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93|回复: 0

【十字路口】反共媒体人请留意党文化词语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25万

积分

管理员

热心会员

积分
251927
发表于 昨天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來源:大紀元




【大纪元2025年10月25日讯】近年来,越来越多传统大媒体与自媒体纷纷走向反共、揭露中共的行列,但不少媒体人却依然使用中共创编的党文化词语,而且非常普遍而难以察觉。究竟有哪些耳熟能详的词语是党文化?使用这些党文化词语又会带来什么影响?本集节目,与您聊聊。
﹡正言
五千丰华旷穹来红魔窜窃神慧埋一言一念荡邪正醒德通脉天路开
——唐浩
大家好,我是唐浩,今天都好吗?
我做自媒体已经几年了,这些年来最大的感触之一,就是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传统大媒体跟自媒体都走向反共路线,也就是揭露中共、对抗中共。当然啦,有些反共自媒体其实是中共特务反串的,这个我们就不讨论。
但我看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是,有些媒体人虽然很积极反共,但是他使用的语言跟词汇啊,不少还是中共创造的“党文化词语”,也就是这些词语并不是五千年传统文化留下来的,而是在中共统治这70几年来、被那些对中共歌功颂德的作家或媒体创造出来的。
权力决定符号义 使用符号义助推权力
这些词语,基本上今天的中国人都普遍使用,但是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也就是在使用这些党文化词语的过程当中,可能会有意无意的帮着中共宣传他们的意识形态。为什么呢?这里我就要借用符号学来解释了。
从符号学来说,任何一个符号,都可以拆解成表面的载具,也就是“符号具”(signifier),以及符号背后指涉的意义,也就是“符号义”(signified)。比方说“韭菜”,韭菜表面的符号具就是一种蔬菜,但是你一定会联想到“被中共欺压的人民百姓”,这就是符号义,对不对?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符号义是一种“约定俗成”或者“历史积淀”的结果,当很多中国人认为百姓就是韭菜一样,被中共的镰刀一割再割,大家觉得很贴切,就衍生出了这样的符号关系。
而符号义呢,如果再往深处去挖,会发现它背后其实隐藏着某种意识形态,而这种意识形态背后呢,就是对应着某种权力或者权力争斗的结果。比方说“和谐”,这个词本来是传统文化里的正面词汇,道家讲“天地人合一”嘛,和谐就是天地人之间处于一种很平衡、很协调、很圆容、很舒服的状态。
但是,在中共推动所谓的“和谐社会”之后,这个词的意义就变了,就变成是“压制百姓、高压统治、对中共当局和谐”的社会,简单说就是“维稳权力”。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中共动用它的高压权力介入这个词里、偷换概念,把这个词给变异了、变质了。换句话说,权力可以决定一个符号的符号义,反过来讲,符号义的使用也不断的在宣扬和推广权力的存在。
这个逻辑大家听得懂吗?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警惕、或者尽量避免使用中共创造的党文化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就像微量的化学毒物一样,乍看之下好像没有太大影响,但是累积久了、污染久了,也会对人的思想带来一定的干扰,也是在强化共产党对人民的权力控制和思想控制。
常见的党文化词语
所以接下来我想跟大家讲一些很常见的党文化词语,提醒大家尽量少用或者不用,特别是反共的媒体人。
“开弓没有回头箭”
首先第一个就是“开弓没有回头箭”。这个词太普遍了,但它不是传统文化的东西,它是来自1956年高云览出版的《小城春秋》第三十章,里面有一句话:“告诉你,我吴七开弓没有回头箭,冤仇要结就结到底!”
那读过这本小说的朋友们知道,这本书讲的是1930年共产党主导的“厦门大劫狱”,是为共产党歌功颂德的,所以这个词是很典型的党文化词语。
“鱼死网破”
第二个是“鱼死网破”,这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但它一样不是传统文化,出处是曲波1957年出版的小说《林海雪原》,里面有一段话说,“高波的心像炸裂了一样,恨不得一步扑上去,来一个鱼死网破。”
那国内的朋友都知道《林海雪原》,这是帮中共歌功颂德的小说,特别是里面的“智取威虎山”这一段,后来变成了中共的“八大样板戏”之一。所以“鱼死网破”当然是党文化,在传统文化里不这样讲,而是讲“玉石俱焚”或者“两败俱伤”。
“风口浪尖”
第三个词是“风口浪尖”,这个词也是非常常见的。它的出处是向春在1976年出版的《煤城怒火》第21章,里面说“现在到了风口浪尖,是咱挺身的时候了,为了党,为了人民,为了抗日,一定要干出个英雄样来!”
这一听就知道,《煤城怒火》是在吹捧共产党的文艺宣传作品,所以“风口浪尖”也是党文化。
“风风火火”
