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436|回复: 3

国画基本常识

[复制链接]

0

主题

3217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5786
发表于 2010-1-8 06: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墨的特點

現在書畫家用墨作畫,不能一概而論。講究一點的,或有條件的可選用高級墨,比如根據畫面表現的需要,有的地方需要松煙。用墨汁就分不開,何況低級墨汁既有沉渣,又有臭味。不過近年來北京一得閣墨汁廠傳統名牌產品中華墨汁,確實宜於書畫使用,特點是墨跡發亮,書寫流利,濃度適中,香味濃厚,寫後易於,適宜揭裱,耐水性強,不湮紙,不退色,缺點就是膠太重。1982年獲國家銀質獎。有的書畫家還為中華墨汁作畫題字,廣為宣傳。總之,對墨的要求,要質地細膩、膠輕為上;松煙濃艷無光,適宜畫發髻、鳥蟲;油煙墨彩光潔,適宜畫山水。

硯端硯

中國有三大名硯,即端硯、歙硯和洮硯。最著名的為廣東的端硯,是元朝時發現的,質地間細而有鋒芒,發墨快而不損筆,潤而不乾。

歙硯

唐開元中發現歙硯。相傳早年徽州有一獵人葉氏,逐獸至山中,發現一塊瑩潔可愛的山石,後來他的孫子送給縣官,縣官請工匠雕刻成硯,溫潤過於端硯。到南唐李煜,特在歙縣設立硯務官,專管制硯事務。歙硯產地為婺源之龍尾山。它石質堅而有韌,不拒墨,不損筆,停水不耗。名硯坑產石紋理不同,名目繁多,以青色綠暈多金星者為上品。經過能工巧匠的鋸、磨、雕刻、制盒等工序制成形態各異的歙硯。除了實用外,本身又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東坡玩硯》成了歷來的繪畫題材。蘇東坡還為歙硯作了《龍尾硯石歌》。元朝統治者不懂中國文化,但對硯石勒索搜刮不已,給人民造成巨大災難。建國後,歙縣工藝廠恢復了生產,繼承了傳統,還增加了品種,造硯雕刻藝術也精益求精,已有新的發展。

洮硯

洮硯產地在甘肅卓尼縣城東北50多公里的洮河東岸喇嘛崖。此地山陡水急,採石不易,宋代二坑所產硯石猶為貴重。洮硯石質實溫潤,色澤雅麗,發墨快而不損毫,書寫流利。傳統的透雕獨具一格,具有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也深受書畫家們喜愛。

峽硯

除了以上三大名硯之外,還有峽硯。峽硯比起三大名硯來只欠細紋,但物美價廉,易於普及。峽硯產於四川合川縣嘉陵江小三峽的牛鼻峽峽口山下,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明代合州人吏部尚書李實用曾題詩贊峽硯,其中末兩句為:“貴似翰家客,四寶居一員。”峽硯石質堅實細膩,剛柔相濟,發墨快,耗筆微,溫潤似玉,蓄水耐乾,留墨不腐。現已發展到12個品種100餘個花色,行銷沿江各省,並深受日本、南洋、書畫界人士和港澳同胞的歡迎和重視。此外還有山東臨沂產的魯硯。

其它繪畫工具

鎮紙

書畫家作畫時都得把紙壓住,使紙平正,以防風吹,此外還有揮毫時不致移動而影響效果。這種鎮壓之物稱“鎮紙”。鎮紙以材料分,有紫銅條,有漢白玉,也有陶瓷。最近山海關工藝美術廠生產了人工琥珀。雖然重量太輕了一點,但非常高雅別致,有尺形、方形、球形、棱形、卵形、心形、系用不飽和樹脂漆配以固化劑、促進劑凝結而成。並採集花卉、昆蟲封閉其中,給人以一種自然的真實美感。毛氈作畫時墨色滲透紙背,容易粘在桌面上。如果墊紙,則部分墨色被墊紙吸收,這樣減少了畫面上墨色的精神。毛氈不吸水,畫中的水份,墨色不保留在宣紙上,增加畫面精神。毛氈要薄,便於出門寫生時攜帶;要平,以便紙張鋪得平正。毛不宜太長,太長了宣紙在上面發虛,也影響作畫效果。造紙廠用過的毛布即可,有一平方米足夠。

