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三、口号诗两首 
 7月3日,毛泽东将《到韶山》、《登庐山》两首诗录出,分送胡乔木、周小舟,附信征求意见。
 
 两首诗经多人修改,原貌难得,大致如下:
 
 《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
 黑手高举霸王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
 要使人民百万年。
 
 
 登庐山
 
 1959年6月29日登庐山,望鄱阳湖、扬子江,千峦竞秀,万壑争流,红日方升,成诗八句。
 
 一山飞峙大江边,欲上逶迤四百盘。
 热肤挥汗洒南天,冷眼向洋望世界。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潜不受元嘉禄,只为当年不向前。
 
 《到韶山》,毛泽东在武汉时已请梅白指正过。梅白时任湖北省委秘书长,有些文才。毛泽东驻跸武汉时,王任重派梅白随侍,一来二去熟了,说话比较放得开。
 梅白拜读之后,思索良久,指了指最后一句“要使人民百万年”说:“直白,有口号之嫌。”再看首句“别梦依稀哭逝川”,套用自唐人张沁《寄人》:“别梦依依到谢家”,及温庭筠:《苏武庙》:“空向秋波哭逝川”(毛泽东最得意的套用当属那首《为李进题仙人洞》)梅白想句式可袭,意思再不能类同。对毛说:“孔子对川流感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千古同怀。您是-代革命伟人,自当超越,这一句改“哭”为“咒”或更好。这样似诗意更积极深刻,感情也更鲜明强烈。毛泽东听后当即大声叫好,笑对梅白说:“你是我的半字师呵!”
 改“哭”为“咒”,估计湖南父母官周小舟难以认同。《到韶山》,犹似忆苦思甜之作。但对家乡的爱憎,无论如何用不到一个“咒”字,为何非得在新旧之间画下鸿沟,为政治需要而抛人伦乡情。
 
 毛为什么愉快的接受了梅白改易?可能与他这次到韶山不尽愉快的经历有关。事情出在6月26日宴请之后,留下村里老人再谈一谈,毛鼓励他们说真话,拍胸脯保证没人敢秋后算帐。从小一起长大的村里老人比较容易消解神性的敬畏,况且借酒盖脸,话越说越难听,几乎下不来台。
 “社员口粮本来不够,还要交各种各样的
 粮,什么征粮、购粮、爱国粮……剩下的就不
 多了,好些人连饭都吃不饱!基层干部又瞎指
 挥,横招蛮,不交粮或交不起,就打人骂人。
 主席,要是您不回来,我们都快饿死了呀!”
 “现在吃食堂,搞集中,男男女女要分开住。历来是各家各户,夫妻一起居住,互相照顾。现在男女要分开,像个什么世道?请问到底是主席要搞的还是谁要搞的?”(见《毛泽东十二次南巡 》第三章 归去来兮――第六次南巡)
 这是经过文学加工及政审的,原话应该粗糙得多。
 尽管民不聊生,当毛离去时,人们仍对他山呼万岁,他跟将近三千人握了手,手都握红肿了。
 
 不过毛以后再没有回去过,噢!有一回躲在“一个西方山洞”里,没见人。
 
 《登庐山》小序,时间不对,毛泽东明明7月1日上的庐山,怎么说成是“1959年6月29日登庐山”。说明毛泽东用不着登庐山就有《登庐山》诗了,意在诗外。
 
 其中一联原为“冷眼向洋望世界,热肤挥汗洒江天。”其背景是“大跃进”成了国际笑话,连苏联都有批评之词。毛不愿意“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准备横眉冷对顶住。
 总之,有悟性的,如柯庆施,读了两首毛诗后,悬着的心可以放下,带上山的检讨材料可弃置一边了。
 周小舟等人可能认为两首诗无非老套,硬颈称雄,说好听点,表达革命乐观主义,习以为常了,没往深里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