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821|回复: 0

英媒评什邡取消钼铜项目:“早干什么去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9 06: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2012-07-05, 05:59

--------------------------------------------------------------------------------

什邡由市民抗议建设污染企业的示威游行愈演愈厉,警民冲突不断,伤者不断增加。7月3日下午,什邡市委、市政府终于表示不再建设宏达钼铜项目,不过并没有减轻什邡市民的怨气,事态显然已经升级。前有厦门、大连两次PX项目民意下的停摆,难怪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也要说一句:什邡政府“早干什么去啦”!

“严禁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的什邡警方通告在门户首页展示,“本店谢绝特警入内”的什邡店家告示在微博论坛流传。本想借助钼铜项目“解决当地约3,000人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超过400亿元”、甚至促使“周边环境得到大幅改善”的当地官员,在遭遇民众群起抗议甚至拆掉政府招牌后,如今已承诺“今后不再建设”,只不过,那些已经走上街头的怒火,又怎么会轻易熄灭?更不用说通过互联网潮涌而来的感同身受者了。

从高呼“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到指责官方动用警力和催泪弹对付平民百姓,什邡抗议者火线收获十方盟友。不仅是天涯、凯迪这些“草民大本营”里山呼海啸,甚至,连那家色情社区“草榴”都在贡献全套什邡现场图片,人们根据流传的现场视频表达同情、愤怒和敬意,用那些警察追打、女孩摔倒的画面反过来辟官方“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谣,众志成城的感觉仿佛回到了五年前的厦门PX化工项目风波。

诗人潘婷已经写下“我要做一次什邡的人”的句子;负责“共青团河南驻陕工委”账号的书记毛泽苑公开表明立场,在“什邡事件”的标签下“呼唤民主,呼唤正义”;博客作者“木尔”已经在公开呼吁什邡书记李成金、市长徐光勇“严重失职、处置不当,必须立即下台”;人民网舆情分析师祝华新解读中共中央机关报那篇《释放“罗宾汉情结”的正面能量》里的“良苦用心”,警告地方官们“认真回应民众关切,促进官场良性互动,减少官民对抗”;《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也认为当地领导需要反思“我们是为了当地经济”的出发点,并强调“应严厉追责”;拥有500万馀关注者的四川人李承鹏在动身前往什邡前,通过新浪微博发布了《奇怪的使命——给什邡市各级领导一封信》,指控这些灾区官员“买豪车”、“挪用赈灾款”,斥责2008年大地震后“因为一场灾难,你们获得太多的犯罪豁免权和不被批评权”。

面对沸反盈天的互联网舆情,3日下午6时,李书记的反思通过“活力什邡”账号发布,《什邡市委、市政府决定:今后不再建设钼铜项目》。根据通报,为了使这个极重灾区的老百姓“既住上好房子,更要过上好日子”,什邡市委市政府经过努力争取引进了宏达钼铜项目。在重申这个项目已“在今年3月26日通过了国家环保部的审批”后,李成金承认“由于前期宣传工作不到位,造成了部分群众对该项目的不了解、不理解、不支持”,因此经研究决定,“鉴于部分群众担心宏达钼铜项目建成后,会影响环境,危及身体健康,反映十分强烈,决定停止该项目建设,什邡今后不再建设这个项目。”

连孔庆东也要叹息一句“早干什么去啦?”从庆祝项目开工,到承诺严格监管,到责成停止施工,到“今后不再建设”,5天之内,什邡官员经历了如同“5.12”一般的天翻地复,只不过,四年前他们感受到的是同情和慰问,如今却是百般唾弃。虽然仍有人以此前大连市长未能兑现的“化工厂停工并限期搬离”承诺为据,警告什邡民众“以史为鉴”,但几乎就是一分钟都没有滞后,昨天傍晚的互联网上已经开始传播“什邡人民和什邡警察听到钼铜项目终止的消息,露出了久违的微笑”、“警察卸下装备后,和民众闲聊着”的和谐画面。

根据晚8时前的更新,什邡官方宣布自己已“积极妥善处置宏达钼铜项目群体性事件”。根据这份材料,在过去5天里,当地官员不仅通过官方微博等互联网方式对围观者“加强宣传引导”,还试图使用什邡广播电视台连续播出的方式安抚本地父老乡亲,专题片包括《市长答记者问》、《钼铜项目环境保护的情况介绍》、《环保专家谈钼铜项目》、《我市各级干部深入基层倾听民意解疑释惑》、《我市社会各界就钼铜项目市民聚集事件发表看法 坚决拥护市委、市政府决定》、《记者回访:参与者讲述群体性事件心理过程》、《质疑宏达钼铜项目存在污染问题,我市部分群众引发群体性事件》等。

