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465|回复: 5

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 雅克·路易·大卫作品欣赏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23万

积分

管理员

热心会员

积分
239041
发表于 2011-11-29 19:5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color="DarkRed"]來源:華聲論壇


《瑪麗·约瑟夫·比隆像》 1769年 66.3x55.5cm 收藏:芝加哥藝術學院

雅克·路易斯·大衛(Jacques Louis David,1748-1825)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傑出畫家,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

1748年 大衛出身於巴黎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他最初的繪畫老師是他的親戚,著名的羅可可畫家布歇
雅克·路易·大衛出生於巴黎的一個五金商家庭,10歲時父親過世,由皇家磚瓦匠的叔父撫養,酷愛繪畫的大衛在親友幫助下被送到布歇那里學畫,布歇發現大衛的氣質與自己的羅可可風格不一致,就將他轉到皇家美術院教授維恩門下。

大衛並不是天才,他個性沉默寡言,喜歡思考,不太合群,缺少典雅,使人感到少年老成,他以驚人的毅力和勤奮刻苦精神,認真地學習過普桑、布歇、格勒茲和卡拉瓦喬。

23歲的大衛第一次參加羅馬獎考試,考題是智慧女神雅典娜與戰神馬爾斯的戰鬥,藝術風格基本上是模仿羅可可風格,但是人物形象情緒激烈、步伐沉重,因此畫面很不協調而落選,直到27歲大衛歷經3次失敗後才獲得羅馬獎赴羅馬留學。他在羅馬學習期間為古代希臘羅馬藝術遺跡所感動,產生了研究和學習的濃厚興趣,他下決心暫時不搞藝術創作,專心鑽研希臘羅馬雕刻,認真畫了4年的素描,32歲時曾帶著一幅素描稿《帕脫克盧斯的葬儀》回巴黎沙龍展出。在接受古代藝術影響的同時,大衛在思想政治上也受到古羅馬共和政體的潛移默化,滋生了反對封建專制統治的政治熱情。後來他竭力想借用古代希臘羅馬的藝術樣式,傳達自己的政治見解和思想感情。

大衛最初的創作都是從古希臘羅馬的傳說和藝術中尋求美的源泉和理想,把古代英雄的品德和藝術樣式視為審美的最高標準。他曾說過,古代是當代畫家的學校,它是當代畫家藝術創造取之不盡的源泉。後來由於接觸到一些反封建的革命黨人,如雅各賓黨的領導人羅伯斯庇爾等,他在政治思想和藝術觀念上產生了一些變化,創作了一些富有時代精神的作品。從這時起大衛就勇敢地站在時代的高度,用自己的藝術為反封建鬥爭服務,逐漸走進現實主義潮流。他說過:“藝術必須幫助全體民眾的幸福與教化,藝術必須向廣大民眾揭示市民的美德和勇氣”。從此,大衛把藝術作為反封建的戰鬥武器使用,作為戰士登上了畫壇和政壇。他在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是《賀拉斯兄弟宣誓》。

如果說羅可可藝術是路易十五時代為適應快要上斷頭台的沒落貴族階級的空虛心靈的需要,那大衛的藝術是直接為資產階級大革命服務的。大衛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不斷探索藝術創作,突破了古典主義的因襲陳規,比啟蒙思潮下的寫實主義更進一步地描繪了時代的革命鬥爭現實,他借歷史題材揭示如何建立和鞏固新的社會制度與新的社會風尚的革命思想。當大革命的風暴到來時,大衛不僅僅是畫家,他還作為社會活動家、革命家積極投身於革命鬥爭。他被選為國民議會的議員,成為革命領袖羅伯斯庇爾的戰友,並以國民教育委員的身份從事大量的革命藝術活動。他公開倡導藝術必須為政治鬥爭服務,他說:“藝術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為了幫助某一個政治概念的勝利而存在”。

