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94|回复: 0

张道陵:创道鹤鸣山(图)

[复制链接]

2636

主题

1万

回帖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73816
发表于 2009-8-8 09: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道陵:创道鹤鸣山

三尺剑十年书









拒召



话说公元80年,东汉王朝的第三代皇帝——汉章帝从京城的深深宫廷中发出一道圣旨。这道圣旨今天看来,就是一个会议通知。


通知上说:“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会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凡是有文化造诣的官员、教师、学生等,可以参加在京城洛阳北宫白虎观举行的会议,干什么呢?就五经的异同进行学术探讨。


五经为何物?它是指《易》、《尚书》、《诗》、《礼》、《春秋》五种儒家经典。


作为东汉帝国的统一文化教材,为啥要校订异同呢?


说来话长,这还要追溯到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秦皇时代,读书人是倒霉的,书被烧了,人被活埋了。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到了西汉武帝时,儒生又咸鱼翻身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始皇帝当年烧书,是那个绝呀!几乎找不到一本儒家著作了。于是乎,读书人便自力更生,凭着回忆,一笔一划的硬是就把五经给恢复了。这种用汉隶书写的,叫今文经。


不久,幸免于秦火的经书,在孔家大院的墙壁夹缝中发现,它是用古文篆文写成的,称古文经。


问题的症结,就出在这两种不同字体的经书上。研习古今经书的儒士,拉帮结派,著书立说,各说各话,互相攻击,弄得朝堂喧嚣,莫衷一是,就连皇帝也没有办法。经过几十年的拉锯战,此消彼长,没有定论,便有了“省章句”、“正经义”的呼声与建议,要求皇帝出面统一教材,统一思想。在这种背景下,白虎观会议的通知正式下发了。


邀请参加会议的人员,当然都是学问渊博,颇有见地的学者、耆老等泰斗级人物。凡是被邀请参会的,无不以此为荣,屁颠屁颠的正装出现在由最高领袖主持的会议上。这包括渴望功名的班固,他是这次会议的书记员。


班固为了爬上去,不惜阿附权焰熏天的外戚窦氏,其家人也不免骄横,一日乘酒打了洛阳令,人家当时敢怒不敢言。结果,窦氏倒台,班固被牵连进狱,一阵暴打,一雪前耻。皇帝赦免令的还未到,就被打死了。这是后话。


哪知,就有一位仁兄不以为然,竟然拒绝参加。


这位仁兄,就是张道陵。时年他45岁。


原来,汉章帝听说北邙山有个张道陵,便征召他为经学博士,而已过不惑之年的张道陵,自然是心无疑惑,一心向道,无意辅佐汉室,便避而不见。


12年后,汉和帝又下诏,征张道陵为太傅,封冀县侯,但已近花甲之年的张道陵却视利禄为粪土,三道圣旨都没能请他出山。


张道陵对来使说:“人生在世,不过百岁,光阴荏苒,转瞬便逝。父母隆恩,妻不厚爱,也随时而消失。君臣之恩,谁见长久?请转告圣上,只要清静寡欲,无为而治,天下自然大定,我有何用?我志在青山中!”






辞官



这张道陵如此这般,何许人也?竟然天子呼来不上船。究竟有何本事?


话说东汉光武帝十年(公元34年)正月十五日晚上,正是元宵之夜,天上一轮圆月辉映四方。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一户叫张大顺的家中,一个男婴呱呱坠地。


这户人家,说来还是颇有来头,为“汉初三杰”之一的留侯张良的后裔。当年张良功成身退,飘然而去,随赤松子学辟谷,导引轻身之术。这种家风,影响了后世,这张大顺也好神仙之术,自称“桐柏真人”。所以,生下儿子,即取单名为“陵”,希望将来能追随先祖,远离尘世,登陵成仙。


张家有聪慧灵性的基因,张陵七岁即习“五经”,饱学天文地理。后来他进入了全国的高等学府——洛阳太学,在这里他博通五经,成了一名饱学之士。天文地理,河洛图纬,皆极其妙;诸子百家,三坟五典,所览无遗。


太学毕业后,他想跟他的老师一样来授徒讲经,一举成名。他先后到南方天目山南的神仙观和西北的通仙观,设立讲堂,教授五经。数年间,学生由千人之多,乡人称他为“大儒”,名传一方。


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二十五岁的张道陵,举“贤良”,授巴郡江州(今重庆市)令。然而,理想与现实有着巨大的差距。在江州令任上,地方强权横行无忌,官员胥吏贪赃枉法,平头百姓食不裹腹,怨声载道。这一切让他看透了世事,自己为一介书生、小小县令,怎么也改变不了这样的世道,于是乎先祖张良飘然世外,求仙访道,以图延年益寿的潇洒举动,彻底改变了张道陵的人生观、世界观。


