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见识一下崂山道士祭祀仪式 
 
新浪博客 
 
 
 
 
 
 
崂山太清宫 
 
 
 日前,我到青岛参观了海山第一名山——崂山风景区,恰逢崂山太清宫开展祭祀活动,场面甚观,大饱眼福。 
 
 
 崂山是道教发祥地之一。崂山自春秋时期就云集一批长期从事养生修身的方士之流,明代志书曾载“吴王夫差尝登崂山得灵宝度人经”。到战国后期,崂山已成为享誉国内的“东海仙山”。 
 
 
 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张廉夫来崂山搭茅庵供奉三官并授徒拜祭,奠定了崂山道教的基础。从西汉到五代时期末,崂山道教基本属于太平道及南北朝时期寇谦之改革后的天师道,从宗派上分属于楼观教团、灵宝派、上清派(亦称茅山宗、阁皂宗)。 
 
 
 宋代初期,崂山道士刘若拙得宋太祖敕封为“华盖真人”,崂山各道教庙宇则统属新创“华盖派”。金元以来,道教全真派兴起,崂山各庙纷纷皈依于“北七真”的各门派,成吉思汗敕封邱处机之后,崂山道教大兴。延至明代,崂山道教的“龙门派”中衍生三派,使教派总数达到10个,崂山及周边地区道教长盛不衰。至清代中期,道教宫观多达近百处,对外遂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市人民政府逐步有计划地恢复部分崂山道教庙宇,落实宗教政策,召回道士,重修神像,返还庙产。现崂山相继修复并对外开放的庙宇有太清宫、上清宫、明霞洞和太平宫。崂山道教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 
 
 
【宗派】 崂山道教自春秋时期至西汉时期,主要流派为方仙道;从东汉时期至南北朝时期 
属太平道;南北朝时期至五代,分属楼观教团、灵宝派、上清派;宋初统属华盖派,金元以后则承袭全真各派。 
 
 
【祭祀】 崂山道观的祭祀分常祭、节祭、年祭三种,皆各有仪式与仪礼。 
 
  
 
 
 
门外信众锣鼓喧天 
 
 
 
 
设坛朝拜 
 
 
 
 
道教音乐 
 
 
 
 
还有漂亮的女道士哟 
 
 
 
 
衣冠整齐 
 
 
 
 
诵经焚表 
 
 
 
 
恭接大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