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598|回复: 1

研究生落选事业编环卫工 称"死也要死在编制里"(组图)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0167
发表于 2013-1-14 13:2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年轻的女环卫工

谁也不会想到这位年轻的女环卫工是研究生

  ■新闻提示

  1月4日,哈尔滨市举行环卫系统公开招聘人员培训结业式,448名面向全国招聘的事业编制环卫工人正式走上清扫保洁作业一线。据了解,本次公开招聘最终录取的448名环卫工人中共有7名研究生,培训结束后他们将正式走上环卫工作岗位。

  而此前2012年10月中旬,哈尔滨城管局公布当时报名的结果是:457个工勤技能岗位却引来1万余人报名,最终缴费成功的7186人中,拥有本科学历的2954人,占41.11%;29人拥有统招硕士研究生学历。

  “研究生当环卫工!”立刻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

  事业编制为什么能吸引这么多高学历的年轻人,追逐这个平时并不为多数人看重的工作?

  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为什么出现与当初体制内人员纷纷“下海”相反的趋势?

  大学生热衷体制内职位会给当今社会带来哪些影响?

  谁也不会想到这位年轻的女环卫工是研究生

  在气温达到零下30℃的室外,严晓把自己包装得很严实,嫩黄色的环卫工作服,头戴棉帽,只露出一双眼睛,如果不是口罩上有粉色的卡通人物,从外表几乎看不出这是一个只有27岁的年轻女孩。

  1 月9日,是她正式工作的第三天,工作内容是从早晨8点至晚上5点清扫街面的杂物,严晓能够很轻巧地把一个烟头扫进垃圾鞘内,“这不用锻炼,一天就能适应了。”严晓适应的不仅仅是工作,对于外界的各种声音,也能够泰然处之了,作为七名被录取的研究生之一,她说:“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

  管理者的出乎意料

  尽管已经做好了准备,但哈尔滨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勇还是坦承:“没想到会引起社会这么广泛的关注,这几天已经记不清接待多少家媒体的记者了。”

  事实上,目前的热闹不过是一场按照时间序列的顺延而已——在2012年9月,从哈尔滨市环卫系统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员工起,就注定了关注会是一种必然。

  10月中旬,哈尔滨城管局公布报名结果:457个工勤技能岗位却引来1万余人报名,最终缴费成功的7186人中,拥有本科学历的2954人,占41.11%;29人拥有统招硕士研究生学历。

  当时就有媒体报道称,“哈尔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设立的两部咨询热线,每天都接到近千个咨询电话。因为报名火爆,招聘单位不得不将报名时间延长一天。”

  王勇称,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更没想到会吸引到这么多的高端人才,不过,从另一方面看,这么多的高端人才青睐环卫工作岗位也属正常,而且也符合“哈尔滨市环卫系统的发展”。

  王勇称:“这次全是环卫系统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员工,是政策上的创新,哈尔滨市环卫作业队伍文化偏低、年龄偏大、技术岗位作业人员不足都是现实问题,按照市里的相关要求,我们要尽快建设一支年轻化、技能化、专业化的环卫队伍。”

  不过,王勇也清楚,457个岗位能够吸引来万余人报名,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是“新进人员均按照财政补助事业单位工勤人员管理,使用事业编制;工资及社会保险等均按现行事业单位工勤岗位标准执行,对新进的外地人员可落为哈尔滨市城区户口。”

  “事业单位”是指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组织,有着典型的计划经济时代特征:政府直接组织、管理与投入,也能最大程度保证政府意志的实施。

  不仅如此,对于众多报名人来说,如果能顺利考入,在工作三年后,如果管理岗位出现空缺,将有可能调整到管理岗位,这是更大的诱惑。毕业于哈尔滨当地一所名校的本科生姜丹就告诉记者:“那样的话,我就可以从科员开始做起,然后副科,到了一定的级别后,就可以自然转为公务员。”已经连续4年折戟国考的她,认为这是自己改变命运的最后一次机会。

