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443|回复: 0

华北地裂难遏制 北京危机可塌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5 10:3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白发苍苍的李琴每天扫地时,都会细心地将尘土扫进一条斜穿过堂屋的地面缝隙里,这条从院子里穿进来的裂痕一直延伸到墙上,虽然两次用白水泥将缝隙抹平,但过段时间,缝隙会再次裂开。

  像李琴家一样,河北省柏乡县寨里村西还有一些村民也生活在惴惴不安中。66岁的谢胜梅独居,儿女嘱咐她:“下大雨时,一定不能在屋里呆着。”

  穿过寨里村的这条大裂缝,断续延伸了近9公里,斜穿过附近小里村和驻架铺的田地,被中国地质调查局(下称地调局)登记在案,成为华北地区已知的两条最大地裂缝之一。另一条地裂缝在河北饶阳县。

  地裂缝是指地表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地质现象。

  目前,地调局正牵头在华北地区地裂缝面上展开普查工作,截至5月,调查仍在进行中。但整个华北平原普遍发育地裂缝的事实已非常明显。

  地调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高级工程师杨旭东告诉《财经》记者,地裂缝呈现出多样性、季节性等特征,并且有继续加剧的趋势。

  华北地裂缝势力扩张的现象引起关注,始自2006年夏季,当时国土资源部门相继接到华北地区一些群众反映出现大量地裂缝的报告。对于大多数村民而言,这是“很不吉利的征兆”。截至2009年,仅在河北省,被发现的地裂缝已经达到573条。

  地质构造运动(比如地震)是造成地裂缝的主要自然原因,但近年来整个华北平原大面积出现地裂缝,远非单一的地质构造因素所能解释。杨旭东认为,地质构造运动、地下岩溶的发育等都是地裂缝的成因,人类活动、尤其是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则加速了地裂缝的发生及发展。

  地调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完成的“华北平原地裂缝调查与评价”调研也证明:华北平原地裂缝成因以地下水潜蚀和构造运动为主,而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引发地表开裂,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2009年雨季,保定望都县靠近京广铁路西侧出现大面积地裂缝,呈条带状分布,宽70厘米-80厘米,可见深度超过1.5米。该处村庄密集,村民们十分慌张。

  裂缝需回填水泥,在离地表40厘米-30厘米处再填土就不影响耕地,农民住房最好避开这条裂缝,实在无处避,新盖的房地基要做成打圈梁。所谓打圈梁,就是在地基处一个圆圈内填水泥以起加固作用。

  地裂缝附近的房屋采取避让措施,长远来看是更有效的方式,在地裂缝附近5米-8米处不能修建房屋,哪怕平房也是如此。由于近年来降雨量的持续减少和地下水超采,河北涞水县安阳村出现地面塌陷、地裂缝。经过专家评估后,涞水地方政府补贴安阳村 300万元,将半个村庄搬迁到了他处。

  受影响的不仅仅是村民。随着一些重大工程的实施,地裂缝的危害更加凸显。地裂缝所经之处,地面及地下各类建筑物开裂,破坏路面,错断地下供水、输气管道。

  华北平原地裂缝高发区正是京广铁路所过之处。以前火车行驶速度较慢,对地面变形的敏感度不高。如今陆续兴建的高速铁路对地质环境要求严苛。

  杨旭东说,在施工过程中,表面可见的裂缝易避让,但如果是在地下的缝隙,须在施工中做工程处理。即使是最微细的裂缝,也会对高速铁路运行产生工程师们最不愿意见到的危害——裂隙会使路基发生细微的沉降,这个沉降度在毫米内可忍受,但是超过毫米量级,高速列车运行时就易发生事故。

  与此同时,目前正在实施的另一重大工程——“南水北调”也不得不穿过诸多裂缝地带。2005年-2006年河南省荥阳市薛村附近发现数目众多的地裂缝,最大裂缝宽度达1米。建设中的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将从薛村通过。南水北调工程还要经过多地裂缝的太行山山前倾斜平原。

  2008年3月,南水北调工程在河北一带的施工现场也发现,地表下有大约30厘米-50厘米宽的垂直裂缝,紧接着又发现这一地带的地下像是一个人工防空通道,呈不均匀网状分布。显然,如果不做特殊处理,总干渠从南方调来的水将大量渗透至地下。

  施工不得不暂停,请地调局的专业人员来现场解决问题。局部单一的地裂缝可以采取回填,向大裂缝中灌入水泥等,不过,遇到大面积的网状裂缝,就只能采取避让。

  相对而言,城市发生地裂缝灾害的可能性较小,因为城市一般都建在地理位置相对较好的地带。

  但也有例外,1983 年以来山西省大同市市区先后出现了10条地裂缝,总长度达34千米。由于地裂缝的垂直差异沉降、横向水平开张、纵向水平扭动,使跨越地裂缝上200多座建筑物以及管道等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山西省大同市地震局研究人员提供的数据是,这一系列地裂缝灾害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已达6.3亿元人民币。

  在目前的技术水平和认识状况下,各类工程建筑绕、避裂缝区段,是一种相对有效的减灾措施。地裂缝灾害严重的西安市 制订了“地裂区建筑场地勘察设计暂行条例”,规定各类建筑物按其类型和重要程度,在地裂缝两侧各避让一定的距离,以降低地裂缝灾害。

  对于大面积地裂缝,科学家并没有其他有效的解决方式。“地裂缝灾害是对土体破坏性较强又难以恢复的灾害,其治理的根源在于节约和减少开采深层地下水。”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王秀艳对《财经》记者说。

  但华北地区地下水占据了用水总量的三分之一,地表水又长期供应不足,杜绝、减少开采地下水均不现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5-14 14:2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