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355|回复: 0

曾经的帝都:河南洛阳是如何“消失”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25 19:3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 于 2016-2-25 19:36 编辑

高成 时拾史事

    京城西山山前,有一孤立残丘,因出产红土、青灰等八物,世人名之曰“八宝”,一甲子以来,王侯将相,社会贤达,皆葬于斯,今之肉食者颇慕焉。(好了,开始说人话)那么在古代,人们最渴望魂归何处呢?有道是:“生居苏杭,死葬北邙”。苏州、杭州在古代被称为“人间天堂”,住在那当然开心惬意。而邙山位于洛阳以北,风水极佳,是最理想的葬地,不光中国人这样渴望,韩国人也是这么想的,许多古代韩国人也把北邙视为生命永恒的归宿。当然,现在知道这句话的人没以前多了,不过人们追求优良环境的心思还是一如既往的。只不过“苏杭”换成了“北上广”,邙山换作了八宝山。

    缘何崛起

    登上邙山,会看到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追随唐代诗人张籍的脚步去看看。“洛阳北门北邙道,丧车辚辚入秋草。车前齐唱薤露歌,高坟新起日峨峨。朝朝暮暮长送葬,洛阳城中人更多。”邙山一年四季、从早到晚都有人送葬,灵车缓缓开着,人们在车前歌唱丧歌,永别亲友。“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置处。”这是诗人王建的见闻,因为地段实在太好,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去世后都往这送,唐朝时已经人满为患,就算有黄金都难办事,真是“死不起”,可谓寸土寸金。

    直到今天,邙山上有大大小小几十万座古墓,其中24座帝陵,名人墓上千座,如果上去凭吊,你会错乱的,吕不韦墓不远处是伊尹墓和杜甫墓,杜甫墓不远的地方有伯夷叔齐墓和杜预、晋武帝的陵墓,时间跨度极大,数量多,随便挑一个研究,都可以写本几十万字的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邙山地势开阔,土层深厚,周围河水潺潺,风水极佳,利于修墓;二是自古定都洛阳的王朝太多,持续时间久,自然葬的人多,不乏权贵英雄。那么洛阳缘何得到这么多王朝的青睐,接二连三地把首都建在这里?前后竟然有十三朝之多!

    作为首都,第一要务就是安全,洛阳北临黄河,南有嵩岳,东有虎牢、成皋,西控函谷,“河山共戴,形势甲于天下”,有险可守,帝王之宅。本身位于伊洛平原,千年前土地肥沃,适于居住、筑城,黄河则可以提供灌溉的水源、便利的航运。若站在全国的角度看,洛阳地处中原,经济发达,是关东通往关中的要道,又是天下之中,四通八达,往北可抵燕赵,东南可达吴会,南到荆襄,西通三辅、巴蜀,有利于加强对全国的控制,“中国”一词最早就是代指洛阳的。

    有这么好的条件,古代帝王当然乐意在此建都了,但具体到每个朝代原因有些就不同,西周营建洛邑,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隋炀帝营建东都,都有加强对新征服地区统治的意思,为了更好的监督不老实的殷商顽民,周公决定把他们集中到洛邑好好“教育”,北魏孝文帝为了统一天下,更好学习汉族文化,统治中原汉地,不惜利用南征迫使元老重臣就范,答应离开平城。隋炀帝命杨素、宇文恺役使200万人修造东都,初衷之一便是增加对北齐、南陈故地的管控。

    汉光武帝定都洛阳,武则天定都神都,还考虑了运粮成本的问题,关中供养不了太多人口,需要从关东运粮,但由于三门峡的阻隔,水运不利,陆路损耗太大,不如迁出就近,为了更好地解决烦恼,隋炀帝在下令修洛阳城没多久,就诏令开凿大运河,把河北、江南的钱粮转运至洛阳,并在洛阳附近修洛口仓、含嘉仓等大规模粮仓储粮。此外,还有思想方面的原因,西汉末年谶纬之说非常盛行,其中有预言洛阳是未来的帝都,颇好此道的刘秀自然会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曹丕初为魏王,封国的统治中心在邺城,可篡汉后,因为洛阳是人们心中正统的象征,所以曹丕不得不离开了居住多年的邺城,而是选择了在洛阳当皇帝。

