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500|回复: 0

离乡而富吗?——与张五常商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12 09: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按:几年前在此发表过《离乡而富吗》,最近的观察,城市化运动有升级的迹象,情况似乎不妙,稍作修改,再发。


背井又离乡,是很伤心的事,谋饭吃是一回事,缺少亲情的温暖是最痛。然而,国际化和市场化,离乡而不背井渐渐成为潮流,不只是谋饭吃那么简单,亲情依在,要想富而足矣。

到广州、武昌、郑州的火车站一溜,便知道这世界大变,经济格局大变。人员的流动规模大、速度快,没有回头的样子,感觉祖国各地都是掘金的好去处。是的,世界的工厂,老外的钱都抛洒在大地上,不拣是傻瓜。仓库里还有几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不用抢,分不完。

张五常教授被这大好景象弄花了眼,眯着眼鼓掌,大呼是好现象。他反对经济减速,说现在的速度还不够快;鼓励农民“大搬迁”,弃农转工,进城务工;责怪政府不该大补农业(譬如免税),留民于农;放弃农产品自供自给的保护主义,鼓励农产品进口,等等。他强调农民要离乡而富,也只有离乡而后富。农民过多留于农,贫穷无疑,中国也不会有大希望。

有道德的经济学大家,非张五常莫属。经济学的理论比他知得多的人可能不少;对中国经济现象的观察、研究、解释之深,恐怕没有人能比肩吧。但,下面的这个小故事也许对解释离乡而富会有所帮助。

皮肤白皙、年若十八的钟姓沐足女生来自农村。不像我在乡下见过的村女,大都市的浸染,让她脱了些俗和媚,也有些知识。闲谈中,她突然说,她们村只有她一个人进城来打工。这引起我极大的好奇。忙问其故,回答说,村里的收入高,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当民工。

是奇怪的现象。我的家乡被誉为鱼米之乡。但我每年回老家几次,见的人一次比一次见;不是别的,除了老人和小孩,青壮男女皆远走他乡务工求富去也。历史上,没有比这儿更富庶的地方吧。“两湖熟,天下足”,不是瞎说的。鱼肥米香之地留不住人,遑论其它?

就是奇怪的现象。钟小姐所在的村,70多户,300多人,自然条件和资源与我的家乡差不多,不会拣便宜拣到哪儿去,但却仅有她一人进城务工。于是,我想,留于农必有留于农的大利!

一是在家务农不像进城务工受人歧视,遭非人待遇。种好几亩田,看好自留地,如果没有收成的制约,应该像皇帝般自主。而城市歧视民工的恶例时有所闻,钟小姐不会不知。这是所谓精神之利有优。

二是在家务农只有夏季一季较忙(忙时会雇请劳力相助,付钱就是),其他时间皆闲暇,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多多,天下哪有这等好事?务工则不然,老板恨不能一天当成两天用,一年多些头头尾尾才舒服,把雇工当作不打盹的老虎在使唤。最新的调查说,大城市的白领皆“过劳”,况民工乎!这是说时间之利大优。

三是进城务工怕学坏。钟小姐没有举例说明,但肯定心中有数。是的,灯红酒绿,不容易不掉进染缸,尤其是没有见过“世面”的农村青年,在朦朦胧胧中被诱入染缸的机会很大,父母不放心,有阻拦。这是所谓的环境之利吧。

四是——也是最重要的,务农大有斩获,收入可观。以钟家为例,一家四口(父母打主力,弟弟读高中,她在外打工,夏季忙时回家助一臂之力),经营40多亩农地,是规模经济了。一年收入十几万元(算是平均水平),人均年入三、四万,不错不错!许多在业界奋斗了十几年的老同志也不过如此,惭愧惭愧!这是说金钱之利大优。

是非常重要而简单的比较:进城务工年入赶不上留于农(我知道的情况大抵也如此)!综合考虑其他三个因素,留于农大优于进城务工(不考虑城市里那些花花绿绿的享受)。离乡不一定富,留于农而富,当然选择后者。

市场信息还扑面而来。钟小姐说,她们那儿什么赚钱就种什么,队长、书记根本不管。比如,这几年优良品种的西瓜俏销,她们村就成了西瓜村,天南海北的人排队来采购。交易也很“先进”,买卖双方要签购销合同,买方求货源稳定、价格稳定,卖方求销路畅通、进账有保障,互惠互利,仿佛井然有序的“期市”!说到这里,钟小姐甜蜜一笑,补充道:蛮有意思的!

我有些想往钟小姐那边去了。诗意般的田园生活,当然有意思。在下离乡背井几十年,有些孤陋寡闻,钟小姐的所述让我耳目一新,多有感慨。但愿不是个案。

是的,世界在变,经济格局在变,经济条件在变,廉租房也用不着那么急铺天盖地地建,哪儿赚钱哪儿去,哪儿悠闲哪儿留,何必管他留于农还是进城务工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5-12 19: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