团结,和狂热的战斗精神,令到这种武装群体可以在众多不利条件下一战再战,但是,那种穷困潦倒造成的满不在乎,豁出去的心态,还有一点就着的好斗精神,也是造成整个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为了争点气,连命都不要了,去闹革命的人,自然也很容易在与人有争吵时就动了杀心,包括了自已的战友。而拒绝经济财富和时局思维上占优势的汉人指引,自行闯荡,百死而不回,则需要一个倔字,有的时候,倔字可以吓怕仇敌,但也可以让自已百折不回地撞上死壁。还有,可以让朋友跟自已有点争吵时,就平衡不了利益关系,最终动刀子翻脸,因为你的朋友也是同样倔的人。这就解释了洪秀全的精神态度和天京事变时天国各王间根本无法妥协的最深层原因。根本不关杨秀清个人的事。杨秀清作风腐败堕落,再加上客家将领都是土包子封建性格,除非洋枪队不介入,否则,只要有外军介入,哪怕杨秀清个人再高的军事才能,太平军都是必败无疑。当时,英法对清军和太平军对抗抱持壁上观的态度时,太平军完全没有外交策略,也不试图去争取外界力量支持,这是它必亡的一个原因。当然了,如果英法官员能深入太平军境内,跟洪秀全有较多的接触,估计最终他们也不会支持太平军,因为洪的拜上帝教根本就不是西方的基督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11 00: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