    往昔繁华

    既然是一国之都、政治中心,洛阳城的营建必然是全国的重中之重,绝对寒酸不了,你面对不仅仅是各地来的老百姓、商人、官员,还要面对外国的使节,属于一个国家的门面。因为不确定因素太多,历史上有很多座洛阳城。其中东汉的、西晋的、北魏的、隋唐的都非常有影响力。《后汉书》记载东汉洛阳城:东西六里十一步,南北九里十一步,经考古实地勘测,东西南北四座城墙合集长度为14.5公里,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年间,洛阳也非常繁荣,《晋书》记载说:“物流仓府,宫闱增饰,服玩相辉。”吴主孙皓也和刘禅一样被抓到洛阳,三分归一,天下太平,从曹魏到西晋,经过几十年的恢复,洛阳再次人烟阜盛;唐朝时的洛阳城是百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武则天改唐为周,定都于此,称之为“神都”,期间建造的明堂、天堂更是巧夺天工,武则天给明堂取了个霸气十足的名字:万象神宫,高度88米,中有巨型通心柱,直径有十人合抱之粗。这还不算,没多久又造天堂,登上天堂的第三层就可以俯视明堂,不用说,花费当然更是吓人:“数年之间,所费以万亿计,府库为之耗竭。”相当于现在纽约帝国大厦那种感觉,世界第一强国的硬件象征。

    帝国鼎盛时期,洛阳是富豪权势者的天堂,在那里当官、住豪宅是许多人一辈子的追求,或许你也曾发现,唐人举行宴会,经常会提到昔日洛阳城的一座园林,比如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有: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李太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金谷园也称梓泽,是西晋官二代石崇的别墅,他在担任荆州刺史期间劫掠远行富商,因此致富。金谷园里,湖光山色,果树连片,曲径通幽,楼台高悬,奢华程度可以跟皇宫有一拼,园内的厕所,有十多个衣着锦绣、美貌绝伦的女仆侍候,有一回客人进去了,还以为是误入石崇的卧室了呢。政治经济实力非同一般,石崇的朋友圈里自然不乏风云人物:第一美男潘安,闻鸡起舞的刘琨,洛阳纸贵的左思,文豪陆机陆云……都曾是他的座上宾,一伙人经常在园里交流,被称为“金谷二十四友”。做个不怎么恰当的比喻,就好比是王思聪邀请了韩寒、余秋雨一类人到他们家别墅畅谈。

    石崇和晋武帝舅父王恺斗富的事已经流传了千年,有钱,任性。其实当时贵族还有其他特殊爱好,比如搞同性恋,养男宠,“咸宁、太康后,男宠大兴,甚于女色,士大夫莫不尚之,天下相效仿。”对异性都不敢兴趣了,由于爱得太深,以致:“夫妻离绝,多生怨旷。”“男小三”的出现严重伤害了夫妻间的感情。上层如此奢靡,荒淫无度,本色出演了这么多荒唐的事,统治怎么可能长久。八王之乱、永嘉之乱陆续发生,几经战火,金谷园沦为废墟,只剩下人们对它深深的怀念,杜牧有诗云:“凄凉遗迹洛川东,浮世枯荣万古同。桃李香消金谷在,绮罗魂断玉喽空。往年人事伤心外,今日风光属梦中。徒想夜泉流客恨,夜泉流恨恨无穷。”

