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摘要: 胡适和鲁迅是中国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两个知识分子,他们之间的区别正如同也是20世纪两个法国知识分子的区别:阿隆与萨特。被视为右派的阿隆属于自由主义,而左翼的萨特则同情苏俄式的社会主义(1956年以前)。同样,作为20世纪中国思想界的两个风向标,胡适无疑属于自由主义,而鲁迅在思想归属上只能类入极权主义。
作者 : 邵建,
胡适和鲁迅是中国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两个知识分子,他们之间的区别正如同也是20世纪两个法国知识分子的区别:阿隆与萨特。被视为右派的阿隆属于自由主义,而左翼的萨特则同情苏俄式的社会主义(1956年以前)。同样,作为20世纪中国思想界的两个风向标,胡适无疑属于自由主义,而鲁迅在思想归属上只能类入极权主义。
说胡适属于自由主义没问题,但把鲁迅特别是鲁迅的思想归属为极权主义,这在反极权人眼中,非但不可思议,势必激烈反对。然而,这样一个判断,于笔者本人而言,乃“心所谓危,不敢不告”(胡适语)。
鲁迅在思想上的极权主义,不仅指他对苏俄的认同,而且就是认同它的“专政”。比如,面对这样一则苏俄式的专政宣言:
是的,我们是专制魔王,我们是专政的。你看这把剑——看见罢?
——它和贵族的剑一样,杀起人来是很准的;不过他们的剑是为
着奴隶制度去杀人,我们的剑是为着自由去杀人。
鲁迅不仅称赞说话人“是有正确的战法,坚强的意志的战士”,而且称赞这话本身:“这是解剖得十分明白的”(《鲁迅全集》卷七,第401页)。在另外一个场合,鲁迅更十分明白地说:“无产阶级专政,不是为了将来的无阶级社会么?只要你不去谋害它,自然成功就早……”(《鲁迅全集》卷四,第430页)。
除了对苏俄的“专政/极权”的价值认同外,鲁迅极权主义的表现在他自己的思想上并不难于检索。宽容与否,就可以成为自由主义和极权主义的衡量。自由主义必然包含宽容,这就是晚年胡适一再声称的“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相反,反宽容而力主“一个都不宽恕”的人,是很容易倾向极权主义的。而极权主义的基本表现之一,就是不宽容,尤其是在思想文化上。
下面让例子来说话。
一:1933年,鲁迅作《华德焚书异同论》,事缘希特勒上台后大肆焚书,国内有批评者将其类同于当年焚书坑儒的秦始皇。鲁迅对这种比况不满,作文为秦始皇辩护。当人们说到希特勒烧书像秦始皇时,鲁迅觉得希特勒岂可与秦始皇相比,因为“可比于秦始皇的车同轨,书同文……之类的大事业,他们一点也做不到”:这是鲁迅为秦始皇一褒。至于烧书,鲁迅则认为“冤枉得很”,冤何?鲁迅直陈:“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这是鲁迅为秦始皇一饶。焚书坑儒,本是无可饶辩的罪恶。放到千秋万代,也只这一句。可是,鲁迅不仅认同,而且为其提供“是为了统一思想”的合理性。鲁迅下面又说:秦始皇“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的思想的。”(《鲁迅全集》卷五,第213页)博采各种思想作为自己的统治思想,一边;另一边则烧书焚毁民间思想,或不让民间有思想。所为者何?按鲁迅的意思,不就是要用自己的统治思想来“统一思想”吗。什么叫思想专制、什么叫意识形态,就请读读这里吧,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在这个例子之外的是胡适。胡适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也有发言,他恰好是在极权体制形成的框架内谈论这个问题。不过,鲁迅的“统一思想”在胡适那里是用的是另外一个词“上同”(即“同于上”),正如鲁迅认同“统一思想”,胡适是反对“上同”的。“上同”这个词来自中国先秦时的墨子,胡适称墨子思想为“中国古代极权政治的起来”。为什么?因为上同“就是下面一切要上同,所谓‘上同而不下比者’,——就是一种极权主义”。只是胡适认为墨子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极权主张,但,秦始皇却替他实现了。秦始皇的“帝国成立后,极权制度仍继续存在,焚书坑儒,毁灭文献,禁止私家教育。……所谓极权主义的哲学思想:极权国家不但起来了,而且是大成功。”(胡适《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一个看法》,《胡适文集》卷十二,第180页)
一个焚书坑儒,两种不同评价。评价中的胡适和鲁迅,同时也把自家思想的底色曝露得清清楚楚。
二:还是在鲁迅认同秦始皇烧书统一思想之前,1920年代末,针对国民党刚刚开始的思想专制,胡适发起了“人权运动”。作为盟友之一,梁实秋在《新月》杂志上发表《论思想统一》,全文反对的就是统一思想。梁说:“思想这件东西,我以为是不能统一的,也是不必统一的”(是不是与鲁迅相反成趣)。他批评国民党所仿效的苏俄,说:“在俄国,他们是厉行专制主张思想统一的”。于是,梁实秋这样表态:“我们现在的要求是:容忍!我们要思想的自由,发表思想的自由,我们要法律给我们以自由的保障。”( 梁实秋《论思想统一》,转引《胡适文集》卷五,第557-56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当然,这是梁实秋与国民党过招,在此不表,由此也可见“乏走狗”之说纯为诬枉。现在要说的是他和鲁迅的过节,过节之一便是关于“无产阶级文学”的论争。梁是不欣赏无产阶级文学的,认为它既没有理论,也没有作品(只有宣传);更反对它的不宽容,要把非无产阶级的文学统统打倒。梁说:无产阶级文学“用不着高呼打倒资产的文学来争夺文学的领域,因为文学的领域太大了,新的东西总有它的位置的。”(转引《鲁迅全集》卷四,第208页)鲁迅是怎么回答的呢?鲁迅认为“这好像‘中日亲善,同存共荣’之说”,“是一种欺骗”。然后强调:“无产者文学是为了以自己们之力,来解放本阶级并及一切阶级而斗争的一翼,所要的是全般,不是一角的地位”(引同前)。
请注意一下这个“全般”与“一角”,话说得再清楚也不过了。梁实秋视无产者文学为无产阶级文化之一翼,由文学而文化,惟无产一家而无有其他。这叫什么?如果上面是“统一思想”,这里就是“统一”文学和文化了,当然是由无产阶级来“统一”。“统一”即“大一统”,因此,“所要的是全般”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在文学文化领域中的延伸。这一点,作为自由主义者的梁实秋无法不反对。也就是说,梁可以容忍无产者文学,却不能容忍它文坛通吃。而鲁迅恰恰要的就是通吃。从上述的思想“统一”,到这里的文学“全般”,两个词已经表白了极权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诉求,它只准许自己的“全般”,却不容“非我族类”有“一角”。“一角”固小,但不要小看这一(两)个词,它不经意就泄漏了语用者根深蒂固的文化心态。
要而言,鲁迅早年的思想资源以尼采为主(这后来发变为希特勒式的右翼极权主义),到晚年,思想资源又转以马克思为主(这后来导致了苏俄式的左翼极权主义)。观察鲁迅本人的精神世界,有较为明显的极权主义内倾。鲁迅虽然反专制,但他的价值指向更专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