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國送給美國的自由神像, 在紐約港竪起的一刻, 即標誌着近代西方文明世界的誕生。 但沒有人會想到, 美國立國後的一百多年, 迎來了兩次史無前例的世界大戰。 近代的自由、民主西方社會, 在死傷無數的慘烈大戰後, 才終於底定形成。
這個現代西方文明是如何成形的? 必須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希臘文明, 她從柏拉圖、阿里士多德、蘇格拉底等哲人開啓, 歷經迦太基文明, 羅馬帝國的大一統, 基督教的興起, 中世紀的黑暗時期, 及至文藝復興、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拿破崙戰爭、大航海時代、殖民帝國主義擴張、民族主義興起, 直至廿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而終於完成。
這個現代西方文明, 是集自由、民主、法治、人權等於一身的高度文明社會。這個文明尚且須要二千多年, 並經歷兩次毀滅性的大戰, 才能蛻變成現今文化高度發展的理想型社會。 可以說, 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高度的文明, 是其它發展中國家及社會, 不斷嘗試仿效的文明型態, 但她真的是可以仿效嗎?
試比較一下中、日兩大亞洲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 吾人對現今中、日兩個民族的文明分野, 必有更深刻的認識及反思。
先說日本的文明進程。 如果說在西方以外的世界, 有哪一個能在近代成功仿效西方文明的國家, 捨日本外, 似無其它。 我們不要忘記, 日本在明治維新前, 是長期閉關鎖國。 直至晚近, 稍晚於鴉片戰爭時期, 才被美國的培里強行叩關, 正式打開大門, 迎來現代化的狂潮。 短短數十年, 便能做到富國強兵, 脫亞入歐。
但日本的模倣西方只是形似, 骨子裡仍是傳統的東亞民族封建思想。尤其是武士道的陰魂, 深深烙印在她的文化裡, 而揮之不去。 這種傳統文化殘餘, 再加上由於德國及意大利的統一, 而形成的民族主義思潮興起, 便為塑造日本軍國主義, 提供了足夠的養份。 而由於在兩次對大國(清朝、俄國)的戰爭中取勝, 加強其民族自信, 軍國主義思想在日本的迅猛發展, 益發不可收拾。 但她再怎麼發展, 也只是繼承了西方帝國主義的武力掠奪模式。
她沒能創造出更高度的文明, 是受限於整個世界的歷史潮流走向, 及本身的文化局限性。 要打破這種局限性, 必須經歷一次毀滅性的打擊, 文化才能徹底改造、 升級轉型。 而日本就是承受了兩顆原子彈的災難後, 並經美國推行所謂「戰後日本民主改革」 所改造, 才踏上現代文明之路。
可以這樣說, 西方在十九世紀後半葉展開的帝國殖民侵略, 把東西方連成了一個文明發展的紐帶。 日本作為這文明紐帶的末端, 在經歷了劇烈的近代化震盪後, 無可幸免地參與了這現代文明發展的必然毀滅性階段。 只有徹底摧毀舊有體制及腐朽的舊文化, 她才能真正的浴火重生, 加入現代文明社會的大家庭。 這與發生在歐洲的兩次大戰是不能分開論述的, 因為東西方在廿世紀, 已成為一個歷史發展的整體, 而日本作為這個整體的一環, 她自然不可避免地, 付出現代化的最沉重代價。
而在中國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數千年來都是皇朝封建的制度。 雖然歷經不同外族的入侵, 及朝代的不斷更替, 但仍然保存封閉的社會形態。 直至晚清才由西方的船堅炮利, 對這幾千年的封閉文明進行猛烈衝擊, 而令其必須面對外來的挑戰。與日本幾乎是同一時期, 被西方國家強行敲開大門, 並走上改革及革命的道路。 雖然最終在現代化的道路上, 與日本的發展迴異。