于是,在明帝末年,张陵炒了朝廷的鱿鱼,毅然辞去江州令职,北上洛阳,隐居邙山,潜心修习黄老长生之道。他研读了《道德经》、《河图》、《洛书》以及谶纬之学。三年后,得《黄帝九鼎丹法》,相传神兽白虎衔符而至其所,其道术日益完善。


又在拒绝了章、和二帝的三次征召后,张陵为了避开京都近郊的俗务嘈杂和骚扰,决心离开云游名山大川、访求仙术去了。






创道



张陵云游江南,先后在桐柏太平山、江西龙虎山,结庐而居,筑坛炼丹,经过三年而九天,神丹炼成。张道陵服下神丹,就成了那一句广告词——60岁的年龄30岁的身体。后又得秘籍而学会了驱鬼之术。有了文武艺,天下哪里都敢去。于是,他身怀绝技,离开龙虎山,到蜀郡鹤鸣山发展事业去了。


来到鹤鸣山下,张道陵抬头一望,只见眼前之山,山势雄伟,绝壁千寻,林木繁茂,双涧环抱,形如展翅欲飞的立鹤。此地北依青城山,南邻峨眉山,西接雾中山,足抵川西坝。真乃一山川形胜,天地灵气聚集之地。


登临一望,此地依山面水,附临平原,左右护山环抱,眼前朝山、案山拱揖相迎,精通堪舆之术的张道陵,这是“山环水抱,冲阴和阳”的大吉意象,当主发达。张道陵在山中寻了一块宝地,安顿下来。经数十年经营,各种建筑、规制逐渐形成。


到了汉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这一年,张道陵已经108岁了。尽管已是仙风道骨,鹤发童颜,而此时他的事业还是“深巷子里的好酒”,不太为人所知,香火不旺,后续乏力。张道陵掐指一算,大吉之日已经来临,叫来得意弟子附耳过来,如此这般的交代一番。


不久,周围山民中秘密传布着这样一个小道消息:说太上老君于正月十五日降临,亲手授给天师经书一部,玉印一枚,雌雄剑两把等等,要他推行“正一盟威之道”。山民们都信以为真,到处传播,“正一道”很快就传开了,一时间信徒云集。


这后世的媒体传播技艺——炒作术的运用成功,使张道陵获得了极大地威望和支持。


第二年七月的一天晚上,在半梦半醒之间,忽见那太上老君下降,对张道陵说:


“近来蜀中有六天魔王,狂暴生民,你前往治之则功德无量,名录丹台矣!”


张道陵随即往青城山,置琉璃高座,左供元始天尊,右供三十六部尊经,立十绝灵幡,鸣钟叩磬,布龙虎神兵,施起法力。 魔王魔鬼同声哀求,尽被折服,表示再不敢虐民。降服了“六天魔王”、“五部鬼帅”,使青城山得以安静,山民安居乐业,并纷纷要求加入“正一盟威之道”,山民奉张道陵为代天行道之师,即“张天师”,所以,“正一道”又称为“天师道”。


写到此处,各位看官不妨大胆质疑。


清平世界,朗朗乾坤,哪里有什么妖魔鬼怪?


我在这里做一个大胆揣测,这里的“魔鬼”,是不是先秦文献中提到的少数民族——鬼方呢?《易经》、《诗经》、《竹书纪年》等书中,多次提到殷、周统治者曾与“鬼方”发生争战。


    鬼方究竟在哪里?长期来虽有不同看法,但大体说来,汉、唐时期的学者,如孔安国、杨雄、班固、应助、韦昭、虞翻、范晔、宋衷、干宝、孔颖达、颜师古等人,在他们的有关经、史注释或著述中,大都把鬼方解释为远方、北方国,或者直接就说是西羌,但也有少数人把它看成今天的西南一带。及至宋、元以降,才有王质、朱熹、范汇、俞秘、惠栋、毛奇龄、李方湛、张澎、刘心玩等人,根据今本《竹书》等另创新说,把鬼方考定在今西南一带。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大致知道,这所谓的“鬼帅妖王”,大概就是居住在青城山的信奉其他民间宗教的少数民族。所谓降服了“六天魔王”、“五部鬼帅”,一定是用武力、名望或者道家的玄妙之术一番比试之后,使那些山民心悦臣服。


至此,道教开始在青城山传播。



传教



有了稳定的势力范围,张道陵可以在鹤鸣山安坐下来,著书立说了。他写了道书二十四卷,阐明“天师道”的微言奥义,成为教众的行动纲领。又尊奉老子为教祖,《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又作了《老子想尔注》。他宣称:


人君用“道意”来治国,国则太平;循“道意”而爱民,民即寿考;人法道义,便可长久,并以“佐国扶命,养育群生”为最高目标。


当年在江州令任上,张道陵周遭掣肘,政治抱负不得伸展的。此时此刻,在他的教区,他大有“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意味。要在他的治下,逐步实现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可见张道陵其志不小,大有政权意识了。


