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575|回复: 0

清明观《飞越疯人院》有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7 10: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明观《飞越疯人院》有感

此片曾获1975年第4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和最佳改编剧本五项大奖。麦克默菲由于厌恶监狱里的强制劳动,装作精神异常而被送进了精神病院。自从他来到后,本来平静的精神病院就发生了一连串的事件。
  精神病院远非是麦克默菲想像中的自由的避难所。护士长拉契特制定了一整套秩序,一切都要以此为准则。病人们受到了严格的管制,还不时的受到她的侮辱和折磨。麦克默菲对拉契特的行为十分不满,不时以冷嘲热讽的方式对她加以攻击。在精神病院里,病人们被剥夺了自由地追求自己生存欲望的力量。拉契特处处和麦克默菲为难。她用大音量的刺耳音乐折磨病人们,并冷酷地拒绝降低音量的要求。在酷爱棒球的麦克默菲提出看世界锦标赛的实况转播时,拉契特又想方设法推搪拒绝。虽然麦克默菲最后得到了高大的印第安人“酋长”的支持,凑够了表决的票数,但拉契特却又以表决时间已过为借口而拒绝打开电视机。
  麦克默菲想让病人们打起精神,快乐的生活一天。他把病人们带上了汽车,来到了一个小港口。他们偷了一条船,到远海钓鱼作乐。病人们欣喜若狂,过了十分快乐的一天。回来后,麦克默菲受到了惩罚。但不久,他就又把自己的女友和另一个女人弄到了医院,闹得天翻地覆。闻迅赶来的拉契特侮辱了病人比利,使他割脉自杀,而冷酷的拉契特却无动于衷。这使原想要逃离病院的麦克默菲再也抑制不住怒火,他扑上去掐住了拉契特的脖子。拉契特没有死,可麦克默菲却受到了最惨无人道的待遇:病院切除了他的脑白质,使他成了一个完完全全的白痴。“酋长”悲痛地将他搂在怀里,用枕头闷死了这个实际上已经死亡的生命。之后,“酋长”砸开了铁窗,逃出了这个令人窒息的地方。


“人生来就是自由的”。这对所有专制极权国特别是所谓“制度最优越”的红色国度最具讽刺意味:人生来就是最不自由的。导演最巧妙高明的是:剧中通过电视新闻的方式提到那个可笑的用来阻止所谓叛逃到反动制度去的柏林墙。因为自1961年柏林墙开始出现,东德人就不断的想尽办法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柏林墙,追求他们梦想的自由。而电影中在这个新闻播完之后,麦克墨就打电话给朋友准备逃跑。这无疑是导演的高明暗示。
      

麦克墨必须逃跑,因为他是个罪犯,他的出院需要那个护士长的同意才行,否则他就待到死为止,这对麦克墨来说,无疑是绝对不能发生的事情。说到这,我不得不感叹:可怕的并不是失去自由,而是失去追求自由的勇气。电影中有一段感触很深,麦克墨很奇怪为什么自己的释放需要护士长的同意,可是身边的人却说自己是自愿进来并可以随时离去的,麦克墨质问他们为何明明很不满意却不敢离去,身边的人却开始为了寝室的门为何要关或者没有烟抽这样的事吵了起来……身处这样社会的我们难道没有同感吗?我们失去了真正的自由,我们有时候所谓的斗争不过是为了能在这牢房般的社会中得到更好的生活条件,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更不敢有追求真正自由的勇气,因而只敢在生活维权、福利改良等方面小打小闹。
   

麦克墨菲无疑是个悲剧性人物,他追求自由勇气的结果是被切除了大脑,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成为大脑死亡的所谓“生命”,在朋友的帮助下才能得到身与心的真正彻底的解脱。难道这就是追求自由勇气之结果?难道导演就是想隐晦的告诉人们这样一种追求自由的结果?

重温此片,恰逢清明时节,缅怀60年来之自由先烈,直面现实,悲愤难已。但,“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压制与反抗必有悲剧发生。比利的死,麦克默菲变成了白痴并最终死了,但,麦克默菲不会白死,在他追求自由的勇气与启蒙下,|“疯人院”的“疯人”有了自己的个性,有了对抗条条框框的勇气,他们终有可能会飞越疯人院的,疯人院般的社会也会如此。相信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8-7 07:2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