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0-24 11:45:45
|
显示全部楼层
秦帮主没见识!
不但有棉纱线袜子,还有棉纱线毛衣。很多家长有心眼,常年偷工厂的劳保手套,拆棉线再让手巧的大姐或老婆给孩子织棉纱线毛衣。
俺小时候冬天特不喜欢穿毛衣,因为毛线扎皮肤,但不穿又冷。看到同学穿这种白闪的粗棉纱“毛衣”特羡慕。素不知这种线毛衣冷还不算,关键在棉线粗,里边不知掺杂啥东西,特别重,缺乏弹性,多洗崩线且极快缩水。男孩调皮像一只猴子,工地、公棚、垃圾堆、树丛到处钻,搞得白闪毛衣很快变灰闪衣,而且袖口领口油黑发亮。
当然回家少不得一顿暴打。长大了,空调房里更多时候穿上棉织的线毛衣。讲起过去,同学说:当年特羡慕你能穿上羊毛的毛衣。
哎呦!同学呀,你哪知道!? 哪些毛线大部分都是解放前祖传下来的!
计划经济时代,物质紧缺,生活必需品断货。工业券就是限量供应工业品,比如我记得1963、1964年到后来很久,买茶叶、毛线、缝纫机手表自行车等都要有工业券,没有?仅有钱就买不到这些!后来发展到家具:立柜、木箱都凭工业券。
使用这,一个是产品供不上市场需求,第二也是限制这些工业品流向外地------今天人会说,凭啥外地人就没资格享受?对,当时大城市供应稍好些,就用购货本、工业券来控制外流!
这就是那时代的平等!北京的工业券,大约使用到1979年以后!
与这袜子配套的还有一种小家具:袜楦或者叫袜板,在穿线袜和布袜的年代家家都有。
就是木制的类似人的脚型的模型,用来把袜子套在上面打补丁的。
棉袜磨损得很快,要经常补补丁,为了补过的袜子穿着还合脚,必须用袜楦把袜子撑起来才能补好。
1963年以后有了结实耐穿的尼龙袜子,很少再补袜子了,袜楦也就慢慢从家庭里消失了。
买布袜和线袜要布票或袜票,买尼龙袜要工业券。
工业券是当地政府发的,有的地方发得少,但是买什么都要收。
轻工业发达的地方发的多,相对好一些。
到了60年代末期,连电灯泡都成了稀缺商品,当年下乡插队,每次回家农民都要求给带灯泡回去。但城市里也是要票的。当时农村还有电,由于灯泡坏了无法更换,就只好点油灯了。到了70年代,农村干脆连电也没有了,大家都点油灯,不用惦记灯泡了。
楼主这些破袜子,只能说明,毛从小生活生活的环境,决定他的生活习惯。就是,他不去关注自己的穿着,那他关注什么?权利,女人。他的心思全部放在这里!
我可以举个例子,现在中国农村有些暴发户,虽然有钱了,但是穿着谈吐依然保持者土鳖的样子。因为从小的生活环境,没有教会他有品味的生活。
如果楼主把穿破袜子。当作优良品格。那楼主可以去今天的农村看看,有多少劳动人民还穿破袜子?既然这是劳动人民本色为何他们不穿破袜子?楼主的这些东西,只能说明毛的土鳖本色!甚至可以说,修养不够!
由这样一个浑身土气,没有接受现代文明教育,没有接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土老帽来管理国家,国家不穷才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