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原 (图)
作者:李如心
屈原大约在西元340年出生,是战国时代楚国人。经过了两千多年,他还是受到人们的爱载和尊敬。在1953年,屈原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全世界的敬重。
为什么这个中国第一位浪漫诗人,他的光亮不但在中华民族二千多年不灭,还照耀到全世界呢?
屈原是贵族出身,从小受到很好的教育和训练,治国和外交能力都很强,所以很受楚怀王重用。此时中国正处于战国各国即将走向大统一的前夕,正是屈原施展报负、带领楚国统领各国的大好时机。在他积极努力图治下,楚国一度成为列强之一,威震各国。
此时,因为屈原的正直不阿和内政外交才能手腕,引起楚国一群安逸腐败的贵族集团的不满。又因为其他大臣的妒嫉,他们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坏话,陷害他。楚怀王一气之下,不分青红皂白,便把屈原赶出了楚国。
正直又忠心耿耿的屈原因为小人的毁谤,被赶出自己最爱的国家。他觉得很伤心,也很痛心,但除了对自己的处境感到难过和不平外,他最担心的还是楚国的安危、楚王的处境。
他知道,当一个君王无法明辨是非,不能重用正直的大臣,只想听好听的话,听不进去真话时,这个国家已经危险了。
他感到忧心冲冲,在流放期间,写下了传颂千古的楚辞代表作《离骚》,表达自己廉正的思想、高洁的志向、和爱国的情操。
屈原虽然被驱逐在外,还是时时刻刻关心著国事。当时屈原主张联合齐国,对抗秦国。秦国为了离间楚国和齐国,派张仪收买楚国的大臣,以赠送「六百里地」为条件,骗楚怀王和齐国断交。怀王信以为真,和齐国断交。张仪却抵赖说是「六里地」,不是「六百里」。怀王恼羞成怒,两次出兵攻打秦国,都遭到惨败。于是又派屈原出使齐国,希望可以重修旧好。
后来秦昭王又说要和楚国通婚,和怀王约在武关相会。屈原极力劝怀王不要去。怀王不相信他,去了之后,果然被秦国扣留,最后死于秦国。
楚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又听信其他大臣诽谤的话,二度把屈原驱逐出境。屈原流浪到了江边,心里非常难过,他脸色憔悴,一边走一边吟哦著诗句。有个渔夫看到他,便问:「你不是楚国的三闾大夫吗?怎么会在这里?」
屈原回答:「全世界都是混浊的,就只有我一个人是清白的;所有的人都喝醉了,只有我一个人是清醒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会在这里的原因。」
渔夫说:「整个世界都混浊,那你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呢?所有人都喝醉,那你为什么不也跟著喝点酒呢?为什么要坚持抱著美玉般的品质,让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回答:「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拍掉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尘土。谁愿意让自己清白的身体,受外物的污染?我宁愿投身江中,葬身鱼腹,又怎能让自己高洁的品格,受到世俗的污染?」
于是,在黄历五月五日这一天,屈原抱著一颗大石头,跳进了汨罗江中。当时人们对屈原十分敬爱,听到屈原投江后,纷纷划著船在江中寻找屈原。大家怎么找都找不到,只好用竹筒装米投到江中餵鱼,免得屈原的身体被鱼吃掉。
因为屈原的正直和爱国精神受到后人的敬重,所以每年五月五日这天,人们都会到河边纪念他。当年划船营救的情形,以后就演变成端午节划龙舟;竹筒饭也演变成现在包粽子的习俗了。
有人认为,以屈原这样的才能,如果去投靠其他国家,一定会受到重用,大可不用投江自尽。可是正因为屈原坚守廉正的志节,不与世人同流合污、随波逐流,他人格的光芒才能与日月一样,历两千年不衰。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一朝去了一朝来,从未断过。但我们从未看过一个不听劝告、杀害忠良的政权能够长久;而正直、忠于自己的人,在人们的心中却永远不朽,光照古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