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782|回复: 0

【开眼界】美国生子记:终于有机会体验有信仰的医护人员是如何工作的

[复制链接]

2636

主题

1万

回帖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73816
发表于 2011-10-8 05:4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于财新网   作者:刘阳

来美国没几月,妻子怀孕了,于是我们开始频繁地与医院打交道。十月怀胎,一朝生产,又接茬坐月子,体验了在美国生孩子的种种特别之处。其实这本属私事,从未想过与读者分享,不料,一帮国内亲友祝福之馀纷纷对细节表露兴趣。

  其中,一位孩子刚满周岁的同学,看了美国护士在产房里为我们一家三口拍的首张合影之后,竟发来一封声泪俱下的信,痛诉自己与国内某市一家三级甲等医院打官司刚刚落败的遭遇:因丈夫在外,老妈陪她住院,没成想凌晨3点临盆,医生护士全不见,等到老太太终于叫来助产士,她已经“自助生”完毕,产房都没进去!落下一身后遗症不说,找医院理论,人家根本不搭理,拒绝承认任何责任。

        看完邮件,同情之馀我们终于更明白了香港的医院为什么挤满了大陆产妇,以及美国月子中心的中国生意为何那么火。

  其实我们并未特别挑选医院,只是按照社区诊所的建议选了离家较近的一家。该医院是由一个天主教修女会一百多年前建立的。看医院小册子上的简介,我只记住了一句话:“我们的医院是为你而建的。”换算成汉语,大概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意思吧。

  妻子临产前,我们一起参加了医院组织的“family tour”(家庭参观),就是带你参观生产的各个环节,你可以边享用免费的饮料、水果和点心,边提问,医院有专人负责解答。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医院里没有一点消毒水味,布置很家居化,转角都设有免费的咖啡和茶,经过护士区时,每个人都扬起笑脸热情地跟你打招呼。

  妻子定期去医院检查,主要是和医生之间的交流。每次我都在场,除了血压计和体重秤,几乎没上过设备,只在五个月时按要求照过一次B超,告诉我们是男孩,发育正常。当然,医生是需要选的。有朋友推荐自己的医生给我们,理由是她在第二个宝宝流产后再次怀孕时,情绪低落常常流泪,这位医生是基督徒,不但经验丰富,而且会安慰她,为她祷告。

  我们因为是第一次生产,所以想早点住进医院去听动静,结果被告知,美国医院不兴这个,有钱也不让你提早进去占用纳税人的资源。进入预产期后,我和妻子由于没经验,刚有痛感就跑去医院演习了一把。全套检查完毕,护士观察情况,与医生通电话后让我们回家,还安慰我们说没关系,第一次难免紧张。医院的病房和产房是一体的,不需要孕妇移动房间。每个病房的墙上都挂着十字架,桌上备有圣经,医院可以根据病人需求请牧师来祷告。

  生产之夜,妻子全权决定谁能全程陪伴,我有幸入选。临近分娩,妻子不知道如何用力,护士耐心地边教边不停鼓励:“做得好!用力!已经看到宝宝的头了,你真棒!”后来一位教授妻子来探望我们,说起在国内生产的经历:“她们冲我喊,‘你怎么这么笨,你妈没教你呀,没看过母鸡下蛋啊;叫什么叫,哪个女人生孩子不痛,就你娇贵!’我发誓再也不生了,太羞辱了!”——照这个效果,医院可算是大力支持了计生委的工作。

  宝宝出生后,我在医院陪床。妻子每日三餐免费,按菜单随意点。每个护士只负责照顾一个孩子,夜里4小时一班轮值。另外,有一个专门负责母乳喂养的年长护士,每天定时查房并答疑。为了让妻子好好休息,晚上我们选择把宝宝交给护士带到护士站,由她们喂奶、哄孩子。

  生产后次日晚,妻子开始感觉各处疼痛,我们尽管上网查了不少资料,但由网友到产妇产爸还差着一站地呢,应付起来不免手忙脚乱。午夜到凌晨4点的时间最难熬,当班的恰好是一位六十多岁的护士“奶奶”,我很惊讶她弯着腰头发花白的样子居然还能生机勃勃地值夜班。她手脚麻利地一边照看孩子一边和我们聊天,蹲下来帮妻子穿上袜子和鞋,搀扶她下床,进洗手间为她擦洗、更换衣服、护垫。据我所知,国内医院这类事情都是由家属或请护工来做的。妻子很感动,一直念念不忘,说连自己的妈妈都没这么细心地服侍过她。凌晨4点交班的时候,护士“奶奶”和我握手道别说,感谢上帝给她机会,有这样的荣幸可以照顾从中国来的我们。

        可想而知我当时的心情。

  想起以前读过开创护理专业的南丁格尔的传记,她写道:“护理是我跟随基督走上的一条十字架的道路。我担心近代的护理已经是太多的技术性,太少神圣的呼召。”她眼中,一个优秀的护士是三种动机的组合——第一种是“天然的动机”,天生喜欢照顾人,因这动机,站在手术室里不会因发抖或昏倒而放弃。第二种是“专业的动机”,因这动机而愿意把一件事做好,并为此接受更多的教育和自我教育。第三种是“宗教的动机”,因这动机,工作不是为着成功,而是为着上帝,自己所做的是与上帝同工,没有这种心态,护理专业会使人失望,长期下来护理人员会以愈来愈刚硬的心对待病人。

  妻子出院前,身穿修女服的院长来到房间里,询问我们是否有特殊需要和经济困难,表示会尽力提供帮助。出院后一周,医院寄来一张调查表,详细询问我们对医院的服务是否满意,对医生有何意见,让我们对每个时间段的值班护士进行评价。我随手丢在一边没当真。几天后医院打来电话说,如果我们不方便,可以在电话里表达意见,由对方记录,这对医院来说很重要。这些细节促使我接下来有兴趣了解到,包括接生技术在内的现代医学全部是由传教士带入中国的。一生接生了5万多名婴儿的中国最著名的妇产科医生林巧稚也是一位基督徒。当然,这些内容在课本里是找不到的。

       更令我惊讶的是,就在七八十年前,中国的许多医院依然与美国的很相似,不但治疗身体的疾病,通常还设有祷告室,关心灵魂,同时抚慰和疏解医患双方的心理。而这一次,我和妻子终于有机会不是从历史资料上,而是亲身体验到有信仰的医护人员是如何工作的。

  (作者系《南风窗》原常务副总编,现在美访学,邮箱liuyang114@vip.sina.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5 21:2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