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雅虎社区
曾有个急于致富的美国青年在一次聚会上,偶遇了美国最著名的投资家、亿万富翁巴菲特。年轻人一看机不可失,就斗胆上前求教:“巴菲特先生,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在美国入哪一行赚钱最多最快呢?”巴菲特笑笑说:“很多聪明的年轻人都问我这个问题,我只能一只手捏着鼻子,另一只手指向华尔街。”
巴菲特虽然不喜欢华尔街的“铜臭味”,但他不得不承认,进入华尔街是实现发财梦的最佳途径之一。尽管眼下经济危机还在继续,浩浩荡荡的占领运动也曾席卷全球,但纽约曼哈顿岛南端的这条小街道,仍然像个大的磁场,不断吸引着全世界的精英前去一试身手,其中自然不乏华人追梦者。
华尔街人吃的是青春饭
华尔街控制着世界上至少过半的金钱,它所导演的悲剧、喜剧、丑剧和闹剧,既与国际风云相连,也与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
金融危机下的大规模裁员,加上美国金融监管的压力不断加大,实际上美国银行的成本压力非常高,尤其是如今全球的监管机构要求资本充足水平要提高,包括像美国的花旗银行、摩根大通等,它们最高的资本附加费用大概要提高到2.5%。这使他们不得不从多方面缩减成本,保住利润,缩减薪酬。
以上这些信息不禁让人们心生疑问:熊市当道,华尔街是否风光不再?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总体薪酬水平可能会下滑,但华尔街金融业者的薪酬仍令多数普通员工望尘莫及。华尔街员工一年能赚取10万到100万美元不等的基本工资,而且他们的多数薪酬将来自年末的一次性奖金。
华人聪明、数学成绩好,很容易在华尔街找到机会。在华尔街从事金融的华人可用成千上万来形容,有的人甚至在四大证券公司里位居高位,掌管着上百亿美元的资金。但从整体上来看,目前绝大多数华人还是从事金融分析、资料统计、评估等“定量分析”工作,他们的角色多是配角,只是提供咨询报告,能真正进入决策层的实属凤毛麟角。
郭杰刚到纽约时只是租了个小小的公寓。有多小?相当于上海的老式一室户。那时候,家里只有一桌一椅和一部电脑。因为买不起床,他晚上就睡地板,平时惟一的消遣就是去健身房练举重。2007年进入华尔街的一家证券公司工作,在2008年的裁员潮中保住了饭碗,现在的他已住进曼哈顿豪华公寓,在欧洲订做了成套的家具,而且银行账户里也多了700万美元的存款,但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质量却不如从前。
“我每天最多睡4个小时,床再高级也没用,平时根本没有健身的时间。”郭杰回忆道,工作最疯狂的时候,有整整两年,他周一到周五在公司作股票交易,周五晚上坐飞机去拉斯维加斯,在赌场里连赌48小时,周日再坐夜间航班回纽约,下飞机后直奔办公室,开始又一周紧张的工作。“当时处在一种极度兴奋的状态中,金钱的冒险成了一种戒不掉的毒瘾。现在回忆起来,完全不是正常人的生活。”
巨大的压力是华尔街人干活不要命的一个原因。他们中多数人都是抱着“干20年赚够一辈子的钱,然后离开逍遥”的想法,其实这样的想法并不是出于对自己意志的鼓励,而是源于华尔街比任何地方都懂得优胜劣汰的法则。
“走进华尔街的任何一家公司,你都看不到50岁以上的人。”郭杰说:“华尔街人吃的是青春饭,这里的工作人员都是25到40岁的生力军。”华尔街的工作实在是“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干到40岁的时候,多数人就已经灯枯油尽,无以为继了。
华人精英喜欢单干
在汇聚世界精英的华尔街流传这样一种说法:一个印度人做了头儿,第二年他手下全是印度人;一个中国人当了头儿,第二年他周围就剩他自己了。
自2000年以来,印度已经成为美国信息技术业最大的承包国。华尔街各大公司将大量的职位迁移到了印度,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特别是在过去的两三年间,这种趋势更是愈演愈烈,势不可挡。
印度人能立足于华尔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这种团队精神特别体现在善于利用传、帮、带上面,说得夸张一点儿,真有些兵团作战的感觉。
