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台湾海基会没有认同一个中国。大陆台湾两个基本政治实体能否‘一个中国’。应由双方各自全民公决。一
致认同。今查看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谈判文件。海基会没有认同一个中国。台湾海基会函电只说:“我方始终认为:两岸事务性之商谈
,应与政治性之议题无关,且两岸对‘一个中国’之含义,认知显有不同。我方为谋求问题之解决,建议以口头各自说明...”。也即台湾
海基会将“一个中国”之含义,放在一边。不予重视。贬低为口头自说自悟。并声明“认知显有不同”。 2.台湾国统和大陆一个中国
对峙 不存在九二共识。国统,有明确的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中国的目标。民主、自由、均富、理念,是蒋介石,蒋经国,李登辉,陈水扁,等四位台
湾总统连续六十年来的共同认知。一个中国是一党专政政府坚持的我党坚持‘和平统一’。是将台湾交由一党专政政府领导。两者的本质对
峙。但为了避免政客恶意扭曲真相,误导大众。李登辉总统於1999年提出台湾和中国大陆的关系早就已经是「国家与国家」。没有“一个
中国”、统一目标、“国统纲领”精神和“九二共识”。随后的陈水扁总统于2006年决定终止国统会,国统纲领。只有不是总统的连战才说“九
二共识,是两岸当局于一九九二年通过授权管道所达成的,不是在国(国民党)共(共产党)之间贸然而出”。和 2008年开始上台的台湾总统马英九强调“九二
共识,一中各表”。但是,连,马二人却不能提供上述词语的任何出处的证据。 这里,根据维基百科全书摘出文字如下:“时任海基会
秘书长、曾参与督导九二香港会谈[22]的陈荣杰表示,海协会1992年11月16日致海基会的信函确认:‘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
‘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选择。在协商文书查证的过程,双方对‘一个中国内涵认知不同’,于是彼此同意以‘囗头声明的方式,各自表
述’。‘身为国家的领导人,马英九总统既然知道所谓的‘九二共识’与‘一中各表’有所差距,而且‘一中各表’与‘一个中国’也有差
距,何能便宜行事,刻意予以模糊?”“经过加工包装的九二共识是非常不妥的表述方式。扭曲真相,误导大众,落入陷阱而不自知[23]
[24]。李登辉担任中华民国总统,在卸任后,曾多次公开否认九二共识的存在。李登辉回应,1992年4月在国统会中通过的‘一个中国,各
自表述’是当时台湾内部的共识,不是马英九所说,在92香港会谈中出现,台湾与中国之间的九二共识”(摘自维基百科)。 3.两
岸是大陆不放弃武力犯台,和台湾抗拒侵吞的政治关系。一个大。一个土地面积小。小的台湾追求自由和民主。大的大陆政体坚持一党专政
。人类是政治动物。人类创造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政治思想。创造了自然权利学说。怎么能够按照大陆海协会主张,在宣传上将认知
上相互对峙的‘一个中国’。说成是两岸共识呢。两岸事务性问题,和台海两岸问题,不是同一个概念。今日的‘一中’不合自然权利。一
切违背自然法则的东西。都没有继续存在的理由。表明台海问题绝不能抛开政治涵义。政治第一。是因政治关系到台湾二千三百多万人口生
存权,自由权,追求幸福权。 人们曾记否,1949年,上海的资本家阶级,工人阶级和市民们,敲锣打鼓欢迎共产党来领导。怀念中国共
产党承诺的自由、平等、政治美景。来建设一个比美国还自由还民主的新中国。事实并非如此。三,五年后,上海的资本家阶级被一党专政
政府作为阶级敌人。被斗倒。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都成了听党的话而活着者。 4.没有一中 没有各表。说是国民党高层人物苏起
发明了“一中各表”。笔者认为在现时代,是谁第一个提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谁的利益而提出。国民党连战,马英九模式的一中各表。
是谋划打着拼经济等各式各样的旗号。着眼于将台湾政治军事外交等权利统一到大陆一党专政政府里去。是伤害台湾自由和幸福。有利于大
陆特权阶级搞政治腐败。以腐败侵吞大陆人民和台湾人的钱财和资源。大陆是共产主义专制政权。它的一中各表是先定性后表述。先用一中
套住你。然后各表上变式样。一步步修理你。专制社会的一中各表,属于马克思主义党文化特有的阶级斗争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要不得。
5.大陆一党专政政府没有认同建设民主、自由、均富的一个中国。台湾内部于1991.2.23日,通过建立民主、自由、均富决议的中华民
国后。隔了21天。中国政府于1991.3.16日,由有关负责人出面发表声明:“重申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平统一’”。
大陆政府的声明拒绝了台湾的民主、自由、均富、的一个中国。大陆政府重申了中国坚持一党专政。事实上,从1949.10.1日开始
。大陆中国政府,始终没有放弃武力犯台方案。仅因为人民反抗压制反抗剥削风起云涌,造成政府力不从心,人气落寞,军力不足,没有机
会。 今日,人民大众根据史实,认定不存在九二共识。就是制止大陆武力犯台。为促成大陆走向西方多党制议会民主政体立下丰功伟绩
。 若人们模糊的替一个中国推波助澜。只能为政府犯台创造机会。 会造成海峡两岸相当大程度的破坏。遗恨千古。 阮兴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