“截止目前,宏达钼铜项目群体性事件已基本得到控制,绝大部分聚集人群已自行散去,个别受伤人员得到及时妥善治疗,整个事件无人员死亡”——这份通报又说早了。缓和的气氛在1个小时后重新紧张起来,来自事发现场的手机微博直播声称,“人山人海的市民正在什邡市委聚集,要求放人”,更指控在10时35分“防暴警察再次冲向人群”。根据这些讯息,千里之外的网络围观者得知,抗议人群此时正在要求释放此前被关押的带头学生,于是,这些“90后”迅速赢得了“自古英雄出少年”的赞美,人们猜测7月1日晚正是由数百年中学生到什邡市委门口请愿开始,引发了这场全城风暴。韩寒此时或许已在写作那篇今晨发表的博客,这位青年意见领袖用“已来的主人翁”形容那些从邻城广汉前来声援的学生们。

“放人是汝等唯一全身而退之路”——和那些坚持刷屏过夜的抗议者一样,微博的另一边,“活力什邡”其实也是不眠不休,在接近2点的时刻转发新闻办最新通告,宣布在这场推倒市委大门、砸毁橱窗的群体性事件中,“公安机关对在什邡宏达广场打砸、推翻警车的钟某、李某、刘某等三人予以刑事拘留;对强行冲击警戒线,向执勤民警投掷花盆、砖头、石块等杂物的洪某、周某、钟某等三人予以行政拘留;其馀21人经批评教育,认清所犯错误,具结悔过后,于7月3日晚11时已全部释放。”

民众流血,政府认栽。那么,谁赢了?谁输了?对中国底层抗争政治局势有所了解的人们加深了忧虑,于建嵘那些研究中国民众政治不信任的报告再被研读,《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李鸿谷预言“招商、大项目……反对、散步……停止”的循环胜负成本将越来越大,“这种零和博弈成为一种常态,未来将多可怕”;另一些看到宏达公司股市公告的人们则叹息“上百亿的项目,建的时候不依法搞公众参与,停的时候不依法走合同程序,说建就建,说停就停”的政府行为:“什邡政府尊重或者说迫于群众意见,永远停掉了一个合法取得许可的项目,并且这项目已通过环保部门审批,项目投资17%用于环保治理。没人关心项目终止是否程序正当,是否伤害法律尊严。”

在在这个时候,还敢根据科学知识出面说一句“这个项目看起来没有放射性污染”是很需要一些勇气的。果壳网的科普作家们声明,根据环评信息公示,这个钼铜项目“是一个普通的金属冶炼项目”,的确不像微博传言中所说的那样“污染远超地震中的福岛核电站”,但问题的症结在于“政府的做法让民众不信任”、“企业能不能按环评要求执行不能让人放心”。

但即便是这样小心翼翼,方舟子也要出发反讽式的警告:“一向明哲保身的果壳网这回居然敢说老百姓是在违法闹事?太阳从西边升起,南方报系要把你们抛弃,广大网民要愤怒声讨你!”至于那些痛恨“汉奸”的左派人士,更是值此旧事重提舆论对PX项目的“妖魔化”,南方周末再次被批作“鼓动流血冲突”的反面典型,杜建国在微博中斥其“先是忽悠民众上街,然后再指责民众愚昧。”

有来有往,反驳立刻出现。“五毛党”领袖吴法天因为引用那段“‘钼’与‘铜’等微元素,都是我们人体及植物体内必须的元素”之说而遭遇脏话问候,新华社财经频道主持人庞瑞汇总旨在说明什邡地形不适合原定规划,支持什邡抗议的一些民间意见领袖则强调,重点不在于钼铜项目有没有重大隐患,而在于“程序不透明”,身居成都的专栏作家何三畏质问:“如果环评没问题,为什么不告诉当地百姓?”

“公信力”这个词就更加频繁地被提起。另一位专栏作家连鹏说,“什邡冲突不在项目是否污染本身。官方环评,即使再客观科学,百姓也很难相信,因为政府已丧失公信力。当政府掌握绝对权力,必然漠视公民权利。当民众无法站在同等地位与政府博弈,缺乏民意表达和参与机制,自然不信政府;什邡政府罔顾民意在先,然后又选择用催泪弹、震爆弹与民众沟通,必然激化矛盾。”

王志安同样认为,纵使什邡官方当初按照指责者所说更加大张旗鼓地公示环评报告,也于事无补。这位央视特约评论员昨天下午悲观地宣布,非“重构制度”不可:“从厦门PX,到大连PX,再到什坊钼铜项目,有人说政府前期与民众沟通过少。我觉得沟通基本没用。我准备在你家门口建个垃圾场,和你好好沟通,你会同意吗?在我看来,政府应该将规划长期化,让市民在知道规划的前提下做决策,而不是市民做完决策后政策随意制定规划。什邡问题不是环境问题,是治理结构问题。”

让王评论员更加奠定“五毛”地位的是此后另一段微博:“用人民和政府对立的模型解释什邡事件相当畅快,因为当政府对着‘人民’投掷瓦斯的时候,这一切显得多么具有讽刺意味。但其实,一个项目的上马,失业的人有可能喜欢,住在附近的人,有补偿的也可能高兴,没补偿的兴许就反对。这是一个复杂的利益博弈,用‘人民’和政府这样的词汇讨论,基本无解。”的确,在观察着那些“冲啊、打啊”的场景时,一些人也尝试站在李成金书记的立场去思考问题:“一个直接投资上百亿的并且通过了国家环评的项目对于地方的经济发展是利还是弊呢?”