据华人李汶观察,在美国的印度技术人员,通常是一个业务高手先把活儿承揽下来,然后再招聘两个新手;高手分配活计给新手做,新手一两年后出头,然后出去再带新人,逐渐把其他族裔的员工排挤出这个行业。
更重要的是,印度人不甘心只做技术员工,他们的眼睛还会紧紧地盯住管理阶层。一旦当上经理,他们就有雇人的权力,这样用不了多久,他的下级便全是印度人了。现在,华尔街的每个房间里几乎都看得见印度人,有的公司食堂里居然开始提供印度餐。难怪华尔街会流传本段开头这样说法。
印度人崇尚“团队合作”,中国人则偏爱“单打独斗”。
华裔李汶几年前到美洲银行上班之前,花旗银行证券部刚好也要招人,安排她去面谈的猎头是个韩裔美国人。他兴致勃勃地介绍道:“你要去的那个组,头儿也是中国人,博士,水平相当高。加上你们背景相似,都是从中国来的,你的资历也符合他们的标准……”言外之意是:如果我实力到位,中国人总会帮中国人的,他这笔生意是稳拿了。
“带着他的鼓励,我信心满满地踏进了花旗银行的大门。第一轮和我面谈的是3位银行的组员,其中还有一个中国人,都对我印象不错。这下猎头兴致更高了,立刻安排我去见那位博士组长。”李汶说。
第二次去花旗时,李汶早到了15分钟,在会客室坐得有些不耐烦,便伸出头四下张望,刚好发现那位华人博士组长过来冲咖啡。看到熟悉的面孔,又是同文同种,她赶忙跨上一步想同他套近乎。不料对方看到我就像见了鬼似的,立刻慌里慌张地躲开了。“莫名其妙。”李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那天晚上我一直等着猎头的消息,然而电话却没有如期而至。次日中午手机终于响了,只听猎头气恼地说道:‘我真搞不懂你们中国人,简直太奇怪了!明明你最适合那个位置,博士偏说不合适。我逼问了半天,竟然是因为顾忌到如果手下再聘用一位中国人,有抱团儿的嫌疑。你说这算什么理由?’”对于这样的结果,李汶觉得很无奈。
高端人才不回国回国的遭遇“水土不服”
留守还是回国?这是从2008年开始就围绕着华尔街华人精英的话题。
记者发现,真正付诸行动,从华尔街回归的华人金融业者中,多数是被裁员的中低端阶层人群,高管们一般都不愁生计。
精英们留守的原因很多:如有积蓄,国内薪酬较低以及目前中国就业形势不乐观等。然而想不到的是,精英们竟然把生活成本特别是房子问题也作为原因。
在华尔街,收入最高的是投行董事总经理,税前收入大概一年50万美元,前两年行情好,加上奖金和年底分红,这些高端人才年收入会在1000万美元左右。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6年,高盛每名员工平均年收入达62.2万美元。华尔街一般交易员、客户经理收入都不菲。
当然,嚷嚷着买不起房而不愿回国的恐怕只是放烟雾弹,“水土不服”才是他们心里真正担忧的。
2008年下半年开始,中国政府与金融机构已经把对华尔街人才的抄底付诸行动。上海政府曾带队一个金融招聘团前往纽约、芝加哥和伦敦,从欧美运回来的简历重达300多斤。招聘团,海通证券、东方证券、国泰君安证券和申银万国证券都位列其中,意在招揽首席经济学家、风险管理专家、合规管理专家、股权投资总监等岗位的人才,其中最高年薪开到了120万元人民币。
世界经济人网站援引专家的分析称,现在中国各大金融机构花大价钱抛出橄榄枝的目的就是作好这方面的人才储备,看好他们在华尔街的相关实战经验,提早让他们回去帮助共同研究中国的衍生品市场发展。
一些常年在华尔街“征战”的中国人,有些时候思维和做事方式已经不再那么“中国”。他们回中国后如何与现有的市场环境及制度很好地融合又是一个新的挑战。无论是HR还是企业,似乎都应该给予更多耐心。
一位归国人员说:“中国与华尔街最大的不同是‘专家意见太强’,虽然专家有很深的理论研究,但他们离实践很远。在美国,专家就是做研究的,而操盘手不一定有多么高深的理论。我希望能做操盘手的工作,而不是整天搞理论研究。”
李峻是密歇根理工大学的计算机硕士。他在硅谷只工作了两年就赶上互联网泡沫(所以,这是一个接连撞上两次大危机的人),决定改行,于是2003年去卡耐基梅隆大学读MBA。李的华尔街生涯始于2005年9月,德意志银行的衍生品风险管理部门。作为一个在中台分析和管理产品风险的新人,他在德银的收入底薪约在10万美元左右,并在年底另获得相当于底薪60%-70%的分红。
