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582|回复: 0

中國白酒教父將茅台酒當精品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6 14: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周刊 2010/04/06
當貴州大旱,甚至傳出茅台酒廠被迫停產時,貴州茅台酒董事長季克良卻在千里之外的台灣推廣貴州文化,一點也不著急!當茅台的股王寶座被奪時,季克良仍優然自在地乾杯,他為何一點都不擔心?
【文/林宸誼】 年初、年中、年尾 一年漲三次價
雖貴州傳缺水,但茅台董事長季克良依舊對產量與品質深具信心。【攝影/聶世傑】
三月二十四日下午,台北一○一大樓四樓顯得很「貴州」。蘆笙悠揚中,貴州傳統民族舞蹈人員隨著樂聲婀娜起舞,貴州省副省長謝慶生率領數十人代表團,要讓台灣感受貴州文化之美。台下有一位滿頭白髮的長者被媒體包圍,「貴州旱災會不會影響茅台酒生產?茅台會漲價嗎?」記者追著他問。他是誰?他就是中國貴州茅台酒集團董事長季克良。他的手下有七家公司,其中之一就是大陸「股王級」的上市公司──貴州茅台。 從搬酒糟基本功學起 截至三月二十九日,貴州茅台的市值高達新台幣七○一九億元,超過台灣股王聯發科的六○七一億元;二○○九年稅後淨利達新台幣一百七十億元以上,超過泡麵大王康師傅的一百二十一億元。此外,貴州茅台酒是少數每年可以漲價至少二○%的零售商品,它不只是酒,而且還是大陸政商人士送禮打通關節的敲門磚,甚至是收藏家炒作的商品。茅台酒會如此搶手,季克良這位中國白酒教父有相當的功勞! 四十六年前,二十三歲的季克良才剛從無錫輕工業學院畢業,馬上就被派到最偏遠的貴州省仁懷市茅台鎮酒廠任職,這一年是茅台重生的關鍵年,也是季克良人生最重要的轉折點。 當時茅台酒產量一年只有兩百多噸,每年虧損人民幣八十多萬元,而且連續十六年虧損,身為對製酒一竅不通的菜鳥技術員,季克良只好硬著頭皮上陣,但是前兩年,季克良不但無法融入,甚至也學不到茅台的獨特釀造技術。 更慘的是,兩年後文化大革命爆發,季克良被打為「臭老九」(文革對知識分子的稱號),有三年的時間,與工人師傅一起勞動,從投料、背酒糟,一步一步學習茅台酒釀造基本工藝。「那時的艱苦條件,不是現在人能想像的,」季克良說。 當時,季克良與製酒工人每天都要甑(蒸酒用具,像蒸籠)酒,進窖坑裡把酒糟背出來,還要切碎,再上甑、下甑、加(麥+曲)、翻拌、收堆。一甑的酒糟約有一噸左右,來來回回要背二十多次,這意味著每天要搬運五百多公斤的東西,他的衣服溼了又乾,乾了又溼。烤酒也要靠人工燒火,每天凌晨兩、三點就要起床到爐邊生火,對養尊處優的大學生,這大概是人生的谷底。 但是季克良沒有自怨自艾,他決定不說話,「為了彎腰虛心學技術,我暗自發誓,十年內絕不對釀酒技術發言,專心聽與專心看老師傅的技術。」白天他隨著老師傅搬著酒糟,揮汗勞動,晚上還挑燈夜戰,把製酒的過程寫下,成為百年來首位科學化記錄茅台酒神祕釀造過程的人。這本累積三年的筆記本因此成為日後茅台酒生產標準化的關鍵。 文化大革命後,貴州茅台開始現代化生產設備改造,茅台從每年一千多噸的地方小酒廠,晉身為產量破萬噸的大廠。 逆向思考突破產量瓶頸 隨著市場需求變大,茅台的產量供不應求,貴州茅台的瓶頸開始出現,二○○○年時情況開始惡化,「每到十二月氣溫低的時候,要進行二次投料,卻發現產能總是跟不上進度」。這樣的問題困擾酒廠,季克良於是找來釀酒的老師傅一起開會,因為老師傅無心的一句話,讓他如獲至寶,「老師傅建議,何不把釀酒的發酵速度減緩,譬如說五天就要做好的步驟,放緩到六天?」 實驗的結果,果然提升了茅台酒的產量,從二○○○年開始,茅台酒的產量正式突破瓶頸... 《今周刊》693期更多精采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18 21: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