筆簾

放置毛筆之用,以免污染桌面。出門時能保護毛筆,不致損壞筆鋒。另外還有筆洗和水勺,最好是兩個,其中一個始終貯存清水。還有,為了使畫面快乾或需要半乾,有人還備有吹風機(理發用的熱風機),這樣就免得等待自然乾燥。有人還準備了電燙鬥,為了使起皺的宣紙平整或加速乾燥之用。最後還有儲色及調色的碟子。

中國畫顏料

中國傳統的顏料,在古代均為畫家購原料自行加工,如用乳缽研磨、漂選等,比較麻煩,這在《芥子園畫譜》上都有介紹。後來蘇州老薑思序堂專門生產中國畫顏料。老薑思序堂的顏料,常見的以一錢裝的請膠片狀為主,也有粉狀的。過去還有塗在色碟上的,現已少見,現在市面上常見的是12色的錫管裝。如果是初學的人用這種錫管裝就可以了,比較方硬,不用自己加工。由於各種色的消耗不平衡,所以在整盒之外,又有另支,並有12種色以外的色,如大紅、二綠、頭綠之類。不過錫管中的色為酞青藍,色調太艷,用處不大。錫管的花青顆粒太粗,赭石更不會出赭標的效果,必須註意。國畫的色除了西洋紅屬於動物性外,其餘為植物性和礦物性。植物性的叫草色,如花青、藤黃、胭脂等屬之。礦物性的叫石色,如赭石、朱砂、石黃、石青、石綠、鉛粉(現以用鋅鈦白)等。調色的膠,過去用廣膠、清水膠,現生產黃明膠,溫水稍加溫即可,文具店的桃膠也可。所謂黃明膠就是在牛皮膠或驢皮膠的基礎上進行精制加工的,透明純凈。但這種膠有缺點,易霉腐、有臭味,霉腐後即失去粘力;如受潮,即易脫開;而鰾膠則粘性很強,經久不脫。現在再把幾種最常用的色說一說。花青是山水畫中主要顏料,並且是任何其它顏料所不能代替的。花青的原料為一種植物,總稱“蓼青”,是過去民間染土布衣服的主要原料。因中國各地皆有生產,地方性的土名有8種之多,經制造後則稱為藍靛、靛花、靛青、澱青、藍澱等名稱。畫家所用的花青,實即靛之最精者。藤黃為植物性顏料(盒裝錫管為礦物性,不透明,色澤也太艷,並不適用),不易變色,但在陽光直射下則會沖淡,易溶於水,但乾涸後重新加水,則僵化不溶,即使溶亦成極粗的沉澱,不堪使用。此項顏料中國畫中黃色之主體,它是一種生於山崖中名叫海藤的樹,斫刀口以後所滴下的樹脂,收之煎煉而成,質量以筆管黃色嫩者為上著水即化,不用膠水。藤黃比其它礦物性鉻黃之類效果要好,典雅而無火氣。赭石。赭石的原料為鐵礦石。據《畫學淺說》介紹:要揀其質堅而色麗者為妙。有一種硬如鐵,爛如泥者,皆不入選。用大乳缽以輕膠研而飛之,取其上層為赭標,底下所沉澱的粗而色慘者棄之。現在市面上的錫管赭石,其中色慘而粗如紅土。老薑思序堂生產的一錢裝輕膠赭石,溶化後亦僅能在其上層用其赭漂,以下沉澱的半半亦不堪用。石青、石綠、錫管的質量還可以,亦頗方便。目前,國內生產中國畫顏料的還有上海國畫顏料廠等,購買畫料時可加以挑選。

0

主题

3205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5938
发表于 2010-1-8 06:0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國畫基本常識

我們先說梅。我們知道,梅花較耐寒,花開特別早,在早春即可怒放,它與松、竹一起被稱為“歲寒三友”,人們畫梅,主要是表現它那種不畏嚴寒、經霜傲雪的獨特個性。那麼,梅花是在什麼時候開始入畫的呢?