于是,张道陵把己经控制的教区,划分为二十四个传教点,以鹤鸣山为中心,涟漪状的依次向四面八方扩散。这就是历史上所称得“二十四治”。这也是鹤鸣山之所以是道教第一山,道教勃兴之地的真正缘故。所以,鹤鸣山成为了举世公认的中国道教发源地,世界道教朝圣地,是道教胜地中的魁首,被称为“道国仙都”、“道教祖庭”。


天师道的信徒,还是要交“会费”的,这“会费”就是五斗米,所以天师道后来也被称为“五斗米道”。天师道是一个多神崇拜的宗教,在其神祗序列的最高层,是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除此以外,每年五月、腊月的吉日祭祀祖先,二月八日祭灶神外,不准祭其它的神,更不准胡乱行祭。


在规范世俗,劝喻民风方面,张道陵还以一副儒家姿态,他主张建立一个和谐社会,,道众在家里要慈孝,出门在外要敬让,不准兴讼好斗,不准欺诈世人。


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奇怪的规定和称谓:


他,是全教区最高领导,叫天师;


初入道的,叫鬼卒;能为道徒和病人作祈祷仪式的,称为鬼吏和奸令;


信仰确立并能讲授《道德经》的称为祭酒。祭酒负责主持一治教区的各项教务工作,直属天师领导,对天师负责。每年三会日(上会:正月初七;中会:七月七日;下会:十月十五日。三会又叫三元),教民齐集治所,听侯祭酒训导检查,聆听教区科律。


从这样一些称谓里,让我对这样政教合一的政权,有一种不太舒服的感觉。你高高在上,是天,余众都匍匐在地,为鬼? “祭酒”一职还好,有些古风的味道。


不管如何,由于五斗米道传道纪律严密,教风正派,所以在益州、汉中一带很快得到普及。



羽化



到了汉桓帝永寿元年(公元155年),张道陵己届122岁。


此时的张道陵,大多时候不再外出,徒子徒孙们都很少能见到他。偶有人窥见他的容貌。只见张道陵,庞眉文额,朱顶绿睛,隆准方颐,目有三角,伏犀贯顶,垂手过膝,使人望之肃然起敬!


不久,他自知大限将至,便于下会这一天,召集各治祭酒和要职人员,于鹿堂治(今四川绵阳县)开会,嘱咐身后之事。天师当众宣布,其天师之位,由儿子张衡承继承,他还特别强调说明:


“绍吾之位,非吾家宗亲子孙不传。”就是说,继承我这个天师的位子,不是我的子孙一定不行。


就这样,历代天师的传承制度就在张道陵生前正式规定了,原则就是——一定要有张家宗亲来继承的传承关系。


第二年的一天,鹤鸣山岩穴中那个平日里呆立不动的石鹤,人们居然听到其发出的嘎嘎鸣叫之声。就在这一日,天师道祖师张道陵,以123岁的高龄,在鹤鸣山中羽化。人们都传说,鸣则仙人去。


陵传子衡,称嗣师;衡传子鲁,称系师。


张鲁接手天师道后,实行了一些改革,规定了若干新措施:


组织上设置“祭酒”,管理初入道的“鬼卒”。祭酒既是宗教骨干,又是行政官吏,不再另设官员,实行正教合一。道德上要求教徒“诚信,不听欺妄”。有病时反省自己的过失。戒律上禁止杀生,禁止饮酒。小错误,你自己可以悄悄装在心里,只要修路百步,即可补过;对犯法者,可以原谅三次,三原后仍不悔改,才用刑处罚。此外,张鲁还在交通要塞放置义米、义肉,供逃难者、旅行者免费吃住。


在宗教活动方面,张鲁继续巴郡“五斗米师”张修之法。教病人叩头思过,饮符水,并加施静室,使病人在静室中思过。又使人为奸令祭酒,主讲《老子五千文》,令道民都诵习。又使人为鬼吏,为病人请祷。请祷之法是书写病人姓名,表达服罪意思。共写三份,其中一份放在山上,一份埋于地下,一份沉于水中,谓之“三官手书”。


张鲁在汉中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雄踞汉中近30年,民夷信向之。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率军攻占汉中,张鲁归顺曹操,被拜为镇南将军,封为阆中侯。因此,正一盟威道取得合法地位,得以公开传播。并随移民北迁而传往北方地区,成为后世道教的正统道教。


传说第四代孙张盛由汉中(今属陕西),徙居江西龙虎山,世代相传,子孙嗣教者均称天师,而尊张陵为第一代天师。
200801191646175629.jpg
082748.jpg
20689812508776.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13 17:2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