  稳定,还是稳定

  尽管已经上岗,但这批新员工还不知道月薪是多少,“领导也没说过。”但能拿到手的并不会太多,吴慧敏是道里区清洁大队的队长,手下管理着2000余名环卫工人,“我现在的工资标准也就是事业单位里的科级,如果按照当初说这些新进人员薪金按照事业工勤人员标准,除去各种保险后,发到手里的应该是1500元左右。”

  这与姜丹自己估计的差不多,在成为环卫工人之前,姜丹是当地一培训机构的老师,月薪将近4000元,至少2000元的落差并没有让姜丹感到意外:“报名之前就估计会是这些收入,以前工作的薪水虽然比现在的高,但是没有安全感,说不定哪天工作就没了,我马上就要结婚了,然后面对就是生育问题,现在进入到事业单位就很有稳定感了。”稳定,也是姜丹的父母力促她报名的最大高频词。

  这几天下班,姜丹会到网上浏览公众的评价:“什么样的声音我都能接受,像我们这些80后其实有很强的承受力。”

  记者采访到的诸多新进员工都表现出对网上争议的豁达,只是在涉及到理想的话题时才有不同意见。

  性格开朗的张冉看到网上有人说“为了稳定而放弃理想”,就想发帖回应,后来想想还是算了,没有回应的原因是:“万余人报名,7000多人考试,这么大的竞争之下我才获得这个职位,那么我的言行就是代表了环卫部门,如果哪句话说的不对或者引起误解,再来个‘人肉’什么的,我的工作可能就没了。”

  张冉坚持认为,追求稳定与放弃理想没有关联,“理想不是一个永恒的词汇,因为随着每个人的成长以及所处的不同阶段,理想是会发生变化的,比如我大学毕业时,我的理想是要成为一名空姐,所以在各个方面去完善自己,比如英语口语,比如礼仪培训,但就是因为打字太慢,怎么练都不行,最后也没当上空姐。”

  随后,张冉成了一名政府雇员,在那个阶段里,张冉的理想是能够进入到体制内,所以,尽管自己的日常工作很繁忙,但还是挤出时间备考。在准备考试的两个月里,张冉几乎取消了如看电影、和朋友逛街、K歌等所有需要时间的娱乐。

  “我现在的理想就是好好工作,将来如果有机会,能够调整到管理岗位。”张冉说,“但这并不是我的一切,我现在还没有男朋友,如果将来必须要嫁到南方去,我就会舍弃现在的,难道我这是为了稳定而失去理想了吗?”

  在正式上岗之前,这些人进行了为期5天的集中培训,姜丹说,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没有对各自的学历以及未来规划做更多讨论,“因为都知道有29名研究生报考,但最后只录取了7个,都好奇,22个研究生为什么没有被录取?”

  事业编制的魔力

  王勇说,这次招考要通过笔试和面试两个阶段,22个研究生里既有倒在笔试上的,也有在面试没有获得认可的,主要原因是“对环卫工作的认识不够”。

  研究生专业是教育的王洋就是22个研究生之一,他目前在一家传媒机构工作,当听到同事们广泛议论“研究生当环卫工”时,王洋保持沉默。

  王洋认为考试的题太难了:“笔试总分是200分,50分的内容是关于社会和谐、公德等方面的,这部分知识可以通过看马哲、邓论等书籍,但剩余的150分包罗万象,而且在招考时就说,考试不指定教材,不指定范围,原则上掌握清扫员具备的知识。”

  王洋至今记得考试的几个题目,有道题问:清扫机车旋转的扫帚是向内旋转还是向外旋转?还有的题问:遇到积水时,是用笤帚处理快还是用撮子快?

