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毛共时期中国人口的几次大疏散

已有 1041 次阅读2013-8-20 10:03 |个人分类:评论| 螺杆文集

毛共时期中国人口的几次大疏散


中国的人口问题是毛泽东造成的。1949年国民党垮台,蒋介石离开大陆时说过一句话:我把四亿人口吃饭的包袱留给了共产党。美国人也在“白皮书”中这样认为,毛泽东对此并不以为然。1959年,马寅初提出了“新人口论”,但立即遭到了毛泽东的劈头痛斥。毛泽东为什么不搞计划生育呢?因为他是靠人海战术打的天下,他在三年内战时的主要军事思想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有时会用几个军的兵力打国民党军一个军,比如孟良崮,就是五个纵队(十万人)打张灵甫的一个整编师(三万人)。在朝鲜战场更是这样,中国参战部队共240万人,联合国军投入兵力为54万人。据中共内部资料最新透露:志愿军死亡70万到100万(韩、朝双方军民不计),联合国军死亡5万,伤亡比和火力比都是201 毛泽东从战争中尝到了“人多力量大”的甜头,他认为“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毛泽东为了当上斯大林那样的世界伟人,一直有打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念头,在194912月访问苏时就对斯大林说:为了世界革命胜利,我们中国准备死三亿人。1955年毛泽东又向赫鲁晓夫建议:第三次世界大战应该早打大打,打核战争,在中国打。中国人死掉四亿,还剩两亿,用不了多少年,又可以恢复到六亿了(当时的中国人口是6亿)!这个“建议”,当时就把赫鲁晓夫吓个目瞪口呆。毛泽东的这种世界共运战略思想,支持了他在中国推行的一系列反科学反人性的国策,其中之一就是鼓励人口增长。


打世界大战核战争需要大量炮灰,所以他鼓励中国人生育。在这个政策下,从国家领导人到平民百姓都以多子女为荣。不仅如此,中共还鼓励全国人民向苏联的“母亲英雄”学习,从经济上补助多子女家庭。刘少奇、邓小平、贺龙等等都是子女成群。至于农村,农民除了受多子多福的传统思想影响,更由于搞合作化公社化,按劳力分配和计酬,也大大激发了人口增长。特别是文革期间,停产闹革命,工人不上班,照发全工资,精力充沛,除了样板戏什么文化活动也没有,唯一的其它娱乐就是作爱,更达到了生育高峰。


60年代末,就业压力总爆发,毛泽东这才意识到鼓励生育的恶果,提出“人口要降下去,生产要搞上来”。为了解决城市人口密度的压力,开始疏散城市人口。中国在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有几次大规模的人口移动。第一次是因“三年自然灾害”,城市人口向农村的非政策性的自然移动,大部分都是饿跑的,以东北地区为例,58年工业大跃进城市增容时涌进的大批“盲流”,除了饿死人的地区没人还乡,其它来自于相对有点生存出路的地区,都回流原藉了,回流山东河北的较多,河南的较少。


第二次是政策性的疏散,是为了缓解失业人口的压力,当时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是刘少奇接手老毛败家造成的烂摊子而出台的经济整顿政策,大跃进时扶植的地方五小企业大批倒闭,失业人口激增,加上国际上和台湾的反共攻势,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反叛因素,为了缓解这个压力,中共一箭双雕的使用了阶级斗争这个法宝,借四清运动驱赶城市中的弱势阶层,“无产阶级专政”继53年镇反之后从此升温,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四清运动的矛头都是对准了“共和国”特有的贱民阶层“黑五类”,拿他们祭刀威摄人民的反抗。而在“关、停、并、转”大量解雇工人时,黑五类及其子女首当其冲的也就成为岐视对象,不仅是失业,而且要全家“下放”。


与此同时,当局还驱赶失业的平民到农村去,强迫企业中有不良思想的工人“自愿”到“三线”去。那时候的失业人员还不叫知青,叫“社会青年”,其群落成份比较复杂,有小学缀学失学的,有高考落榜的,有大学毕业不服从分配的(分配到边疆三线),有两劳释放的,还有部分孤儿和轻微残疾人。当时为了鼓励下乡,给了一笔大约两百元人民币的安家费,因此很多未成年人由于家境困难也都报了名,而“公社”(街道居委会)为了向上报成绩,也乐得扩大名额。仅一个公社(街道居委会)就按指标下放二百多“社会青年”,这还不包括那些被强制遣送的五类分子家庭。