第四个是“风风火火”,这个词是来自徐光耀1949年出版的小说《平原烈火》,里头有一段说到,“忽然老曹一头撞进来,忽闪忽闪眨着两只眼,风风火火地连叫:‘大队长,大队长!’”
《平原烈火》是宣传中共抗日的小说,当初还被称作是“工农兵创作的第一座纪念碑”。所以这个词也是党文化产物。
“眼观六路”
第五个词是“眼观六路”,这个词很有意思,它的出处是清朝的《儿女英雄传》,里头有句话,“强盗的本领讲得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好,这个词确实不是中共统治期间创造的,但是这个词在更早就有了一个版本,就是在明朝的《封神演义》第53回,里头说:“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封神演义》讲将军的本事要“眼观四处”,是哪四处?前后左右,对不对?那《儿女英雄传》说,盗贼的本领是“眼观六路”,哪六路?前后左右加上“上下”,对不对?因为盗贼嘛,要爬上爬下的,当然也要看上下。哪请问你,“眼观四处”的出处是跟神有关,“眼观六路”是跟强盗有关,你觉得哪一个更好?当然是神啊!
所以在台湾的华人圈里,人们普遍讲的是“眼观四处”或者“眼观四面”,但是在大陆的华人圈里,讲的却是“眼观六路”。为什么?因为中共对人民的长期教育与媒体宣传,都刻意选了盗贼的版本,舍弃了封神的版本。
为什么中共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中共讲“无神论”,所以容不下“有神论”的传统文化,另方面是中共有意的在败坏中国人民的思想与道德,所以让你在日常的语言使用上,就“眼观六路”,向盗贼靠拢,忘掉“眼观四处”,远离神、远离传统。所以“眼观六路”虽然出自传统文化,但已经被中共的党文化污染了。
“顺藤摸瓜”
第六个词是“顺藤摸瓜”,这个词传统文化里没有,出处是《人民日报》1982年6月30日的一篇报导,里头写“由此顺藤摸瓜,很快破获了这起盗窃案”。其实这个词跟“眼观六路”很像,都是中共在把人们往“坏人”方向带。怎么说呢?
大家想想,“顺藤摸瓜”是什么情景?是黑夜里有人在田里想找瓜,但因为看不清楚,所以只能一边找一边摸,摸到瓜藤之后继续摸上去,最后终于找到瓜,对不对?那这个行为是什么?是小偷、盗贼啊,因为偷瓜嘛!你看党媒也很清楚这道理,所以把这个词用在盗窃案上,“顺藤摸瓜,很快破获了这起盗窃案”。
好,中共先叫大家用盗贼的“眼观六路”,后来又创出小偷的“顺藤摸瓜”给大家用,这是不是有意的在把人们的思想、行为往“坏人”带?所以“顺藤摸瓜”也是党文化。
“功夫不负有心人”
第七个词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词在中国网站上说是“俗语”,说最早的书面出处是1965年的小说《武陵山下》,而《武陵山下》也是一部为中共宣传的小说。
而且更重要的是,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早就有了一个更好的词,叫做“皇天不负苦心人”或者“皇天不负好心人”,这个出处是明朝大将戚继光写的《练兵实纪》,里面有段话讲,“谚云‘皇天不负好心人,皇天不负苦心人’是也”。
好,大家知道,共产党统治以前的传统中国,是敬天信神的,也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只要人心地好,或者肯吃苦、不怕难,上天就会给这个人好的善报,这就是传统文化教导人的更深层内涵,同时也用这个“因果有报”的天理,在约束着人们的道德品行。所以真正的传统文化也叫“神传文化”,是带着人往高道德的方向走、往神的方向走。
但是在共产党的“无神论”统治下,却把这个内涵给抽换了,改成“功夫不负有心人”,也就是共产党宣传的“人定胜天”,不用信神,相信人、相信党就行。这句话就失去教人向善、教人敬天信神的原意了,所以也是党文化的产物。
“一石激起千层浪”
最后我们再讲一个词,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词非常常见,在中国大陆的网站搜这个词的出处,会说是“俗语”,没有特定的书面出处。但是,翻遍古代的书籍里也都没有这个词,即便在海峡对岸的台湾,也没有文艺作品出现过这个词,所以台湾人过去也不用这个词。所以这个词很可能是中共统治期间冒出来的。
而且,从字面意义来看,一颗石头丢下海,不管多大,也不可能“掀起千层浪”,对吧?所以这很显然是有中共的“假大空”的浮夸在里头。当然,李白以前也写过“白发三千丈”,那是一种文学上的夸饰,而且没有中共的党文化。
虽然“一石激起千层浪”也是一种夸饰,但毕竟是在中共统治期间搞出来的,所以我个人是倾向认为,这个词也是属于党文化,还是少用为妙。
好,以上呢,都是我个人的见解,可能不一定都准确,但是更主要的是想提醒大家,尽量使用传统的语言和词汇,避免党文化的词语,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媒体报导中,恢复传统,解体共产党的权力渗透。

欢迎订阅《世界的十字路口》干净世界分频道:https://tinyurl.com/ymtdx9f9
——《世界的十字路口》制作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0-27 01:2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