  “类似这样的题还有很多,而且除了环卫方面的问题,还有交通法规、交通信号、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考题,太庞杂了。”王洋能准确回忆的两道题,他都答错了,以至于现在看到清扫机车,王洋会停下来观察,旋转的笤帚果然是向内旋转的。而处理积水时,扫帚的效率要优于撮子。

  不过,王洋还是获得了面试的机会,面试只有12分钟,7名考官和3名计分人员,“虽然面试无数次,但说不紧张还是假的,尤其是看一个个人进去,一个个又面无表情地出来。进去面试的时候,不让报名,考官直接提问,就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做好环卫工人是不是只要体力好就行?这肯定要回答不是,但接下来需要考生进行阐述,我不大记得当时是怎么说的,因为感觉不好,以至于第二个问题都没印象了。不过,我看到7名考官每人在一张白纸上打分,然后交给计分人员计算。无论是笔试还是面试,整个过程是公平的,我这次没考上是自身的原因。”

  王洋热衷体制内的身份不仅仅是追求稳定,“我老家是省内的一个农村,现在都没有直达的火车,而是要坐7个小时的客运,虽然我现在是学校的集体户口,但打工的地方都没办法把我落到城市户口,户口的差异带来的是诸如就业、福利、教育等一系列社会保障的不同,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虽然面带笑容,但王洋说得并不轻松。

  学有所用是第一位

  作为七名研究生中惟一男性的许鑫,现在的岗位也是一线清扫,因为研究生扫马路的热点,他已经接受过5家媒体的采访,不同于其他员工私下里向记者表述的追求稳定,许鑫称报考的原因里,追求编制内的稳定只能放在第四位,排在第一位的是“学有所用”。

  许鑫的本科和研究生专业都是食品卫生,“这与环卫有关系,因为城市垃圾中包括食品垃圾,对食品垃圾的处理我有这方面的专长。”此前,许鑫先后在两个食品公司做技术工作,月薪2000余元,没有五险一金。

  许鑫旁边的吴慧敏也说:“整个道里区的环卫工人只有这么一个研究生,那就是我们的宝贝,他的专业知识会对我们工作带来很大帮助。”

  从本科开始计算,完成研究生学业,许鑫统计这些年“家里花了差不多13万”。虽然目前的月薪不会超过2000元,但差距并不是问题,“读书不就是为了就业吗?我现在能学以致用,能够证明自身价值,而且有发展前景的工作,不好吗?”

  吴慧敏称,虽然部分清扫工作还是由人工完成,但随着城市以及科技的发展,会越来越多地使用机械设备,而目前的环卫工人多是文化偏低的临近60岁的人。

  在工作的几天里,许鑫很喜欢现在的工作氛围:“因为多是老人,他们的儿女也就是我们的年纪,所以很照顾我们,虽然每天差不多要不断走路扫地6个多小时,但体力上还是能够适应。”

  环卫队伍里来了高学历的年轻人,这在众多临时工身份的环卫工人中间似乎没有掀起什么波澜,老绳今年58岁,已经做了4年的环卫工,每月的薪水是1400元,还有一份意外伤害保险。

  “我觉得这些孩子就是来体验生活的,哪能读了那么多年书,花了那么多钱最后来扫地?”也许是年纪和学历上的鸿沟,让老绳对出现的同工不同酬没有任何意见,“这些孩子都是(环卫)将来的领导。”

  不过,59岁的老马认为研究生本科生成为体制内的人造成了某种“不公平”。老马抱怨:“我们现在管理严格,比如看到我抽烟,罚款20,看到我清扫的路面有杂物,罚款20,迟到,罚款20,想开除我就开除,这些‘分配’过来的肯定不会说开除就开除。”

  老马说,新来的这些人早晨8点才上班,而我们这些临时工清早6点就得来。姜丹坦承,这是“担心我们不能适应,算是一种照顾,不过,我们要工作到下午5点,早晨6点上班的,午后1点就可以下班了,1点后换班。”

  热衷体制内职位应反思

  对于社会的热议,王勇认为是对环卫工人固有的观念使然。王勇反问:“谁说环卫工人就不能是高学历?难道环卫工人就必须是没文化和老年人吗?在我看来,招收这些高学历的人当环卫工,为将来的环卫事业培养人才,都再正常不过了。”