第三次是文革期间,文革初期和后期都大量驱赶五类分子到农村接受专政。文革初期,红卫兵运动兴起,“地、富、反、坏、右”被称谓“黑五类,城市中还残余的“黑五类”, 被最后一次也是最干净的一次,“横扫”到农村或原藉,北京红卫兵在这方面为全国做出了榜样,被押解谴送的“黑五类”分子大部分都是些风烛残年的老人,他们连个座位都没有,象犯人一样蜷缩在火车过道处,很多老人都冻饿病死在押解途中。文革后期“清理阶级队伍”,在运动中被定性的“牛鬼蛇神”也被大量谴回原藉或下放农村接受改造,而且是举家迁徒。


第四次,也是大家都亲身经历过的“五七战士”下放和知青插队,这是大家都熟悉的历史,不再赘述。64年与65年两届下放的社会青年,被称谓“老知青”,以区别文革后期的大批知青。为了欺骗这些失业人员,毛泽东有个讲话: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到那里去是大有可为的。并承诺每三年可以轮换回城。为了欺骗老知青在农村边疆扎根落户,树立了邢燕子董家耕等样板,周恩来还曾亲往新疆慰问兵团老知青。这两届知青的家庭出身基本都是平民或五类分子(地富反坏右),等到八十年代知青大批回城时,他(她)们也基本上都在农村落了户,成为“贫下中农”了。而家庭出身革干军干的子女,只是上山下乡走个过场,他们大部分都参了军或很快就被召回城市就业了。


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急于结束文革的混乱局面,红卫兵已经结成派系集团,如果不能安排就业,继续留在城市中显然是个不安定因素,甚至是极危险的动乱根源,所以必须消除这个隐患,办法就是将他们驱赶到广阔天地去。上海知青多数被驱赶到北大荒和云南边陲,这些地方都靠近国界边境,而北京知青却大部分被驱赶到陕北,毛泽东这个安排有他的战略意图:上海知青人数多,大部分有资产阶级家庭背景或受之影响,不可能在非常时期与红色政权同心同德,所以他们要在与“苏修”开战后充当预备队炮灰。北京知青大部分有革干家庭背景或天子门生的优越感,陕北又是中共发家的老根据地,有革命传统,一旦世界大战打起来,陕北老区就是后方,北京知青是做为接班人特意保留的。接班人嘛,天将降大任于斯,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第五次是因七十年代初的中苏战争危机,当时“苏修”准备对中国实施“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毛泽东吓破了胆,做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布署,“林副统帅”发出了“作战一号令”对全国的城市人口来了个大疏散,同时“深挖洞广积粮”,当时城市的动员口号是“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在这一口号下,驱赶城市下层居民伴随知青疏散到农村去。这些下层居民大多是没有固定职业的个体劳动者,收入低微生活贫困,被驱赶到农村,无疑是逼上死路。另一方面,疏散城市下层贫民,也给那些转业复员的军人和回城的五七干部让出生存空间,城市人口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一下子膨胀了起来,因为复员转业军人大部分是农民出身,一进城就是全家十几口,而“五七战士”们这几年在农村也没闲着,都添了丁,一回城也是十几口。


毛泽东企图发动战争的雄心壮志并没有实现,中苏边境战争打碎了他的美梦,他这时才发现,中国军队不仅武器落后,人海战术也已经过时了。他不得不面对现实,相信了赫鲁晓夫的讥讽:在现代战争中,民兵只不过是一堆肉!也就是说,在“苏修”核打击下,中国人再多也无济于事,只好放弃与苏联争霸的幻想,面对“苏修”的几千枚导弹,向美国摇出了橄榄枝。“备战备荒”从此告一段落。而三线建设劳民伤财,很多建在山沟里的军火工厂都成了一堆废墟。知青被驱赶到边疆农村也成了尾大不掉的包袱,因为知青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很多地区要靠国库倒挂粮食才能养活知青,城市却因缺少劳动力而不得不动员“三八大军”小脚女人充实工矿企业,中国的经济再一次被毛泽东搞个乱七八糟。毛泽东穷兵黩武的结果是,十年之后,中国人口暴增到了十三亿!


最后编辑时间 2008-11-12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5-16 06: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