2008年年末,李峻在全美华人金融协会年会遇到自己在香港的大学同学。“我本想在华尔街多干两年,累积些经验。但他们告诉我没必要在这儿留着。”看到几个同学的状态都还不错,李伟龙坚定了回国决心。
但在回国的半年多里,李峻们已经发现了水土不服的尴尬:中国本土的金融业虽然前景光明,但目前仍处于原生品主导阶段,他们所掌握的更超前的金融衍生品经验全无发挥空间,外语技能也不太有应用余地。之后他进入海融投资做投资总监。“本来觉得应该没有什么不能适应的,但我错了。”进入海融投资后,他所擅长的固定收益具体债券化产品学识和英文都派不上用场。他的职责变成更基本的尽职调查、撰写报告以及陪着合伙人去走访公司。去拜访一些本地企业时,他需要乘坐公交车前往。如果下班忘记关灯,还会受到老板责备。“在华尔街,灯都是智能的。”李承认,中式的管理方式让他感到不适。只在海融投资呆了5个月,李选择了离开。“之后可能还是会回美国吧。”
延伸阅读
黄金剩男多,觅偶难难过创业
12年前,美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美国适婚而从未结婚的华人约有27.3万人,而那时华人人口只有288万。根据上周美国人口普查局最新公布的数据,到2010年4月1日,居住于美国的华人人口已达401万。虽然这次调查没有公布婚姻情况,但分析人士预计华人单身者应已突破40万之众。
“华尔街和硅谷盛产钻石王老五级别的剩男。”华尔街高管张明表示,华尔街精英大多非常忙碌,没有时间陪女朋友吃饭逛街甚至约会,“剩男”多也不足为奇。即便在已婚人士中也不乏失败案例。原因是他们忙于创业而疏于家庭,有的人甚至因经常出差成了每月回家一次的“月父”或每季度与家人团聚一次的“季父”。
近日,由华盛顿地区中国学生学者主办的美国版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吸引了全美各地约80名女嘉宾和30名男嘉宾报名参加,现场千余名观众中也不乏前来寻觅真情的单身人士。
作为剩男的代表,在花期银行工作的本杰明对记者说,之所以造成觅偶难过创业的现象,原因太复杂。
“我认为,交际圈子太狭窄。我们常常以办公室为家,公司里又是男人比较多,连认识女性的机会都很少。加上华人大多数还是希望寻找华人伴侣,这样一来选择又少了很多。”
另外,美国华人是高知识群体,过半人口拥有高等教育学历,其中相当一部分拥有硕士和博士学历。很多人因眼界过高反而变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单身人士。
记者手记
肤色不重要,华尔街只看美钞的绿色
华尔街的吸引力,除了高薪高职,更多的恐怕正是来源于“华尔街”这三字。背上这块金字招牌,就好像找到了通往更高阶层的钥匙,其象征的荣耀远远超过了财富本身的意义。
到华尔街拼出一番天地,许多金融人士视此为毕生目标。虽然名牌大学金融或者管理专业的毕业证书,对你在华尔街的工作多少有些帮助。但更多的时候华尔街只认钱不认人,这里是个单以成败论英雄的世界。
从华尔街的内部构成来看,数学专业出身的人不超过30%。而那些原来学习工程、机械、化工、能源、生化等专业知识的人才,改行从事金融常常会有更加出色的表现。华尔街信奉“英雄莫问出处”的信条,复合型人才在这里最受欢迎。
在这里,只有发财才能成为故事,没有人会记得那些失败者,也没有人会注意你的身份。比如,美林证券高级投资经理鲁山斯基出身贵族世家,他对理财非常感兴趣,虽然学的是音乐和经济,但到华尔街转行搞金融后,很快就进入角色,目前在能源领域掌管着7亿多美元的业务。与鲁山斯基相反,他的夫人雪丽则出生在新泽西州的贫民区,考上哈佛后,半工半读才完成学业。雪丽目前也在美林证券公司,她担任部门经理,手中掌管着9亿美元的对冲基金。
“你必须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斗士,任何时候都要比别人抢先一步。”杰特在麻省理工大学毕业后,现在在布朗银行工作。面试的时候,他们总爱问应试者为什么要到华尔街工作,“很多人不好意思说是为了钱,但我觉得正确答案就是‘钱’‘钱’‘钱’!”在这里,你是什么肤色不重要,华尔街只看中一种颜色——美钞的绿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