在大革命中,大衛根據國民議會的建議創作了一些具有鮮明革命時代特徵的肖像畫,其中最傑出的是《馬拉之死》。

1794年是大衛藝術生涯中最光輝的年月,他的藝術充滿了時代革命氣息,具有鮮明的政治思想傾向性,並將古典主義的藝術形式和現實的時代生活相結合,成為一位革命藝術家。但是隨著“熱月黨”政變,雅各賓黨政權被推翻,大衛被捕入獄,出獄後看到國家發生的變化令他觸目驚心。革命的理想破滅了,整個社會陷於黑暗恐怖的深淵,這使大衛心灰意冷,又無能為力。從此在創作上他放棄了現實的題材,又沉浸在對古代社會的向往之中,再也沒有畫過富有革命激情的作品。他在那黑暗的歲月里停止了一切社會活動,情緒非常消沉,藝術生命也面臨枯竭。這時的畫家期望和平,在這樣的心境下創作了《薩賓婦女》。

我們從大衛的經歷和藝術生涯中,可以明顯地看到一個藝術家只有投身於時代的變革,才能創造出震撼人心的優秀作品,一旦脫離時代和人民大眾,藝術生命也就枯萎了。大衛給後輩的藝術家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他曾說過一些激勵人心的話,至今對我們藝術創造仍有教育意義,他說:“繪畫不是技巧,技巧不能構成畫家。”他還說:“拿調色板的不一定是畫家,拿調色板的手必須服從頭腦”。這些都成為畫家的箴言。

當拿破侖奪取政權建立帝制以後,大衛又為拿破侖服務,成為帝國的首席畫家,這一時期他創作了很多反映拿破侖的英雄業績和形象的作品。1816年拿破侖被推翻,波旁王朝復闢,將曾對處死路易十六投贊成票的大衛驅逐,他被迫遷居比利時布魯塞爾,最終客死異國。



《塞內克之死》 1773 年 123x160cm 收藏:巴黎小皇宮博物館


《安蒂奧什和斯塔冬尼斯》 1774年 120x155cm 收藏:巴黎國家美術學校


《帕特格勒的葬禮》 1778年 94x218cm 收藏:都柏林 愛爾蘭國家美術館


《聖羅克向聖母求情》 1780年 260x195cm 收藏:馬賽美術館


《斯坦尼斯拉斯·波托斯基伯爵像》 1781年 304x218cm 收藏:華沙 維拉諾夫宮


《乞討的貝里塞赫》 1781年 288x312cm 收藏:里爾美術館


安托馬克的痛苦》 1783年 275x203cm 收藏:巴黎國家美術學校


《貝古勒像》 1784年 91.5x72.5cm 收藏:巴黎 盧浮宮


《荷拉斯兄弟之誓》 1784年 330x425cm 收藏:巴黎 盧浮宮

1782年,巴黎重新上演大劇作家高乃依(1606-1684年)1640年創作的悲劇《賀拉斯》。故事寫的是羅馬城和阿爾貝城之間發生戰爭,雙方談判各選三位勇士進行決戰以定勝負。羅馬城選了賀拉斯三兄弟,阿爾貝城推舉了古里亞斯三兄弟,他們之間是親緣關系,賀拉斯兄弟中老大娶古里亞斯兄弟的姐姐為妻;而古里亞斯兄弟中老三是賀拉斯兄弟的妹妹的未婚夫。這兩對三兄弟之間的決戰面臨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沖突和選擇,結果是國家利益至上,大義滅親,羅馬城取得最後的勝利。達維德決定創作一幅以賀拉斯為題材的油畫來表達他的政治信念和藝術思想。他為了發掘主題、深化藝術構思,深入體驗古羅馬時代的生活,他要求法國政府準許他回羅馬去完成這幅作品。1784年他來到羅馬,用了11個月的時間完成了這幅英雄主題的傑作。
畫面所描繪的是賀拉斯三兄弟向代表羅馬王的父親老賀拉斯宣誓效忠祖國的莊嚴場面。構圖以老賀拉斯為中心,其他人物分列兩邊成視覺對稱式均衡。老賀拉斯高舉寶劍,三個兒子伸出有力的手臂作接納狀,人們手腳相對;在老人身後是一組陷入悲痛的女子,她們低首相依、無可奈何。人物的動勢和組合都以直線和金字塔式構成,造成視覺上的單純、沉著、穩定和強健的沖擊力,全部人物被置於羅馬圓柱式建築大廳,這更增加了畫面莊嚴神聖的氣氛。