  事实上,关于研究生当环卫工的讨论,并非由哈尔滨开始,早在2006年就有广州本地媒体报道称,当地环卫部门招收有编制的环卫工,就有研究生报名并被录取。

  对此,广州市环卫行业协会的秘书长赵东平告诉记者:“当初是招考进了研究生,但并没有去一线当环卫工,而是到环卫机关里,目前整个广州的环卫工人里,据我所知,连个本科生都没有。”

  赵东平对哈尔滨出现研究生当环卫工的事情比较关注,“因为地域以及观念的不同,广州的环卫工作已经市场化,在市场化里,没有所谓的体制外还是体制内,更没有什么所谓的级别。”

  对于赵东平的看法,王勇认为:“环卫说到底是公共项目,那么,公共项目到底是市场化还是由政府完全承担,至今在学界上都还有争论,按我的理解,涉及到公共利益的项目,在市场化方面,还要有缜密的考虑,就算是在发达国家,也有环卫工就是公务员啊。”

  在王洋看来,如果国考不能顺利通过,稳定的事业编可以当做公务员的延伸。有数据显示,自2009年以后,每年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年轻人都超过100万人,而1994年-2000年,6年里,全国累计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不过4万余人。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专家张景岫称,从经济学的角度,一般来说当经济发展或者是发展的预期放缓的时候,大家更多从安全性的角度去考虑,就是说更倾向于做出比较规避风险的选择。所以我觉得学生在工作上有更多的这种安全性的考虑,也可能会跟宏观经济的环境是有一定的关系。对于公众的担忧,张景岫称,有些专业的落脚点,比如地矿石油,主要集中在国企,所以选择国企无可厚非,但没有结合自己的个人兴趣和特点,而一味追求稳定,则是不理性的选择。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下海的官员程小平颇为感慨,还不到30年的时间,作为年轻人的择业走向已经完全不同。那时候更多的年轻人是进入到企业,或者进行自我创业,一方面那时候的年轻人更有英雄情结,另一方面,当时全社会所散发的改革热情,以及为改革创造出的条件,让年轻人有一定的成本去承担失败,但现在,当时诸多的利好条件都有消退,无论是政府还是国企,巨大的稳定感以及背后的红利肯定会吸引年轻人。既然是改革,就得有勇气付出代价,可是,现在谁来承担代价?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说:“这些年,中央在倡导事业单位改革,其中一个主要的指导思想就是‘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这就会出现收入和隐性福利上的巨大差别,能够搭上体制,成为事业单位的‘老人’,反映出体制惰性对年轻人的影响,而这种体制惰性则发展成为普遍的社会惰性。”

  程小平说:“出现的研究生当环卫工也好,还是国考的万人角逐一个职位,只能说是改革意识的消退,这种消退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人,而是整个社会,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深思。”

  对于这些新进员工来说,王勇的担心则是“我怕他们因为辛苦而不能坚持下来。”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为化名)

  ■网友声音

  看见你是你:我本科生情何以堪啊!

  要飞:为了一个研究生本本,人们起早贪黑地苦读书,而等拿到了研究生本本,又要起早贪黑去扫地,知识就这么被灰尘淹没了……

  老沉了:小时候,看到街上扫大街的阿姨,冒着凛冽的寒风,在辛勤劳动。妈妈说,你将来不好好学习,就干这个了。结果长大了发现,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干这个。

  大眼睛老九:我认为研究生当环卫工,是国家教育资金的浪费,是糟踏他们的父母心血钱。

  小手指压死你:不知给这些研究生培训的人是什么学历?

  不说不说:落榜的22名研究生心里不知道啥滋味,居然扫大街都没人要……

  走你:我已经预测到有一天,一个初中生正在路边写写画画验证哥德巴赫猜想,然后一个环卫工过来说,用拉格朗日定理。
A7FC0415BCC3F1114DED9D53EFE9EC57.jpg
B9EA0765AB7753E2CC9325978A99C9CE.jpg

2636

主题

1万

回帖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73816
发表于 2013-1-16 09:4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死也死在编制里”本应是周星驰电影场景

