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65|回复: 0

世界第一大石刻弥勒坐像——乐山大佛

[复制链接]

2636

主题

1万

回帖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73816
发表于 2010-9-12 09: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世界第一大石刻弥勒坐像——乐山大佛
作者﹕意文



乐山大佛直接在山体上雕刻而成,故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壮观景象

大佛造型庄严,人们往往只看到依山凿就的外表,见到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而对他的部位结构则不甚了解。其实当时建造设计巧妙,排水设施隐而不见,对保护大佛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世界各地石窟佛像中,乐山大佛位于乐山市峨眉山东麓的栖鸾峰,它是八世纪时人们依凌云山岩上雕凿出来的,是世界第一大石刻弥勒佛坐像。因其直接在山体上雕刻而成,故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壮观景象。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古称“弥勒大像”、“嘉定大佛”,俯瞰着三江交汇之所。造型庄严,虽经千年风霜,至今仍安坐于滔滔岷江之畔。一九九六年据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遴选标准C(IV)(VI)、N(IV),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列。

一次,乐山大佛的开创者海通和尚路经嘉州前往凌云山寺,看到崖下怒涛咆哮,常常发生舟随浪去、人迹无还的悲惨灾祸,然而此处又是连接蜀、吴、楚三地的唯一水道。当时,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于此汇合,水流直冲凌云山脚,势不可挡,值洪水季节,水势更为汹猛,过往船只常常触壁,人船皆没。

海通见此甚为不安,于是发起修造大佛之念,一使石块坠江减缓水势,二来想借佛力镇水。于是,他开始云游各地,所到之处,他向人讲述造佛功德的种种好处。不辞劳苦的奔波,化缘集资,物色匠师。募集二十年,筹得一笔款项,当时有一段插曲,一地方官前来索贿,海通怒斥:“目可自剜,佛财难得!”遂“自抉其目,捧盘致之”。

开元六年(西元718年),在海通和尚的主持下,实地勘测,考察了山体岩石的高度、厚度、水流、远山近水造成的空间环境等,经过设计,选定了造像的位置。开始凿建大佛的工程,由于工程浩大,已耗资万金的大佛工程未竟,海通和尚就去世了,建造工程于是停止。

十一年以后,任职为剑南节度使的章仇兼琼,捐资二十万元钱,接济造佛经费,于是又继续筑造工程。这一耗资巨大的工程,得到唐玄宗的支持,“诏赐麻盐之税,实资修营”,投入很大的经费。但由于章仇兼琼升迁而离职,工程又再度停顿。

直到唐德宗贞元四年(西元788年)韦皋任剑南节度使,征集工匠,继续开凿工程,朝廷也诏赐盐麻税款予以资助。经过十五年千万个匠师的辛勤劳动,使庞大建佛工程完竣。当时大佛贴金彩绘,光艳夺目,宛如一佛自天而降。巍巍大佛,展现在人们面前。佛体与周围自然环境形成对比,庄严神圣,给人威严、庄重、可亲、可敬之感。为了保护佛像,又依山势造出一座七层十三重檐的阁楼,将大佛覆盖于其中。

从大佛棱、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柱础和桩洞,证明确曾有过大佛阁的建造。大佛完工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西元 803年),距离公元八百四十五年的唐武宗李炎的毁佛运动有四十二年之遥。在这样一段相对稳定繁荣的社会大环境下,前后经历四代皇帝,乐山大佛才得以历九十年艰巨施工不辍终于完成。

大佛造型庄严,人们往往只看到依山凿就的外表,见到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而对他的部位结构则不甚了解。其实当时建造设计巧妙,排水设施隐而不见,对保护大佛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大佛头部共十八层螺髻中,第四层、第九层和第十八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设计排水沟,正胸向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孔壁湿润,底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两米宽的浸水带。

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说明古人的建筑技术的巧意与智慧。据专家们考证,大佛阁独到的排水体系对大佛的防水渗透、冲刷、防风化和通风、排湿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果没有大佛阁庇护大佛数百年,也许早已成一石堆了。它历经千年风霜,仍然安坐在滔滔江水之畔,静观人间的沧海桑田。

大佛临江端坐,雍容大度,雕刻细致,线条流畅,身躯比例匀称,气势恢宏,体现了盛唐文化的宏大气派。大佛坐东向西,通高71米。大佛头长14.7米,头宽10米,肩宽24米,耳长7米,耳内高度可并立二人。脚背宽达8.5米,可坐百余人。

大佛头的螺髻上面,也可以容纳10多人围坐。双足相距10丈远,两个人接卧也不及大佛的一个脚趾长,一个人站立脚旁也未能高出脚面。足见大佛之巨。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说明长达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凿就的,而是用木柱作基础结构,再涂以锤灰雕塑而成。大佛鼻孔下端亦发现窟窿,露出三截成品字形的木头,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柱衬之,外饰锤灰而塑成。

沿大佛左侧的棱云栈道可到达大佛的底部。右侧有一条九曲古栈道。栈道沿着佛像的右侧绝壁开凿而成,奇陡无比,曲折九转,方能登上栈道的顶端。这里是大佛头部的右侧,也就是凌云山的山顶。在此处可观赏到大佛头部的雕刻艺术。大佛顶上的头发,共有螺髻1021个。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事实上则以石块逐个雕琢嵌就而成的。

各时代佛像雕刻艺术品的鉴别,主要是从其面相、花纹、服饰等方面加以观察,乐山大佛的造像手法简练,佛像全身比例匀称,造型饱满壮硕,姿态庄严静穆,气势雄伟。在建造过程中是严格按佛教《造像度量经》上有关尺寸进行施工的,乐山大佛以全身为一百二十分,作为施工时按比例放大的依据,充分体现出唐代造像的典型风格。

另外,一切佛像从其形体、容貌来说,基本相同。要想区别各种不同名称的佛像,只有从其“手印”来辨别。乐山大佛不作任何手印,仅双手抚于膝上,这种造形十分少见。根据考证推论,开初并非如此,可能右手毁于兵灾后,在历次维修时要修护手印复原难度较大,故呈今天的双手抚膝状──可从乐山大佛右手腕处有一方台遗迹窥见一般。

历千年沧桑的乐山大佛由于受风吹、酸雨、水渍、江水冲击和游人日增的影响,又建在本身强度不高的红砂岩上,发髻脱落,色泽斑斑,鼻梁发黑,佛容日渐黯淡,佛体表面模糊,甚至出现岩体剥离现像。

头顶螺髻处有裂缝和脱块,佛身岩体裂隙,地处亚热带湿润区,佛身岩石长期受到大气降水和山体渗透水侵蚀,积水滞留大佛胸腹部,致使岩石强度降低,造成佛体植物生长,霉菌滋生,风化加剧。军阀混战时期在大佛身上留下的枪炮弹痕,加上受现代酸雨环境污染。

凡此种种,建于唐开元初的天下第一大佛如今只是气势尚存,但已伤痕累累了。据史料记载,乐山大佛历代均有过维修,而最后一次,仅近十年。近年又见整修大佛工程,从生态、自然、人文、文物等方面对大佛进行综合整治和保护。

在一千多年前,古代工匠和艺术家,用简单的工具造出如此巨大雄伟的雕像,足以体现出他们伟大的天才和气魄,显示了古人高超的雕刻艺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更是世界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
1009050937252223.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6 03:2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