窦含章和王志安凑到了一块。这位媒体观察者反对将什邡事件视作“百姓和网络舆论的胜利”,他的天问是“现在经常出现不管项目环评是否过关,见到金属厂化工厂垃圾厂就反对的现象。如果反对就不建,那这些厂未来建到哪?火星?”

“NOT IN MY BACKYARD”——环保抗议中的“邻避”运动如今已为更多中国民众知晓,与窦含章时有互动的王文也一定在思考这个死结,正如他的领导胡锡进已在昨晚预告:“中国不可能是矿产及化工项目绝迹的国家,为满足人民不断提升的物质需求,它们在全国范围内只会增多。”

4日社评表达了这份《人民日报》子报的心愿——《希望什邡吃的这一堑是最后一堑》。在承认政府公信力经此“一堑”受到了新的损害后,作者强调:“客观而言,什邡事件的升级和结果并不等同于这个立项‘百分之百错了’。这个项目确实带来了大数额投资,也带来就业机会,如果环评可靠并且对什邡民众是可信的,它未必不是这座曾被汶川地震重创城市的一次上升机会。”文章定义,因为“决策程序显然有严重漏洞”,这个钼铜项目“属于不了解民意或者强逆民意的‘冒险施工’”,以至于“一个经国家环保部批准的四川省‘十二五’重大产业项目最终搞得声名狼藉,仿佛这个项目本身就是错的,无论它放到哪。”

文章后半部分,《环球时报》再次承担起向那些日益增长权利意识的民众宣讲国情的重任:“谁都知道,中国作为人口非常稠密,资源相对匮乏,发展水平又相当低的国家,做不到完全不承担环境风险……中国需要PX项目,也需要钼铜项目,还需要很多其他化工及矿产项目。它们不建在这里,就得建到那里。中国将在很长时间里继续是这个世界的‘低端国家’,做‘脏’或‘累’的行业今后还会比西方发达国家多。这是中国人多而且晚发展了一步的代价。”

当然,胡总编也明白在环境问题上“控制舆论”是个幻想,他在此劝告各地政府“认真、积极地对待每一次有可能引来环境担忧的工业立项”:“只有错误的选址、不及格的环保或者不成功的官民沟通才会把这些项目同人民的利益搞成对立关系……世界在变,中国在变,互联网在关注每一个角落以及每一个人的情绪和不满。在这种时候为官一方切不可高看了手中的权力,切不可排斥舆论监督。只有真正依法办事才最可靠。”

同时被《环球时报》配发的另一篇文章来自彭晓芸,她的建议是“多请维权领袖参与政府决策”。以3年以来番禺垃圾焚烧厂选址过程为榜样,这位作者宣布“经过长时间公民社会的培育发展,广州公民已不再满足于‘别建在我家后院’的邻避诉求”,具体表现是,“部分居住在番禺的媒体人也开始反思自利与利他之间的内在矛盾,将思路调整到分析技术层面屏障的分工上,与维权居民共同推动政府采纳关于提倡垃圾分类的建设性意见,不再仅仅为了反对而反对。”

这种希望通过开放议事渠道、增加民意代表的官民协同治理方式,实现同时制约“市长拍脑袋决策”和“民众激进诉求”的思路,得到凤凰网重点推荐,至于那篇社评,就更是毫不意外地来到新浪和搜狐的评论头条位置——事实上,编辑们其实也没什么更多的选择,从前天晚间起,宣传官员们开始控制报纸杂志和门户网站上的传播效果,即便是那些官方通报,也很难出现在需要通过审核的显著位置上,虽然根据一些记者的自述,他们已经心情复杂地回到了这个四年前曾让他们感动落泪的天府小城。管制之下,甚至催生了一些“曲线救国”的方式,例如《新京报》由财经记者发出股市动态,所讲述的正是在昨天下午被人们津津乐道的那支股票:“被冠以‘两市唯一一只催泪弹概念股’名号的晨光生物突然涨停”;再如搜狐隐去“什邡”之名,推荐美国政府投资项目时是如何“安抚群众情绪做好前戏”的经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8-5 19:1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