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话20戒 不懂你就亏大了(组图)
【阿波罗新闻网 2016-07-07 讯】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口是人与外界沟通联系的通道,言语是一个人跟别人打交道最常用的工具,话说不好就会误事甚至招致不利的结果。所以人活世上,会说话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说话的禁忌,也不可不懂。
1、戒多言
《鬼谷子》中说:“言多必有数短之处。”话说多了一定会有失误,所谓言多必失。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对别人的情况也往往不够了解,所以说出的话难免不周全,而容易出现纰漏、冒犯别人甚至坏事。
所以话还是少说为妙,尽量在考虑周全时再开口,才能保证不出问题。尤其是对一些重要的人,在一些重要的场合和时刻。
2、戒轻言
唐末五代的贯休和尚曾说:“浅近轻浮莫与交。”一个言语轻率、说话不负责任的人,必然也是一个轻浮的人,轻浮的背后则是浅薄无赖。这样的人,只会招致别人的鄙夷和厌恶。
要避免这种倾向,就要从慎言开始,情况了解了再开口,话说出来有负责任的意识,这样说出的话才能掷地有声、令人信服。
3、戒狂言
清代山阴金先生言:“为人行事勿猖狂,祸福渊潜各自当。”猖狂还是谦下,这是直接关系着个人的祸福的。人展现在他人面前的无非言与行,言语又最直接,所以说话切忌狂言。狂则惹眼,狂则招恨,很容易惹来祸事。
4、戒杂言
苏轼说:“至言不繁。”最正确的道理,最精辟的话语,不多而意明;话不在多,只要清楚明白,至理名言大多言简而意赅。话杂而乱之人,反映的其实是对事情不了解,脑袋里想得不够清楚,这样的话让人听不明白更不敢相信,这样的人也难以取得别人信任。
所以要养成说话之前认真思考和组织言语的习惯,训练自己言简意赅、简洁明了说话的能力。多写点东西并有意识地追求语言条理性,也能起到训练的效果。
5、戒戏言
戏言本来指开玩笑和不当真的话。平常开开玩笑是没有问题的,但玩笑如果开得过火,那就真的是戏言了。这背后都是一种没有分寸、不知轻重,自私而不考虑别人,因而容易引发矛盾和冲突。所以说“君子无戏言”。
人要学着庄重,分寸和轻重是学来和练成的,是在不断自我持重和考虑别人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教养。
6、戒直言
其实中国文化是推崇直言担当的,但在生活中直言又的确常常不讨喜,这就需要做好一个平衡——直肠更多地应该是一种内心持守的坚定原则,说话做事上则要讲究一个迂回的技巧。这是基于人性的不得已。
北宋欧阳修言:“谀言顺意而易悦,直言逆耳而触怒。”不顾后果地直言不讳,很容易惹恼别人,而造成不利后果。所以,说话要学会委婉和含蓄。
7、戒尽言
“尽言”就是说话不留余地。而说话留有余地,才能给自己留有余地,否则很容易招致难堪的结局和别人的怨恨。比如在气头上对别人说狠话,事后往往难以挽回;再比如在答应别人的事上,不要言之凿凿地保证什么,因为你不知道会不会发生变故或出现没有预料到的情况。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话不可说死,事不可做绝”,《格言联璧》中说:“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8、戒漏言
对于一些关系他人或组织秘密的事,切忌不可泄漏,这是操守和人品问题,也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
在事情没有确定时,也不可说确定的话,以免造成不好的影响,让人觉得轻浮或刻薄。比如即使你对一件事的结果很有信心,结果出来之前也不要到处宣扬,万一事不成呢?又比如你怀疑一个人,不确定或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也要藏在心里,万一冤枉人家了呢?
