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027|回复: 0

亚裔是数学天才还是书呆子?

[复制链接]

2636

主题

1万

回帖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73816
发表于 2012-2-24 19:5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木鱼博客

亚裔学生在美国的形象比较脸谱化,哈佛学子林书豪横空出世,迅速从板凳队员进入美国体育的舞台中心,也打破了人们对于亚裔学生的各种成见。同为华裔的纽约审计长刘醇逸笑称:“你看,我们不光是数学呆子吧!”而亚裔“数学呆子”这个刻板印象从何而来?是否符合现实?

关于数学水平的国别差异,我在美国常看到研究者将东亚学生和美国学生对比,但也有学者针对诸如台湾、荷兰和秘鲁的学生展开过对比,同样发现亚裔学生在数学成绩上,好过荷兰、秘鲁的同龄学生,而美国、荷兰、秘鲁学生之间的差异则比较小。对此差异,友邦人士,莫名惊诧,对其解释也五花八门,其中不乏一些比较偏激的观点。学者理查德·林恩的说法颇为“政治不正确”,他将这一差异归结为智商的高低之别。

这基本上是死了心的说法。我去餐馆吃饭,发现很多账单上都把小费给计算好了,比如10%多少钱,15%的小费是多少钱,免得美国消费者操心去算,这也说明普通美国人确实有很多数学信心不足。

但我想亚裔学生数学比较好,不应该是智商要素,而是自身努力、文化和语言方面各方面原因。我自己在观察和调查中发现,亚裔学生“数学呆子”这个脸谱化的形象,其成因可归结到如下几个要素:

成见因素:阿蒙塔·布赖恩在《文化多样性与少数民族心理学》杂志上撰文指出:“被脸谱化社会群体的成员,在和这些脸谱相关的领域,成绩表现会受到相应影响。”。换言之,心态影响成绩。“疑病生病”。比较负面的脸谱,会影响学生的信心,反之亦然。《教育心理学家》期刊最近发表一篇文章,文中根据长达十六年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指出,在美国的少数族裔当中,非亚裔的少数群体,如黑人和西裔群体,通常被人认为数学比较差,这些学生因为这些负面的脸谱化,自我暗示,潜力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亚裔学生则受益于正面的脸谱化印象的心理暗示。

美国人在数学上似有一种反智的倾向。许多知识分子津津乐道说自己数学不好,仿佛这么说他人就会觉得他们在其他领域出色一样。2007我参加过一次课程管理系统供应商Blackboard公司的年会,会上我惊奇地发现,主题演讲人之一、《魔鬼经济学》合著者史蒂芬·莱维特博士,身为经济学家,居然也说自己的数学是何等糟糕。这中间虽然不乏善意的自嘲,但这种说法,也间接说明美国人对自己数学不好感觉坦然。我们的一位实习生是一个数学系学生,我问她为什么大家能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数学不好。她的解释是可能大家有意和“数学呆子”的说法拉开距离。总体上来说,美国的好学生,在同学中并不一定受欢迎,甚至可能被同学嘲弄,说他们是“教师宠物”。不过中国人中间,大家在文化上就比较看重数学。我们读书的时候一个很普遍的说法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两种不同的文化预期,对于学习者的心理还是颇有影响的。

语言因素:在上学早年的打基础阶段,汉语、日语、韩语等东亚语言,对孩子学数学帮助很大。用中文记数字简单。我在美国居住了近10年后,至今还用汉语记一些数字,比如电话号码。汉字都是单音节,读来琅琅上口,便于瞬间记忆,认知负荷也比较小。用汉字来记数字,记乘法表比较简单。“二二得四”四个字就可以解决,而相应的英文“two times two equals four”,就显得有些拗口,而且一路下来也不像汉语那样易记。

亚裔小孩,家长稍加督促,就能把乘法口诀记住,小孩这样在班上计算起来,会比同龄美国小朋友快很多。我女儿说她同学一遇到比较复杂一点的加减乘除,就仰着头说“嗯”、“嗯”、“嗯”,而且数字越大,“嗯”得越多,甚至会一声惨叫,说题目出错了。

家长因素:就我所知,中国父母在很多方面,对孩子教育的参与难尽人意,但说到数学,通常中国家长管得颇多,有时候我都觉得有些过头。许多家长是第一代移民,不是在美国土生土长,所以在语言和沟通上先天不足,害怕自己辅导孩子,反弄巧成拙,所以在阅读、写作这些方面不大插手。数学对语言的依赖性少些,家长更有信心帮助自己的子女,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有的家长甚至用起国内的教材,在家另起炉灶,给小孩上课。

