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514|回复: 0

我轻轻推开虚掩的门:古城喀什“被现代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12 09:3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八阕 http://www.popyard.org
我轻轻推开虚掩的门,无意中敲开了喀什老城区一个老居民家的小院子。几个长者坐在席子上休息,院子里唯一站着,带小孩的年轻妇女疑惑地看着我,开口以清晰的汉语问说:“你有啥事?”几分钟后,我这名不礼貌的闯入者,被接待到这户素不相识的维族人家中,跟他们喝着茶,吃馕聊家常,还有喀什老城区改造种种。 60多岁的努丽雅是本地人,原来在乌鲁木齐当教师,退休后回到老家,与亲姐姐、弟弟、姐姐的女儿(刚才在门口迎接我的女士)、弟弟的儿子等八口人住在祖传的房子里。她说,他们几辈人都在这里出生长大,房子的具体年岁今已不可考了,只知道从祖父辈就住在那里。她过去也想过改造祖传的房子,但是当时经济条件不允许,到如今政府推行老城区改造就快动到自己家了。她想最好能得到政府的津贴进行改造,但是当局态度还不明朗。 努丽雅说:“可能给我们新房子;可能政府出一部分钱,我们出一部分钱让我们自己改造,我现在是做各方面的准备。” 努丽雅家的土地比一般人大,里头共七八个屋子,还带小庭院。要离开祖传的房子心中难舍,而且换成楼房可能也比较吃亏,她的理想是将房子改造成小民宿,未来就用维族的风情接待到古城游览的旅客。 有悖于西方舆论的一般想象,很多老城区居民愿意搬出可能已经残破、危险的老家,住到抗震楼房里。努丽雅本人尽管有不情愿的地方,她还是对记者说:“我周围的邻居,(对于老城区改造)还是很高兴的。” 而出于维族传统中温顺驯良的特质,反抗不在努丽雅的选项里。努丽雅是1950年代的大学生,经历过中国民族关系最好的年代,也接受当年淳朴的思想教育。虽然对社会之后的发展也有所不解,但是很多基本价值观念,包括对政府的感恩还维系在心。 我从乌鲁木齐转往喀什,感觉到两个城市族群关系的明显不同。没有发生“七・五”事件的喀什市内平静,虽然街上依然不时有载满武警的卡车经过,人们也习以为常。在著名的巴扎里,摊贩依然与汉族客人开玩笑,或者冷不防把帽子扣在客人头上逗他们玩。反之在乌鲁木齐,我没见到这样的景象。 喀什几乎跳跃着一种轻松的氛围,这个气息在2009年与2008年时也并不存在。在当地经商的新加坡朋友认为,这是受到了19省市对口援建新疆、喀什由深圳援建并将打造成经济特区的好消息所振奋。她说:“人们比过去乐观了一些。” 努丽雅的儿子在义乌的外企工作,她听儿子说:“喀什会像深圳、香港一样,比香港还好。” 这座丝路重镇,见证过两千年兴衰的历史,在维族心目中享有“圣城”般地位的千年古城,正在经历而且还将加速进行一场巨大的改变。 2008年至今,我正好每年来一次,每次都发现城市的面貌在快速变化,旧社区被高楼大厦所取代,老城区的面积缩小;而在另一面,有的地方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也修缮得更美观,例如已经修正完工,一路通往东巴扎(中西亚国际贸易市场),面向老城区的河滨大道与东湖公园,现在都成了休闲的好去处。 但毫无疑问的,随着喀什“特区”化,古老的城市景观、市容,甚至民族风情与文化,也会更快地消失。 对此,一名维族朋友说:“现代化不会威胁我们的文化。但是好像人走路,如果一步太大了,裤裆撕破了。”新疆人因为长期生长在复杂的环境里,普通居民对事物的思考比一般内地人深入,用生动的语言叙述出来。我思索翻译的话,想起有学者分析“七・五”事件的背景时指出,计划经济往市场经济的转化过快,之前缺乏准备的少数民族与现代经济体系格格不入,他们在自己生长的城市里感到被“异化”的无助与不满。传统社会的各种结构是保护弱者兼约束个人行为的无形网络,当这一套过快瓦解时,社可能演变成无序,犯罪、暴力滋长蔓延。 由此说来,所谓跨越式发展,不仅要做到尽可能缩小贫富差距,还需要与各个社群现代意识的集体演进相适应。喀什“特区”建设,这一步要迈得多大步,当局还需要慎重思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4-28 13:0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