為什麼中國在同樣經歷劇烈的近代化震盪後, 不能像日本那樣, 成功仿效西方國家, 發展成為一個高度文明的國家呢? 其實中日兩個東亞民族, 同樣因為久遠的歷史原因, 具有很強烈的封建性及奴隸性。 但日本在近代, 經過西方最大的民主國家 – 美國所改造後, 就有如脫胎換骨般蛻變。 可以說, 日本民族的徹底改造, 以戰後美國的短暫統治為契機, 得以最終完成。
而另一邊廂, 因為中國從沒有將舊有文化徹底摧毀, 所以仍然有如現今般, 在邁向現代文明的道路上步履蹣跚, 拖沓不前。 雖然華夏大地, 曾經兩度遭外族入侵, 但較低文明程度的遊牧民族, 很快便為較高等及閒適的農耕文化所同化。由於地理上的封閉, 所形成的文化封閉型態, 始終沒有根本性的改變。 直至近代, 西方民族主義及共產主義思潮的相繼到來, 只是將這個國家換成另外一個外表形式。 但一如明治維新後的日本, 骨子裡仍是傳統的封建思想。
中國無法融入現代文明社會, 因為她從未作出如此嘗試。 嘗試, 需要打破舊有文化的勇氣。 現代意義上的“中國”, 這個多民族國家, 是舊文化殘餘的凝固劑, 令這片土地上的人民, 無法邁入現代文明社會。 而只有”去中國化”, 這個民族才有希望。 否則, 只會有如清末的自強運動般, 在”中學為體, 西學為用”的怪圈內打轉。
試看看現今的台灣及香港, 在經歷過日本及英國的殖民統治後, 人民質素普遍提昇, 文化升級轉型, 便可知這種文化改造工程的必要。 這就是某種程度的”去中國化”所產生的效應。
中國是四大古代文明之一, 而且是現今僅存的古文明, 這是中國人一直以來引以自豪的事情。 但所謂百足之蟲, 死而不僵。 如今, 這個古文明也應行將就木, 如果沒有文化的徹底改造, 轉型升級, 她只是一具行屍走肉而已。 這可見諸現今大陸社會上的亂象, 得以印証。 金錢物質至上, 人慾橫流, 道德良知淪喪, 伴隨的是環境破壞, 互相戕害的食物鏈, 真可謂到了人相食的境地。 這是人類現代文明的最大災難, 而這個災難, 正向全球擴散。 全人類的食物供應、環境生態保護、經濟秩序正面臨有史以來的最嚴峻挑戰。
要改造中國的文化, 必須徹底”去中國化”。 現今的中國, 只是大漢族沙文主義, 以”中國”這個糖衣為包裝, 壓制多民族的文化發展, 並繼承了古代封建皇朝, 權貴階層壓制低下階層的統治模式。 在全球化及現代化的汹湧浪潮下, 這種”中國化”的落後文明, 必須完全摒棄, 這個民族才能繼續生存發展下去。 而只有真正建立健全的民主制度, “去中國化”才能有貫徹實現的可能。 只有在民主的監察制衡下, 腐朽的封建幽靈才不會借屍還魂, 死灰復燃。
歷史學家唐德剛在其鉅著 《晚清七十年》 , 提出了”歷史三峽"的歷史觀。所謂”歷史三峽", 指的是中國的社會轉型階段, 每次約需二百年。 第一次轉型, 在春秋戰國時期, 即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歷史三峽", 社會各個層面變革巨大, 之後就進入長久的穩定期。 而從晚清開始, 內憂外患的中國進入了第二次”歷史三峽", 也要持續二百年之久。
如果從鴉片戰爭結束的年份起計算, 第二次”歷史三峽"在經歷迂迴曲折的近代史後, 要直到本世纪40年代才能结束 。 而40年代, 也是香港回歸五十週年的年代, 到時的香港及中國, 到底如何蛻變, 讓人拭目以待。 第二次轉型後的中國, 會否如唐德剛所言, 將是一部 “民主政治史” , 進入長久的穩定期, 仍維持大一統或產生裂變; 而香港在其中的參與、作用, 又會有多大, 香港的歷史定位如何, 繼續繁榮安定或走向衰落, 沒有人可以預見。
但這肯定是一個大轉折的時代, 而筆者相信, 只有”去中國化”, 在這片土地生活的人民, 才能享有真正的民主、自由, 並融入現代的文明世界。 日本在二戰後, 已基本完成了"去日本化"的過程, 但中國仍徘徊在第二次”歷史三峽", 踟躕不前, 能否最終通過仍是未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