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骗人的谎话! (2012-06-20 10:51:54)转载▼
标签: 财经陈凤英美国中东战争制裁杂谈
下列段落及数据出自2012年4月16日出版的《南方周末》,作为一份相对敢说真话的党报,它根本没有捏造事实,攻击伟大的党及政府的本钱。
美国打仗,中国“搭便车”
尽管中东作为世界“油库”的地位毋庸置疑,美国从中东进口的原油数量及其占总进口的比重都已逐年下降。
2008年以来,美国每年从伊拉克进口的原油量为:627、449、415、460千桶/天,约合3122、2236、2067、2291万吨/年。战争发动前的2001年,这个数字是795千桶/天,约合3959万吨/年。
而中国在2008年以来每年从伊拉克进口原油的变化情况为:186、716、1124、1377万吨/年。
经过8年饱受争议的伊拉克战争,付出数千名士兵的生命为代价,美国从伊拉克获取石油的份额并未上升,反倒是伊拉克出口到中国的石油大增。2009年,伊拉克新政府重启石油公开招标,中标最大项目鲁迈拉油田的,是中石油和英国石油公司(BP)组成的联合团队。
实际上,美国在中东的最重要原油供应地是其战略同盟——沙特,而来自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原油供应量比沙特还多。2011年,这三个国家共同为美国提供了超过一半的原油进口。相比之下,伊拉克的石油地位并不那么重要。
“如果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是为了获取石油,那么战后它首先应该获得资源分配上的决定性权力,以及贸易上、投资上的绝对优势。”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能源、资源及环境项目研究主任孔博说,“但这三点都不存在。”
与伊拉克类似的情节在阿富汗重演——2011年,塔利班政权垮台后的第一个油气田开发竞标,获胜者还是中石油。当然,阿富汗并不是一个拥有丰富石油资源的国家,该国的柴油、汽油等燃料甚至完全依赖进口。阿富汗政府与中石油的合同,是过去几十年里的第一项国际石油生产协议。
至于利比亚,它从1983年开始就不再是美国的石油来源地。2003年制裁解除后,美国从利比亚的原油进口也少到几乎可以忽略,而中国石油企业则在利比亚大量投资。数据显示,利比亚大约11%的原油出口中国。2009年,该国还登上了“中国十大原油来源国”榜单,位居第九。
突如其来的战争令与卡扎菲政府签订合同的中国石油企业损失惨重,但现在它们已经重回利比亚,寻求新机会。
“美国动用了那么多的军事力量,中国在军事方面没有丝毫付出,但获得了‘搭便车’的机会。”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说。开放的商业竞争、稳定的石油供应、合理的价格水平,这些都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在战后搭上的“便车”。
用石油制裁伊朗?
如果打仗不是为了抢石油,那是为了什么?
陈凤英认为,美国看重的是这些国家的战略地位。“美国需要石油,但不会纯粹为了石油发动战争。资源虽然重要,但不是外交战略的全部。”
孔博则指出,战争的动机与美国外交政策的优先次序有关。“不论是布什政府还是奥巴马政府,反对核扩散都在外交政策中排得相当靠前。因为9·11以后,美国人认识到,美国受到核恐怖事件的威胁增加了。这种核恐怖事件有可能是飞机撞向美国的核设施,也可能是小规模脏弹。”
于是,伊朗的核计划成为奥巴马政府的心头大患。为了防止中东局势被核武器搅乱,美国屡次三番提出制裁伊朗的建议。
有趣的是,美国对伊朗制裁的主要武器之一,正是石油。2012年3月,奥巴马核准了一项有史以来对伊朗最大的石油经济制裁。根据这项法案,美国政府可在6月28日后制裁仍与伊朗从事有关石油交易的外国银行。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对此表示反对:“中国从自身经济发展需要出发,通过正常渠道从伊朗进口原油,合情合理合法,不违反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也不损害第三方和国际社会的利益。中方一贯反对一国根据其国内法对另一国实施单边制裁,更不会接受将单边制裁强加于第三国的做法。”
“华盛顿很难获得北京的支持。”布鲁金斯学会中国能源研究员邓丽嘉(Erica Downs)认为,中国在伊朗有大规模的经济利益,而且,北京从不认为严格的制裁是解决国际纠纷的有效手段。
综上,美国发动中东战争以及制裁伊朗显然不是为了石油。一些国家从战争及制裁中搭了便车,本应偷着乐,但其官方媒体及所有舆论却恬不知廉耻称,美国发动中东战争以及制裁伊朗是为了石油。愚民日报及遭殃电视台等媒体这种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说法,其更深层次的目的是,告诉中国国民:美国的民主、平等、自由的普世价值观是假的,美国政府打着普世价值及反恐的旗号,发动战争,制裁伊朗,实际上其根本目的是掠夺石油,他们是强盗(其实与我们一样)。(作者 上天收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