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角度讲讲量子通信的扯淡性
最近量子卫星特别热,朋友所在的网络公司说也说要引进量子技术增进安全性,就花时间学习了一下,昨天在特快也咨询了一下,基本搞清楚了。 所谓的量子通信,有以下几点: 1。量子卫星做的不是真正的通信,而是分发纠缠光子给发方和收方以使得双方可以通过量子手段协商加密用的密钥,通信本身还是传统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讲,没有任何信息是通过量子力学的手段来传递的,所以说穿了,量子通信本质上是传统通信加密密钥的量子生成,仅此而已。 2。通过收发双方的协商产生密钥,物理学家说是绝对安全的,这个我姑且信了,但是这个过程对纠缠光子的收发需要用到单光子探测器,特快有人提出如何消除热电子发射,因此没有真正的单光子探测,这个我不懂。但是通过卫星在天地之间传播纠缠光子,一来因为自然界的光污染严重限制了密钥协商能进行的时间,二来因为污染导致的错误会使得密钥形成的效率或速率极低,比特率远低于信息本身的传送,所以加密过程做不到信息论对绝对安全要求的一字一密,只能多字一密,而且加密过程是非量子的,从数学原理上就不是绝对安全的。所谓量子通信绝对安全,只是密钥协商一个过程绝对安全,并不等同于整个过程绝对安全。 3。借用特快一位专家的话,现在的量子通信(姑且这么叫)“它只解决了密钥传递的“绝对”保密性,没有解决密钥传递的效率。密钥越长,配对需要的操作此数就越多,剩余的有效传递此数就越少,效率就越低。准确率应该不高。纠缠态量子的寿命太宝贵,只能用来传递密钥。如果传递几次密钥以后没法配对(保持纠缠态)了,就要等新的纠缠态量子。”再者密钥协商需要用到纠缠光子的制备、接收和检测等多种昂贵特制仪器(本次量子卫星的信号需要用特制的天文望远镜接收),所以费效比真的很可怜。 4。远距离进行密钥协商必须通过卫星,那么可进行的时间很短,再次借用特快wildwolf的话“当卫星发射到500公里的轨道后,以每秒7.9公里的速度划过天际,经过每个光学地面站的时间约为五分钟。这样的过境,也不是每天都会有的。因不是同步卫星,这颗卫星以椭圆形轨道绕地球飞行。经科学家测算,每个月量子卫星经过每个实验站的次数不超过20次,这就意味着实验的次数不超过20次。”何况目前所知的这种密钥协商过程,极其脆弱且不可靠,人家窃听不了,破坏却很容易做到。 其他还有很多缺憾,不再一一阐述。根据以上特点,这次发射卫星做实验虽然昂贵,但也不是不可以接收,但是我还听说了所谓的量子政务网,包括朋友在的网络公司也想跟进,就觉得不知所谓了。 如果所谓量子政务网的原理和这次量子通信实验一致,那就可笑了。比如我从某个终端访问政务网,它要想给我看绝对安全的信息,就得和我预先协商一个加密密钥,再把加密信息传给我,试问我看个政策信息还需要做这个?烦不烦啊?终端还得安装密钥协商的专用设备,我还得学会怎么进行协商操作(有一步是量子测量)。如果是大量访问者通过终端访问政务网,这么多复杂的操作不立马让整个网络崩溃了?要知道密钥协商的比特率才几k每秒。量子政务网,我真不知道有什么意义。 如果是在金融界应用,那更不可想象,我接发银行的消息还从未要和银行预先协商加密密钥的吧!如果投行做股市交易,多个点对点之间巨量的信息交换,你还要搞量子加密,且不说可怜的加密速率,就这额外的设备费用就贵死你了。现有的公钥系统足够安全,很多所谓的威胁也只是理论上的。 工程上的任何一个project实现,都讲究对目标的最优化实现,我觉得量子通信团队可能搞错了一点,就是保密性只是最优化的手段之一而不是最终目的,如果你的费效比太差太差,早就被最优化的求解过程排除了。这些东西,做科学研究不反对,但要强行搞大工程,我真的怀疑他们是否有做工程的资格,还听说要上市。。 一点点浅见,请专家斧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