    战火纷飞

    河清三年,关中的北周军队东征北齐,将洛阳城团团包围。正当两国交战正酣,突然一位将军率领五百将士冲向千军万马之中,只见此人身着铠甲,手执利器,脸上一副面具更是狰狞可怕,北周军队抵挡不住,被他杀到城下,但意识到只有五百人后,马上增加人手,将其重重包围。洛阳守军起初不识此人,疑心有诈,待面具摘下,方恍然大悟,顿时欢呼雀跃,士气大振,立即打开城门一同杀敌。面对如潮水般的攻势,先前已败数阵的周军土崩瓦解,不得不放弃营垒,解围逃窜,一路上狼狈不堪。史载:“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川泽。”后来武士们一起歌颂此事,成为一曲,就是《兰陵王入阵曲》

    天下太平,洛阳人人向往;天下大乱,洛阳首当其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眼里,那里的财富、美女应有尽有;在南朝君主的眼里,那是统一霸业中绕不开的坎。诸葛亮在隆中对刘备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岳飞《满江红》:“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因为实在是太重要、太繁华,所以灭顶之灾是免不了的,对此,洛阳表示无言以对,只能在无人的街角默默流泪。

    当袁绍、曹操等人的关东联军挥师西进时,董卓决定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为了坚壁清野,不把洛阳留给联军,董卓痛下杀手:“于是尽徙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步骑驱蹙,更相蹈藉,饥饿寇掠,积尸盈路。卓自屯留毕圭苑中,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冢墓,收其珍宝。”四处抢掠,路边堆满了尸体,场面惨不忍睹,就连祖宗的陵寝都不放过。永嘉之乱匈奴攻破洛阳,晋怀帝跑路未遂,直接被俘,城内饥荒,“人皆相食”,中原王朝的奇耻大辱。南北乱世时,洛阳有一段又是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交界处,高欢强迫洛阳居民全部迁入河北,诏书才发布三天就要求人家上路,“四十万人狼狈就道。”许多老百姓一夜之间倾家荡产,土地、房屋不复为己所有。悲剧没有停止,还有安史之乱时、五代纷争时……

    落寞的理由

    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时,司马光退居洛阳,主编《资治通鉴》,用来给宋朝皇帝当治理天下的参考书,从三家分晋到五代十国,洛阳城里多少是是非非?熟悉历史的他感慨道:“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司马光之前有这么多朝代曾建都于此,可有意思的事,随着暮年赵匡胤迁都洛阳的意见被群臣们否决,之后的历史就没有什么王朝决心定都于此了,中国的首都先迁到开封,后来又在南京和北京之间轮换,基本没有考虑过洛阳了。从夏朝到后晋,怎么被看好了数千年的洛阳突然失宠,被另外三个城市抢了金饭碗。人们都说有七大古都,可是到现在,北京、南京、西安、杭州依然是首都或省会,洛阳、开封、安阳这三个位于河南的连省会地位都没保住,这又是怎么回事?

    宋太祖定都洛阳失败,赵匡义等反对者提出的理由之一便是“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大哥,你不呆开封,哪有饭吃?因为唐末五代疏于治理,运河淤塞严重,从开封到洛阳这一段水情变差,运粮困难,洛阳城已经失去原来转运中心的地位,既然如此,不如干脆就运到开封这么好,而且战乱后洛阳残破,“宫室焚烧,十不存一”,北宋建国才十几年,天下没统一,不宜大兴土木。宋朝以后,东北少数民族崛起,北京对于蒙元、满清统治者来说接近族源地,地形条件更好,建都洛阳就太深入农耕区了,容易被彻底汉化,如果镇压不住汉人的反抗也不好脱身。

    加之宋代以后受过度开发、战乱以及黄河进入泛滥期影响,生态环境逐步恶化,植被锐减,洪水频发,水土流失,湖泊干涸,黄河泥沙量增大,土壤荒漠化加剧、肥力下降,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生产水平不高,受环境的制约很大,生态恶化使耕作环境恶化,经济地位降低了,而江南却发展为中国的经济重心。京杭大运河开通后,各种物资直接由江南运往北京,无需经过中原,北平是明成祖朱棣的老巢,多年就藩之所,出于个人情感和防范外敌的需要,也愿意迁都于北京,而洛阳则显得有些落寞。