畫家精心選擇了英雄出徵前的宣誓和妻兒哭泣的情節,造成一種戲劇性的精神對比,形象地告訴人們:女人的眼淚也不能動搖英雄們盡忠報國的決心。達維德為了強調這個瞬間情節,著重加強了人物的形象表現力,集中刻畫賀拉斯三兄弟的強健體魄、堅毅面貌、寬大步伐和伸向前方的手勢,鮮明地揭示了三兄弟的英勇氣概。女人們的情態是一組不可缺少的陪襯,她們的悲痛更加烘托出畫面的悲壯氣氛。作為畫面中心人物的老賀拉斯,他是國和家的象徵,他的莊嚴舉止制約著三個兒子的行為,指示著他們履行國民的神聖義務、報效祖國。畫家在人物造型上使用雕刻手法,形象堅實有力,重視素描的體積感,設色很單純,可與雕刻相媲美。

人物的背景建築採用多立克柱式和厚重樸實的拱門,簡單沉著、穩定、不可動搖,在精神和形式方面與前景人物相呼應,並突出主體人物。這幅畫雖然是達維德早期作品,但表現出他的藝術思想和藝術技巧已逐漸成熟。

當這幅英雄主題的作品在羅馬問世時,立刻受到社會的關註和贊美,被認為是新古典主義最好的代表作品。不久達維德回巴黎參加了1785年舉辦的沙龍展覽,獲得了革命熱情高漲的法國人民的熱烈歡迎。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10.jpg
11.jpg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23万

积分

管理员

热心会员

积分
239041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9 19:57:58 | 显示全部楼层
[color="DarkRed"]
《蘇格拉底之死》 1787年 129.5x196.2cm 收藏: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1789年達維德為鼓舞革命者為信仰和真理而獻身的精神,創作了《蘇格拉底之死》。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因主張無神論和言論自由,而被誣陷引誘青年、褻瀆神聖,最後被判處服毒自殺。當時蘇格拉底的親友和弟子們都勸他逃往國外避難,均遭他嚴正拒絕,當著弟子們的面從容服下毒藥。畫中所描繪的就是蘇格拉底服毒自殺的情節,在一個陰暗堅固的牢獄中展開,蘇格拉底莊重地坐在床上,親人和弟子們分列兩旁;牢門半開,從門縫中射進一束陽光,使畫中人物在黑暗的背景襯托下格外突出;蘇格拉底位於視覺中心位置,他裸露著久經磨難的瘦弱身子和堅強的意志,高舉有力的左手繼續向弟子們闡述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同時鎮靜地伸出右手欲從弟子手中接過毒藥杯,面臨死亡毫無畏懼。弟子們個個聚精會神地傾聽老師的演講,竟忘了老師死亡將至。

畫面左邊一組人物主要描繪親人們有的陷入深深的悲哀,有的扶牆悲痛欲絕,這是一幕人生悲劇,為了突出蘇格拉底不屈不撓為真理而鬥爭的精神,畫家有意在畫面前景地面置一打開的鐐銬和散落的手捲本,這引起人們對蘇格拉底鐵窗生涯的想象,增加了對英雄的認識和崇敬。達維德在人物塑造上既保留了古典主義的造型規則,又著意於人物精神面貌和情感聯系的刻畫,體現了新古典主義的本質特徵。


《安東尼 - 洛朗·拉瓦西埃夫婦像》 1788年 259.7x194.6cm 收藏: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帕里斯和海倫的愛情》 1788年 146x181cm 收藏:巴黎 盧浮宮


《運送布魯特斯兒子屍體的軍士們》 1789年 323x422cm 收藏: 巴黎 盧浮宮

布魯特斯是公元前84年古羅馬第一個推翻暴君統治的英雄,他把神聖的羅馬大皇帝驅逐到國外,建立了羅馬共和國,並成為賢明的執政官,但是他的兩個親生兒子參與了伊特魯立亞人的復闢陰謀活動,布魯特斯為捍衛共和國的利益和神聖的法律,毅然處決了這兩個逆子。畫家借這一題材熱情贊頌了為國家利益而大義滅親的賢明君王。