9、戒恶言
《增广贤文》中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良言或者恶语,反映的是一个人的内心是良善还是凶戾。多说好话,就是行善;嘴边恶语,无异作恶。
有些人则是性子激烈难以自制,本心不坏,但造成的同样是恶的结果。这类人要学着自制,或者事先考虑到可能发生冲撞的情况,而避开正面接触。
10、戒巧言
老子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人一定要警惕花言巧语的人。所谓“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花言巧语的人往往心怀目的,所有的夸奖赞美只是为了套近乎,表面答应得再好往往也不守信,暗地里说你坏话或者黑你的人也往往是他。这种人,心地邪僻阴鸷。
很多人误以为胡言巧语就是“会说话”,其实全错了,真正的会说话只是言语周到得体,仅此而已。因此千万要警惕自己出现这样的倾向。
11、戒矜言
矜就是自大、自以为是。老子言:“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自我夸耀的人抵消了功劳,妄自尊大的人不会长进。矜言之人,不是骄傲就是无知,无论哪种都既对自身成长不利,也会招致别人的厌恶。明末清初申涵光所以说:“自谦则人愈服,自夸则人必疑。”
自大的反面就是谦卑,“谦”是易经六十四卦中唯一全吉的卦,清代名臣张廷玉也说“盛满易为灾,谦冲恒受福”。谦下之人,心量必然大,学识人品往往高,自己受益,别人也会喜爱和信服,自然吉利,自然是福。
12、戒谗言
谗言就是背后说坏话,挑拨离间或者恶意诽谤、贬低和侮辱别人。谗言之人,皆是小人。东汉哲学家王充说:“谗言伤善,青蝇污白。”
实事求是、节制表达的“坏话”不在此列,但也要少说,因为可能被当做把柄,或者让人觉得心地不纯。
13、戒讦言
“讦言”就是攻人短处、揭人疮疤的话。这种话不仅饱含戾气和恶意、有损自身形象,而且招人痛恨、容易招来祸事,切忌不可说。
14、戒轻诺之言
老子言“轻诺必寡信”,轻易许下诺言的人往往不能兑现承诺,轻薄的是自己,也让别人不信任甚至怨恨。一个没信用的人,是永远吃不开的;守信,这是做人的基本。
所以做不到的事就不要答应,答应了就一定帮人办好。没有把握的事,答应别人之前也一定要跟人说明。
15、戒强聒之言
所谓“聒噪”,一个唠唠叨叨的人,也是不招人待见的。如果实在忍不住,也要看对象,对不熟的人尽量少说或不说,对亲近的人可以多说些,但也要有度。无论对谁,都要注意观察别人是否不耐烦,不要惹人厌烦。
16、戒讥讽之言
清代石成金说:“开口讥诮人,是轻薄第一件,不惟丧德,亦足丧身。”爱说讥讽别人的话,这种人是轻薄的,不仅德行有亏,人品有问题,而且很容易招来别人的怨恨和报复,因而陷于祸患。
17、戒出位之言
不要说不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话,否则很容易让人觉得你妄自尊大或者暗藏野心,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猜忌。《论语》云:“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说符合自己身份的话,是一种安分守己,也是一种得体,既安全又让人觉得稳重。
18、戒狎下之言
如果你是领导,要注意不要跟下属说过分亲密的话,因为不仅有伤你的权威,对管理工作造成不利影响;还可能使下属多想,或者把精力用在和你套关系上、不认真工作,或者当着你面在其他员工面前不知轻重、让你难堪。
19、戒谄谀之言
谄谀就是吹捧奉承别人。《格言联璧》中说:“君子之事上也,必忠以敬;其接下也,必谦以和。小人之事上也,必谄以媚;其待下也,必傲以忽。”阿谀奉承者往往是别有目的,只对比自己地位高、能为自己谋取利益的人谄媚,而对不如自己的人就会傲慢,所以是小人。
还有一种情况:有的人是因为自卑才说过度夸奖别人的话,怕别人会轻视或者伤害自己,于是潜意识里就想用取媚作交换。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这种人需要锻炼的是自己的自信,大大方方地说话,不要一直沦陷在这种卑微里出不来。
20、戒是非之言
《庄子》言:“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当真是直抵本质——所谓是是非非;世间的一切矛盾、冲突、纷争,无不源自是非,也无不是是非。不说议论是非的话,不做搬弄是非的事,才可安然行走世间。远离是非,就是出世。
禅语云:“来说是非者,即是是非人。”不做是非人,才能更好地自处,与处人。
会说话,把话说好,这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智慧。佛家修行讲“戒定慧”,“戒”正是直接关系言行举止的法门;持戒,便是矫正,矫正中又能由外而大陆涵养自己。因此,说话的修行,也要从戒开始。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宋云 来源:儒风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