教学因素:数学的教学法上,中美两国学生也存在一些差异,这种差异直接或间接影响各自的成绩。在多数东亚国家或地区,数学教学更“正规”,课堂教学多半是教师在讲台上的“讲授”,学生很少中间打扰。这种教学,有利于打下一定的数学知识基础。死记硬背的方法在美国被人鄙视,在美国课堂上用得也很少,但是适度的记忆,对于基础阶段的知识和技能积累十分必要。而这种基础打牢了,也有助于下一阶段的学习。我感觉美国学校基础阶段的数学教学,是一直往前冲,会的不会的一起上,最后学生基础很不牢靠,也会影响后来的学习。虽然中国“死记硬背”式的教学弊端过多,但是美国学生则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轻视教学内容,而重视所谓的“流程式教育”,比如问题解决技能、判断、估算、图表制作等。大家对于“历史日期、人名地名、事件”等需要强行记忆的东西多持蔑视态度,当然也不怎么去记公式。但是特殊禀赋教育专家豪利夫妇和彭达维斯教授在其专著《思维出窍:美国学校里的反智主义》一书中指出,“事实不光是事实,事实中也包含着各种关系和逻辑关联。”。我去年出了一本书《知识不是力量》,赞赏美国培养“高端技能”倾向,但是我也觉得,或许更准确的说法是“仅有知识不是力量”,一些基础阶段的知识积累是必要的。

时间因素:一些亚裔美国学生的所谓数学优势,也可能是因练习更为频繁,花费时间更多。在我们这个小镇,就我所知,大部分中国家长在学生“空余时间”都还给他们另外开一些数学的小灶,或是亲自教,或是送他们去一些小班上课。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数学课程研究中心主办的一次国际论坛上,来自各国的学者发现,亚洲国家多半在数学教学上的时间投入更多。例如,在新加坡,老师的教学常常以国家的课程要求为下限,教师通常在教学中添加更多内容。很多韩国学生在“课后”,还额外学习一两个小时的数学。而在中国,很多孩子小学就在上“奥数班”了,奥数成绩出色,在一些地方的初高中入学考试上是可以获得加分的。

可惜的是,亚裔学生早些年的数学优势,未必能给他们后来的学习提供后劲,也未必能影响其专业、职业选择,因此,关于亚裔学生的数学天赋到底是否存在,我也看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有学者对一百万多个亚裔美国人和太平洋岛民(亚太裔)开展了五年期的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学生的成绩其实是千差万别的,并不符合相关成见的说法。有一项针对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甚至发现,东亚妇女选择数学专业的比例,“不但低于白人妇女,甚至不如其它少数族裔的妇女”教育学者赵勇博士就对华裔数学优势论持鲜明的反对立场。

和第一代移民父母相比,第二代亚裔移民选择理工科专业的比例大为降低。到了比较高端的领域,学数学的西方人反而越来越多。一些东亚的儿童早年可能获益于父母的帮助,但是这种帮助有时会成为“枴杖”。离开了这些枴杖,反而不会走路了。一些学生开始发现,自己并没有像父母暗示的那样擅长或者喜欢数学。当然,如果父母在早年开展内容教学的时候,也比较注重兴趣和好奇心的培养,那则另当别论。

即便是正面的脸谱化,有时候也会起反作用。脸谱化的印象在某些情形之下有害,因为它能“增加亚裔学生的心理压力”,另外,“过分强调成绩,可能导致亚裔学生在创意等方面受到负面影响。”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也可能摧毁孩子数学学习信心。我的一个朋友清华大学毕业,曾跟我抱怨他为女儿的数学学习发愁。在他看来十分简单的东西,女儿搞不懂他就火冒三丈。女儿也知道爸爸一教就发火,所以更加紧张,更没有信心。清华生的女儿伤不起。他的女儿倒是在阅读和写作这些学科上展示出浓厚的兴趣,也颇有特长,而传统上这些领域亚裔学生通常都被人认为不具优势。第一代移民父母在数学上经过刻苦训练,但是抛开上述要素,第二代移民未必仍具有先天优势,他们也可能受同学的影响,对数学这样的学科敬而远之。好消息是,他们在其它领域,也未必具有与生俱来的劣势。他们可以真正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有时候甚至和抱有成见的父母发生冲突。倘若处理不慎,导致青春期逆反,不管父母早年在数学教育上花了多少心血,结果可能是白费功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0 19: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