這幅畫中所描繪的是武士們將被處決的兒子屍體抬進大廳的一個瞬間,布魯特斯的妻子作為母親悲痛欲絕,兩個女兒恐怖地依偎著母親;布魯特斯顯示出一種剛毅和不可動搖的堅強性格,但畢竟處決的是自己的親生兒子,這時作為父親不可避免地陷入常人所具有的痛苦之中。畫家特意將他安坐在一尊古羅馬的英雄雕像投影下,利用朦朧模糊的光影既表現了布魯特斯的形象又刻畫了他復雜的內心世界,英雄的雕像是他依托的精神支柱,隱約的人物動勢中體現出坐立不安的心態,但是不安中又含堅定,他高舉兩個手指表示共和國的興旺就是最高的法律。這是一個十分感人的戲劇性場面,是情與理、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矛盾沖突的場面,畫家在這里為人類樹立了一個有血有肉正直無私的君王形象。

畫面構圖仍然遵循古典主義的對稱式均衡原理,人物被置於羅馬建築的圓柱前,使畫面更顯莊重神聖。但是畫家重視了畫中人的個性刻畫,這勢必打破古典主義的理性程式,因而使官方學院派十分惱火,指責他“超出了學院派所規定的法則”。但是這幅畫受到公眾的歡迎,對大革命起著積極的輿論作用。人們稱達維德為“共和黨人的拉斐爾”,說他“以其天才加速了革命的到來”。


《夏爾 - 路易·特律代納夫人》 約1792年 130x98cm 收藏:巴黎 盧浮宮


馬拉之死》 1793年 162x125cm 收藏:布魯塞爾 比利時皇家美術館

《馬拉之死》以肖像的形式,描繪了大革命的傑出領導人馬拉被害的悲劇情景,畫家用激情和正義的吶喊塑造了一個永遠活在人們心中的英雄形象。

讓·保爾·马拉(1760-1793年)原是一位醫學博士和物理學家,當大革命開始時他就毅然投身於革命,後來成為革命的雅各賓黨的主要領導人之一,與代表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吉倫特派進行激烈的鬥爭。1789年 8月他創辦了《人民之友報》,因此人們稱他為“人民之友馬拉”。貴族大資產階級很快認識到他的威脅,巴黎市長下令逮捕他,他不得不躲藏起來,晝夜在地下室中工作,致使患上了皮膚病,必須浸在溫水中才能緩解痛苦。1793年,女刺客夏綠蒂·柯爾黛潛入他的工作地點用匕首刺殺了他。在馬拉被害後兩小時,達維德立即趕到現場為馬拉畫像,隨即又到國民議會發表演說:“拿起筆為我們的朋友復仇!為馬拉復仇!讓他的戰敗的敵人重新看了他已變的面容而失色吧!”“我聽見人民的聲音,我服從他們。”這是一位革命藝術家的誓言。

大革命前達維德描繪的是歷史題材,借古喻今;大革命開始後他就轉向直接描繪現實題材。這幅畫中的馬拉是生活中的真實的英雄。達維德曾回憶說:“馬拉死的前夕,雅各賓俱樂部派我和摩爾去看望他。當我們看到他時,使我大吃一驚。在他的身旁放著木箱,上面有墨水瓶和紙,從澡盆伸出來的,是曾經寫下關於人民福利呼聲的手。”畫家又說:“我認為把他描繪成我看到他的那種姿態--為人民的幸福而奮爭寫作的姿態,是很有意義的。”我們現在看到的正是他真實的形象。

達維德在塑造馬拉的形象時,加強了面部的刻畫,從那鎮定而又堅毅的遺容中,揭示了馬拉的性格特徵,表現出他那不顧疾病纏身的痛苦而緊張忘我工作的堅強意志。畫面上的馬拉躺在浴盆中,露出了上半身,他側垂著頭,右手還握著筆,左手拿著刺客留下的字條,上書致公民馬拉的言詞。浴盆邊的木箱上壓著一張字條上寫著:“請將這份錢轉交給一位有5個孩子的母親,她的丈夫已為革命犧牲了。”所有這些細節好像表明馬拉並沒有死,還在工作,只不過太疲勞暫時休息片刻。在這里,畫家真實地塑造了一位已經死去但仍永遠活著的英雄 。

這幅具有歷史意義的肖像畫構圖莊重、嚴謹,意境崇高,造型單純而鮮明,用筆深沉而有力度,人物形象突現在抽象的背景上,猶如一尊浮雕。為使馬拉的形象具有英雄氣質,畫家採用莊嚴的古代墓碑形式,把人物的肖像性與歷史的真實性和革命領袖的悲劇性結合起來,使畫面沉浸在肅穆、深沉的哀悼氣氛中。