1月4日,哈尔滨市448名面向全国招聘的事业编制环卫工人正式走上清扫保洁作业一线。本次公开招聘共引来1万余人报名,最终参考的7186人中,拥有本科学历的2954人,占41.11%;29人拥有统招硕士研究生学历。最终录取的448名环卫工人中共有7名研究生,另有22名硕士生名落孙山,一位硕士落榜者表示不会轻言放弃,宣称:“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

这话乍一听起来,有一种风萧萧兮的感觉,实在太悲壮了,但细想起来,却实在不对味——不过是个环卫工人的岗位而已,用得着跟要去刺杀秦王似的吗?这种悲壮的出发点配上个并不与之匹配的结果,显得就有些滑稽。只有在周星星的电影里,才能看到这样的场景。

我绝无丝毫看轻环卫工人的意思,也无意抹煞他们工作的重要性,更不是说提升环卫工人的文化素质和技术含量不重要。为了城市的整洁,他们起早贪黑努力工作,既苦且累,而且还有较大的危险性,我们在看他们时,必须带着崇敬和感恩的心情。

但是,崇敬与感恩之心无法遮掩的事实是,环卫工作岗位的技术需求和文化含量,确实并不特别需要经过长达20年苦学的研究生那么高的标准。一个读了20年书,已不算年轻的年轻人,怀着一副“必死”的心态要撞进“编制”的场面,背后所潜藏的台词,确实给人惊心的感觉——这究竟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这里面,既有高等教育泡沫化,发水式的扩张造成的膨化型大学生甚至研究生泛滥的问题。也有社会提供的岗位紧张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但最显着的问题,却是人们心中深深的不安全感,使大家的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异。那位发出要死在编制里豪言的研究生,目前正在干着的工作,是月薪4000左右的媒体工作,但他为什么向往扣除各种杂费之后只有1500元的的环卫工呢?答案只有一个,这个职业稳定,有安全感,可以把户口落到城市,户口的差异带来的是就业、福利、教育等一系列社会保障的不同,是很多人做这种选择的重要原因。

过去的三十年里,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打破铁饭碗”,用一种不安稳的工作状态,刺激和提高劳动效率。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社会生产力,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使得我国在经济实力超载日本之前,工作狂和过劳死以及失眠者的数字早早地超越日本。各种各样的KPI考核,花样翻新的“末位淘汰”,使许多人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相信人与人之间必须弱肉强食才得以生存。而房价、医药、教育等并不算乐观的民生问题更是为这种不安全感推波助澜。于是,人们惟一渴望的,是寻找一个稳当而有安全感的工作。而他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集中到公考和事业编制上来了。

虽然公务员和事业编制的工作也各有亲历之后才知道的艰难和苦楚。但不能不承认的是,它确实是当下中国惟一没有打破的“铁饭碗”,这也是人们趋之若鹜的原因。数万人同报一个岗位的考试,早不是新闻。几十个研究生争当清洁工,可谓是把这种愿望,推向了一个极端的地步。试想,如果这次清洁工招聘,没有“事业编制”这个前提,会有什么效果?它至多能吸引到一些在职场找不到工作的中老年人,连年轻一点的,恐怕都难以吸引。这才是当下中国多数城市环卫工作的真实状况 ——超低的工资,超强的工作强度,脏乱及不安全的工作环境,使很多人视之为畏途。而一旦在这项工作前面,加个“编制”,其场面就发生了惊天的大逆转。这种状况,究竟是说明“编制”太有魅力,还是此前亏欠环卫工人太多?

在北欧旅行时,人们会惊奇地发现,路边打扫清洁的环卫工人,很多都是妙龄美少女。这是因为当地的环卫工人工资待遇不错,对年轻人具有吸引力。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任何虚的赞美和恭维,都不如实在的解决好他们的福利,更能使岗位具有吸引力。哈尔滨为环卫工人解决“编制”,确实算是一件有意义的尝试,能吸引到各种高素质人群来参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一遇“编制”,石头都会变成金子,扫地工作立马被大学生甚至硕士生抢着干,并有人立下死志要为之奋斗的场景,真的就是正常的状态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2-23 09:5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