據畫史記載,南北朝已經有人畫梅花,到了北宋,畫梅就成了一種風氣,最有名的是仲仁和尚,他創墨梅,畫梅全不用顏色,只用水墨深淺來加以表現。據說他有一次,看到月光把梅花映照在窗紙上的影子,從中得到了啟發,便創作出用濃談相間的水墨暈染而成的墨梅。此後,另一畫家楊補之在這種基礎上又進一步發展了這種畫法。創造出一種雙勾法來畫梅花,使梅花純潔高雅,野趣盎然。元明以來,用梅花作畫更多。元代最大的畫梅大師應該首推王冕,他自號梅花屋主,他的水墨梅畫一變宋人稀疏冷倚之習,而為繁花密蕊,給人以熱烈蓬勃向上之感。王冕的存世名作,是他的一幅《墨梅圖》他用單純的水墨和清淡野逸的筆致,生動地傳達出了梅花的清肌傲骨,寄托了文人雅士孤高傲岸的情懷。

明清的畫梅者舉不勝舉,如劉世儒、石濤、金農、汪士慎等,從風格來看,他們大體繼承了宋人的疏冷和元人的繁密兩種畫風。

但是,要畫好梅花,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畫梅人還必須有畫梅人的品格,有人稱之為“梅氣骨”,一種高尚的情操和潔身自好的品格,正所謂:“畫梅須有梅氣骨,人與梅花一樣清。”

再看蘭花。人們畫蘭花,一般都寄托一種幽芳高潔的情操。

如楚國詩人屈原就以“秋蘭兮清清,綠葉兮紫莖,滿堂兮美人”這樣的詩句來詠蘭。但蘭花入畫則比梅花晚,大概始於唐代。到了宋朝,畫蘭花的人便多了起來,據說蘇軾就曾畫過蘭花,而且花中還夾雜有荊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南宋初,人們常以畫蘭花來表示一種宋邦淪覆之後不隨世浮沉的氣節,當時的趙孟堅和鄭思肖,被同稱為墨蘭大家。

元代以鄭所南畫蘭花最為著名,寓意也最為明確。據說他坐必向南,以示懷念先朝,恥作元朝貳臣;他畫的蘭花,從不畫根,就像飄浮在空中的一樣,人間其原因,他回答說:“國土已被番人奪去,我豈肯著地?”因此,欣賞繪畫,也是必須了解歷史背景的。而清人畫蘭,則以“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最為著名的了。鄭板橋是一個註重師法自然的人,他畫過盆蘭。但尤嗜好畫“亂如蓬”的山中野蘭,為此,他曾自種蘭花數十盆,並常在三春之後將其移植到野石山陰之處,使其於來年發箭成長,觀其挺然直上之狀態,聞其濃鬱純正之香味,因而得山中蘭“葉暖花酣氣候濃”的貞美實質。

竹入畫,大略和蘭花相當,也始於唐代。唐代的皇帝唐玄宗、畫家王維、吳道子等都喜畫竹。據說到了五代,李夫人還創墨竹法,傳說她常夜坐床頭、見竹影婆娑映於窗紙上、乃循窗紙摹寫而創此法。到宋代,蘇軾發展了畫竹的方法,放棄了以前的畫家們的雙勾著色法,而把枝乾、葉均用水墨來畫,深墨為葉面,淡墨為葉背。以後的元明清時代,畫竹名家輩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鳥畫家,沒有不畫竹的,而且開始強調竹的整體氣勢。不過,在眾多的畫家中,鄭板橋的畫竹也堪稱為一絕。

對於畫竹,鄭板橋曾寫下了自己的體會:“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總之,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此機也。獨畫雲乎哉!”因此,從竹子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啟示,激發情感,經過“眼中之竹”,轉化為“胸中之竹”,借助於筆墨,揮灑成“手中之竹”即“畫中之竹”。鄭板橋的作品,存世較多,流傳也廣,自清代以來,被世人行家所嘆眼,成為“人爭寶之”的珍品。

菊花入畫則稍晚,大略始於五代,比起梅蘭竹來說,表現菊花的作品則相對要少得多。根據畫史來看,五代徐熙、黃筌都畫過菊,宋人畫菊者極少。元代蘇明遠、柯九思也有菊的作品。明清兩代畫菊的也不多。現有明代吳門畫派中最享盛名的畫家陳淳的一幅《菊石圖》藏於首都博物憤,這是本來就較少的菊花作品中的珍品。

梅蘭竹菊入畫,豐富了美術題材,擴大了審美領域,它們不但本身富有形式美感,而且可以令人聯想起人類的品格,所以它既便於文人們充分發揮筆墨情趣,又便於文人們借物寓意,抒發情感,因此,描寫“四君子”之風至今不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23万

积分

管理员

热心会员

积分
238882
发表于 2010-1-8 21:34:34 | 显示全部楼层
謝謝樓主分享,長知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23万

积分

管理员

热心会员

积分
238882
发表于 2010-1-8 21:38: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國畫的紙墨筆硯還有這麼多學問,長知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5 21:4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