《巴黎盧森堡花園》 1794年 55x65cm 收藏:巴黎 盧浮宮


《彼埃爾·摄里其亞夫人和他的兒子》 1795年 131x96cm 收藏:巴黎 盧浮宮


《彼埃爾·摄里其亞像》 1795年 129x95cm 收藏:巴黎 盧浮宮


《薩賓婦女》 1799年 385x522cm 收藏:巴黎 盧浮宮


薩賓人是古意大利的一個民族,他們居住在阿比奈斯山脈中央地區,和羅馬人相鄰。傳說羅馬帝國的締造者,原為一個部落的領袖,叫羅馬諾(後來的羅馬城名依他名而定)。他早就覬覦薩賓婦女的美麗,一心想劫奪為羅馬士兵之妻。他設計邀請薩賓人參加他們的宴會,乘機悄悄地打進薩賓城,劫奪了許多美麗的薩賓婦女和他們的財產。若乾年後薩賓人強大了,他們欲報此仇,但是被劫的女子已為羅馬人之妻,為羅馬人生兒育女了,此時薩賓人打來,又勢必使他們淪為孤兒寡母的慘境,因此婦女們拖兒帶女地出來阻止這場親人之間的戰爭。《薩賓婦女》描繪的正是這一情節。在我們面前展開的是羅馬人與薩賓人廝殺的激戰場面,兩隊人馬中間是一群婦女和嬰兒,視覺中心描繪了一位美麗勇敢的女子,名叫艾埃茜妮,她奮不顧身地挺身而出阻止這場戰爭,孩子從她的懷抱中跌落在地,引起兩位婦女來搶救孩子,她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阻擋雙方的殺戮,她身後的一位婦女高舉嬰兒,這一情節向人們宣布:為了我們共同的下一代,我們要和平,不要戰爭,成為畫面的高潮和主題思想。畫面構圖和人物造型完全遵循古典主義法則:嚴格按黃金分割律配置人物,對稱、均衡、變化中有和諧統一。畫面前景那位左手握盾、右手作投擲標槍者是羅馬王羅馬諾,他背向觀眾,對面一位持劍舉盾面朝觀眾的人是薩賓王都斯,雙方構成勢均力敵的陣勢,舉雙臂的艾埃茜妮使箭拔弩張的敵對雙方對稱呼應。情勢雖然萬分緊張,但是畫面人物動勢和標槍、盾牌圓質的形和線的變化造成畫面的穩定感。盡管人人內心激動,但神情毫無生氣。畫家著意於人物的裸體、半裸體造型,嚴謹的雕塑形體和細膩的素描功力使這幅激戰場面變成古代標準人體展覽,缺乏內在精神的感染力,這正是古典主義的缺憾。也反映出達維德此時藝術創造上追求單純的形式美,理性構思和造型沖淡了藝術美的真實激情。人們認為這是畫家在大革命失敗後,悲觀失望,意志消沉,在這種情緒支配下,借復古以消愁腸。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18.jpg
19.jpg
20.jpg
2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23万

积分

管理员

热心会员

积分
239041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9 20:03:19 | 显示全部楼层
[color="DarkRed"]
《雷卡米埃夫人像》 1800年 174x244cm 收藏:巴黎 盧浮宮
朱利埃特·雷卡米埃夫人(1777-1849年)15歲時嫁給銀行家雷卡米埃,以貌美和善於交際聞名巴黎,她組織的沙龍是法國文化界的中心,作家大仲馬常出入其間,她與浪漫派作家夏多布里昂相好多年,也是達維德的好友。時年23歲的雷卡米埃夫人請達維德為她畫肖像,畫家深為少婦的優雅魅力所吸引,運用古典和寫實手法相結合塑造形象,以古典的道具相配,企圖創造古典美人意境。作畫過程中夫人覺得畫家忠於寫實而沒有美化她而不滿,尤其對赤腳的描繪甚不樂意,私下里夫人又請達維德的學生、善趕時髦的畫家熱拉德為她另外畫一幅,達維德得知後即中止畫下去,這是一幅沒有完成的肖像畫。正由於沒有畫完才避免了古典畫法的那種過於細膩工整、沒有生氣的毛病,反而更真實、更有生氣盎然之感。