    元朝统一后河南丧失了京畿的地位,作为一个内陆省份存在,省会先是开封,后是郑州。如今的洛阳还不错,在河南仅次于郑州。但在网上河南人的名声似乎不大好,经常遭受地域攻击,因此,去年年底白岩松特意为河南正名,引发一定的讨论。

    往事如烟

    “建章三月火,黄河万里槎。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北朝时,羁旅他乡的庾信望着斜阳下草木凋零,老树枯死,遥想规模宏大的建章宫被焚,金谷园人去园空,河阳县桃花枯萎不存,不由哀叹岁月无情。谁的人生不是过一年少一年?哪个东西不是过一天没一天?如今洛阳的很多古迹并不是最初的模样,属于后代重建的,其实也很正常,千年过去了,就算能忍受住时间的侵蚀,也抵抗不了无情的硝烟与战火。典型的,白马寺在历史上屡毁屡建,可建好后无论多像,毕竟不是原来那个了,其实物是如此,人也是如此。

    白居易登临北邙,写道:“贤愚贵贱同归尽,北邙冢墓高嵯峨。古来如此非独我,未死有酒且高歌。”金代元好问尝从洛阳前往孟津,途中路过邙山,有诗云:“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仰首望飞鸿。”人生短暂有涯,流水转瞬即逝,难过又无奈,几百几千年前,古人在此抒发感慨,如今,人们又站在这里怀念古人,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不知若干年后,又会有哪位不知名的晚生后辈在同样的地方也追念今人的足迹。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洛阳周边有很多坟场,出土过很多墓志,要是爆出一个发现古墓的新闻,洛阳人恐怕会觉得见怪不怪了。不妨让我们读一块墓志,体会体会古人的人生。不要找那种伟大人物的吧,随便挑一个相对平凡一点的:

    魏故持节军冠军夫人刘氏墓志并序

    夫人,康公之侄女也。素姓贞洁,幽雅异常,常望月以拨青云,对清泉以表玉洁,窈窕之容,淑善其身。桃夭有时,百辆于归,年有十六从婚将军。三星照耀,琴瑟调和,彼此唱和之情,于今安在哉!延昌元年岁次壬辰三月朔廿五日,享年不永,春秋十七遘疾官府,暨四月朔三日葬于雒邙之原陵也。

    椿并茂,桂馥兰馨,绵绵子孙,流芳千春。夫人之德,山□清音。

    “山”和“清”之间那个字因为墓志出土时已模糊不清,无法确认。从墓志的记载看,此人姓刘,是冠军将军的夫人,品行高洁,容貌出色,十六岁出嫁,婚后与丈夫琴瑟和弦,相互恩爱,夫唱妇随,只是天不假年,仅仅一年,十七岁便在府里驾鹤西去,美好的事物总是如此的短暂,从“于今安在哉”这句多少可以读出墓志撰写人的惋惜,伤痛。试想如果没有这块墓志,经过千年的凄风苦雨,估计日后也不会有人知道,世间曾有过这么一位薄幸的女子。生命只有一次,不求青史留名,只求无怨无悔。

    传说有一日清晨,武则天正在洛阳宫中梳妆,唐高宗李治看了镜子里的皇后,大赞相貌端正,有菩萨之仪态。可是武则天听后并没有显得很高兴,令人不解的是,她竟然抹起了眼泪。见到此情此景,李治可心疼了,忙追问原因。武则天解释说:“眼前纵有千般好,百年之后还是一堆枯骨,谁记得我的模样?”李治听后如释重负,小事一桩,说让画师画个像不就行了。武则天依然不满意,说:“画像虽好,只是一张薄纸,不能流传千年。”那该怎么办呢?武则天建议道:“为什么不在龙门山开凿佛像呢?”高宗闻之自叹不服,对,告诉工匠,就参照皇后的模样开凿一座大佛!

    一千三百年后,卢舍那大佛依然凝视着远方,好似女皇仍在人间。
58112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18 19:2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