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456|回复: 0

七七事变后 蒋介石主动求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21 10: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阮大仁
29军最着名的大刀队。 1937年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本来是一个偶发的地方性冲突,是天津驻屯军的中下级军官挑起的冲突,并非日本政府与军方蓄谋。事变初起之时,东京派员赴天津就地调查,其驻屯军司令官田代皖一郎中将突然暴毙身亡。
蒋介石对于卢沟桥事变的本质,应该是瞭解的,他在日记提到此事:「倭驻津司令官田代死亡,此实为阴狠之敌将,竟为其部下不听命而逼死矣。」日记又说:「倭之军权全在前方少年军官之手,其政府无力阻止,虽欲不战而不可得也。」

由此可见,蒋当时就瞭解卢沟桥事变是个意外事件。



那麽在事变发生之后,统治华北七省二市的29军军长宋哲元上将,以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身分与日方交涉时为什麽不能和平解决呢?仔细读了蒋介石日记后,发现蒋此时已改变他之前与日议和的态度,日记显示,蒋并不愿意和平解决此事。他一方面利用中央军进驻保定而拒绝撤兵一事来增加和议的困难,另方面则调兵遣将,准备在上海主动求战,也就是不久后掀起的八一三淞沪之役。

1931年九一八事变,蒋介石的态度基本上是避免战事扩大,所以中日双方在1933年签订塘沽协定。长城之役后,1935年双方达成了「何梅协定」,中央军退出华北,华北的七省二市改由29军军长宋哲元将军为首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统治。

何梅协定 蒋不知情

什麽是「何梅协定」?九一八事变后,中日双方在长城的南口交战,互有胜负,乃停战言和。中方由何应钦将军代表,日方由其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将军代表,梅津美治郎向何应钦提出备忘录,限三日答覆。何应钦经与日方秘密会商后,于7月6日由何应钦以私函方式,复函梅津美治郎,表示对「所提各事项均承诺之」,亦即接受日方要求。何梅往来的备忘录和复函被称为「何梅协定」。

何应钦晚年在台湾否认有此协定,说那只是一封私人信函,并非外交档桉,而且在信中他并没有允诺任何事项。不过史家如吴相湘在其《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中明确指出,这封信虽然不是双方签字的正式文件,但是以何应钦当时的职位与地位,当然有其分量,从东方人「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礼俗而言,那封私函应有相当的约束力。

在蒋介石日记中表示对「何梅协定」极为不满,令人惊讶的是,是蒋在何应钦签署这个函件之前,只知道备忘录的内容,并没有读过何应钦写给梅津的信函。1937年7月22日蒋日记是这样写的:

「应钦愚劣私陋,毋使预闻政治,否则害国误国必此人也。… 阅何致梅函稿,而更愤激,何愚劣至此,诚贱种也。」

难道从1935年7月何应钦致函梅津到1937年7月22日之前,蒋并不知那封信函的内容?这麽重大的事,蒋竟然被蒙在鼓裡,令人难以置信。

增兵抗日 议和难成

不论如何,何梅协定到七七卢沟桥事变这两年间,华北至少没有重大的战事。七七事变后,宋哲元仍希望与日谈判,表示「能平即能和」,并执行撤兵。但蒋介石的态度却变得强硬了。他先是电令宋哲元本着「不屈服、不扩大」的原则,就地抵抗。7月13日蒋再电宋哲元,令其全力抗战:「中央已决心运用全力抗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保持我国家之人格。」蒋同时派兵六个师,进驻河北保定,协助29军抗日。

当时日军在天津不过1万多人,而29军在平津一带则为两个师,因此六个师的中央军进入河北省,使得当地的军事态势产生巨大变化,日军乃向天津增援两个师团。

日军增兵,以及中央军进入河北,都使宋哲元不安,因此还想与日方谈判,以谋求和平解决七七事变。和谈成败与否,在于如何使得日方与中央军撤兵,以恢复七七事变前的状态。

蒋拒撤兵 防冀自治

可是蒋介石认为六年来日本对华北一直有染指的野心,日本的目标是要宋哲元集团在其卵翼之下,脱离中央,成立类似于冀东自治政府之类的傀儡政权。这是国民政府不能接受的。为了防止冀察地区成立自治政府,蒋介石派兵进入河北之后,就不肯轻易撤兵了。蒋日记显示他内心的真正意图:「倭寇调关东军入关,威胁冀察脱离中央,以图扩张伪组织之野心。余即派中央军入河北到保定,不惟打击其目前之野心,而且打破其何梅协定也。」

蒋认为他的做法立刻打断了日本想要在华北成立傀儡政权的计画:「倭寇已悟中央部队既入河北,对彼河北独立阴谋已受重大打击,不能达成其目的矣。」日记又写道:「应停止军运,中央军撤兵时机必待倭寇同时举行。」也就是说,除非日本把它增兵的两个师团撤走,中央军的六个师才会撤出华北地区。

野心勃勃的日本当然不肯撤兵。不久,日方与宋哲元方面的谈判破裂,日本大举进攻北京近郊的廊房,国军奋勇抵抗,29军副军长佟麟阁及师长赵登禹两位将军阵亡。今日的北京有三条马路,以国军29军抗战殉国的将领的英名命名,即自忠路(纪念张自忠上将)、麟阁路与登禹路,可见国军忠勇卫国之民族英雄,长久受到人民的钦仰。

7月26日的蒋日记写道:「自昨夜起至今晨9时,倭向廊房38师攻击,今又在北平广安门对战,倭必欲根本解决冀察与宋哲元。而宋始终不悟,犹以为可对倭退让苟安而仅对中央怨恨,要求中央入冀部队撤退,可痛心乎。」

由此可见,蒋确实担心宋哲元上日本人的当,而宋哲元也确曾要求中央军撤出华北。

全面抗战 避免亡国

蒋介石为什麽不愿意和平解决七七事变?为什麽要坚持中央军进驻保定,而且不肯撤兵?为什麽在七七事变之一个月之后,即1937年8月13日,在离北京千里之外的上海市主动求战,挑起了八一三淞沪抗战?

蒋日记说的清楚:他一方面要阻止华北在日本支持下脱离中央,另方面是他认为牺牲忍让已到最后关头,委屈不能求全,中国只有全面抗战,才能免于亡国。

试想华北七省二市如果沦为日本的附庸,就像后晋的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给辽国,其遗害之大,不但使五代受祸,南北宋亦然,最后导致蒙古入侵,建立元朝,使中国亡国。

读史至此,古今两相对照,不能不佩服蒋介石在七七事变后坚决抗战的决策。(作者为政论家、业馀历史学者))(系列之廿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6-3 16:5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