畫中夫人神情儀態端莊大方,給人一種莊重寧靜、古典的美感。她那善良的性格配合著隨意的連衣長裙,半躺轉首的姿式,沙發和燈架的造型配置與人物之間的關系都符合古典美學原則,加上柔和的色調,空蕩抽象的背景,使得整個畫面簡練和典雅,古典與寫實相結合,天衣無縫。


《拿破侖越過聖貝爾納山》 1801年 260x221cm 收藏:馬爾曼松皇家博物館
在與奧國的乾涉軍戰鬥中,拿破侖以英勇大無畏的精神冒著冬天的嚴寒與雪崩的危險,出其不意地越過聖貝爾納山險坡,帶領主力軍向敵人腹地前進。在畫家的筆下,拿破侖被描繪成英勇、果敢、堅毅的統帥形象,他揮手勒馬向上的雄姿以對角線趨勢充滿畫面,整個世界統統在他的腳下,坡石上刻著永垂青史的名字。


《羅馬教皇像》 1805年 86x71cm 收藏:巴黎 盧浮宮


《拿破侖一世及皇後加冕典禮》 1805 - 1807年 621x979cm 收藏:巴黎 盧浮宮
這幅畫是奉拿破侖的命令而作,描繪的是1804年12月2日拿破侖在巴黎聖母院舉行的加冕儀式。
畫面中心形象是拿破侖從教皇手中接過的王冠,賜給皇後約瑟芬。羅馬教皇被請來參加儀式,想借教皇在宗教上的號召力來擴大自己的影響和肯定稱帝的合法權,不過只讓他坐在祭壇前作為後盾而已。受加冕的皇後長長的皇袍由宮女羅席福柯拉夫人和瓦勒特夫人牽著,中間平台上坐著皇後的母親,圍繞中心周圍站立著主教、王公貴族、將軍、各國大使以及前來祝賀的外國國王、王後等,畫中有近百人的肖像,據說很多是請真人來到畫室畫的。這幅畫構圖宏大,氣勢磅礴,構思巧妙,以肖像寫實手法創作而成,雖為拿破侖歌功頌德,但作為歷史畫捲是不朽的。


《薩佛、法翁和小愛神》 1809年 225x262cm 收藏:聖彼得堡 艾爾米塔什博物館


《1804年10月5日軍隊在五月廣場向皇帝宣誓》 1810年 610x970cm 收藏:凡爾塞皇家博物館


《南特郡的安東尼·弗朗塞伯爵像》 1811年 117x73cm 收藏:巴黎 雅克馬爾 - 安德烈美術館


《韋尼納克的昂里埃特像》 145x112cm 收藏:巴黎 盧浮宮


《拿破侖在辦公室中的像》 1812年 204x125cm 收藏:華盛頓國家美術館


《拿破侖在辦公室中的像》 1812年 204x125cm 收藏:華盛頓國家美術館

22.jpg
23.jpg
24.jpg
25.jpg
26.jpg
27.jpg
28.jpg
29.jpg
30.jpg
3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23万

积分

管理员

热心会员

积分
239041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9 20: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color="DarkRed"]
《都漢的亨利·阿梅代伯爵像》 約1816年 112x81cm 收藏:哥本哈根 尼·卡爾斯伯格美術館


《泰萊馬克和俄沙里》 1818年 87x103cm 收藏:馬里布 J·保羅·格蒂博物館


《澤納德和夏洛特·波拿巴像》 1821年 130x100cm 收藏:馬里布 J·保羅·格蒂博物館


《朱庇特和昂蒂奧普》 87x79cm 收藏:森斯博物館


《智慧女神密涅瓦和戰神馬爾斯的爭鬥》 114x140cm 收藏:巴黎 盧浮宮


《被維納斯解除武裝的戰神馬爾斯》 1824年 308x262cm 收藏:布魯塞爾 比利時皇家美術館
32.jpg
33.jpg
34.jpg
35.jpg
36.jpg
3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V V

积分
14155
发表于 2011-11-30 02:4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淡淡的思语~ 淡淡的友情很真 淡淡的问候很纯 淡淡的思念很深 淡淡的祝福最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3

回帖

38

积分

注册会员

入门会员

积分
38
发表于 2011-12-1 13: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棒,太棒了。

這些圖片雖然有些穿的很少,但沒有色情的成分在其中。

看看這些眼神,好像正看著你呢

現代沒有幾人能畫出這樣的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8 19:0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