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紀元周刊
魏麒麟種的有機茶,即使煮上數小時也絕不苦澀。他用倒過來的椅子和鍋蓋加上炭火煮茶,魏麒麟在生活中自創許多樂趣。
為什麼農藥的出現,否定了千百年的自然農耕?從科技的迷思中覺醒,魏麒麟用19年的時光,擷取老子的自然哲學,將生態失衡的荒地,還原成動植物的最佳自然棲息地,「它們」在此共生、共存、共容,自然中達到永續,當然這兒生長的茶——別有芬芳……
文、攝影 ◎ 龍玉祥
坐在純白的屋內,明亮的自然光線從四周透明玻璃灑入,讓人恍若置身綠地藍天間。手捧茶碗清香怡人,輕飲一口,甘甜潤喉、毫無苦澀,卻聽臺東卑南美濃高臺的「我自然」生態農園主人魏麒麟說,這泡茶已經煮了一個多小時了!
自然農法栽種的茶背後,有令人心動的故事。
40秒到4小時 自然茶突破沖泡極限
「一般茶以40秒上下為沖泡的極限,我的茶即使煮上4小時也沒有不好的口感。」魏麒麟對自己茶的厚度、喉韻深以為傲:「從溫壺之後,香氣就不同。」因為他的茶不但是純手工製造,而且經過天然日曬,更重要的,是他還原了最優質的茶生長純自然環境和條件。
「鳥語花香、蛙鳴蟲叫、蝶舞紛飛」,這是魏麒麟兩公頃的農園中的景觀,有數千棵樹木、七個大小不同的水池,各種各樣的作物,串連成完整的生態系統,吸引了多樣性生物長住,也終年保持生產100種以上的農產品,其中包括完全天然生長的「自然茶」。
農園中的生態池,蛙鳴蟲叫、熱鬧非凡。
在這兒以三生一體的概念,分成生活、生態與生產三區。19年來,不使用快速農藥、不施用速效化學肥料、也完全不用乾擾自然的植物性生物防治藥物,是臺東第一個MOA有機認證的農場。
從老子《道德經》中擷取「我自然」作為農園的名稱,原本從事室內裝潢設計的魏麒麟,把老子的自然哲學運用在自然農法耕作中,讓原本生態嚴重失衡的這片荒煙蔓草地,還原為生機勃勃,萬物共生、共存、共榮並能永續生態平衡的樂土。他說,自己還在努力,要讓更多人從其中瞭解「我」與自然的關係。
從科技迷思中覺醒 還原茶文化
對魏麒麟來說,茶不是商品,它代表的是中國文化道統的一部分,這也是吸引他當初投入有機農業的一個契機。他知道現代茶的藥物殘毒偏高,曾經思考自己非農業的出身,「不用農藥殺草劑是否可以種出好茶?」當時99.5%的朋友都斬釘截鐵地說:「不可能。」而他卻在最短時間給自己找到了一個清楚的答案:「可能!」
魏麒麟發現農藥化肥殺草劑的大量使用,是在1945年之後,距今只有60至70年,而茶在中國是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文化,「為什麼6、70年卻否定了千百年的自然農耕,這不是很可笑嗎?」因為這個觀念的釐清,讓他決心投入自然農耕的行動。
另一個釐清是「科技文明」與「返回自然」間的關係。魏麒麟認為茶延續了中國文化,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但現代的茶都是機械製造,反而遠離了人文和文化,然而在科技出現前中國人本來就可以製出好茶,「為什麼把原本人和自然的關係拋棄和淡忘?」因此他用純手工製茶、曬茶、炭焙茶,遠離機械,讓茶恢復與人文的關係。
依循自然法則 營造永續生態園區
魏麒麟發現種茶的人力成本最高,主要因為茶樹周圍的草很快就將茶掩蓋,要密集管理草相就需要大量人力投入,所以一般人會設法做到「寸草不生、寸草不留」,但他卻覺得這樣的管理,在根本上違反了自然法則。
魏麒麟從中省思,他想到原始森林中沒有單一林相、沒有單一物種,人為不介入的土地也從來沒有單一的草相,這兩個非人為介入的自然機制,卻沒有病蟲害的蔓延和發生,因此他開始架構農園中物種多元化和生物多樣性的環境。
他首先在茶園栽植44棵桂花苗,並在茶葉上端拉了鋼絲網的棚架,又陸續種了數百棵以檸檬、柑橘為主的果樹,把溫室效應帶進來,同時藉由農園中一千多棵樹的微氣候,改變了此地茶生長環境日照長、溫度高、海拔低的先天不足。
魏麒麟把老子的自然哲學運用在自然農法耕作中,農園中的茶樹與果樹花草共生共存共榮。茶園上端拉了鋼絲網的棚架,種了數百棵以檸檬柑橘為主的果樹。
魏麒麟同時也給茶樹進行合理化施肥,「前端不合理、後端(茶的喉韻)怎會合理?」不讓「過與不及」造成傷害。「這泡茶是兒子匡立屏科大的碩士論文。」四年前,父子倆幾乎每天清晨四點半起身到園中工作,用曬乾的羊糞和篦麻粕作有機肥。19年前PH值只有3的土壤,在五年前已還原到PH值達到5.2的最優質結構。
「老子說,無用之用是為大用。」被農友視為仇敵的草,魏麒麟也將其包容在生態平衡的結構中,他認為草根本不影響茶的成長,「方寸之間讓它有容身之處。」不只是草,他還種果樹給鳥吃,還原動植物的自然棲息地,讓農園中動植物共生、共存、共容,自然中達到永續。
魏麒麟種的三種茶,無論是青心烏龍、金萱或天香,在備受關懷、自然平衡的環境中生長,其風味和品質,已不是單純的口感喉韻所能形容,它背後延伸的人與土地自然的關係,更讓人動心。
不可思議的農耕 印證老天的回報
「老子曰:少則得,多則禍。」魏麒麟引用老子的話,強調老天是非常公平的,「你失了什麼?得了什麼?在末端,得與失自己去思考衡量。」
曾有臺灣知名茶葉行銷專家評鑑了魏麒麟的茶,他在8月份製作的茶,被以為是春茶。農園位在260公尺的臺地,卻被以為是1600公尺的高山茶。「行家還是行家,是由於生態環境營造成功。」魏麒麟說這樣的評鑑例子屢試不爽。
還有專家將2500公尺高度的福壽山茶與農園260公尺的茶用天平過磅比較,結果發現魏麒麟的茶第八泡比2500公尺高度的茶第四泡還濃鬱,而且二公斤茶可製作一臺斤成品,對方卻需要2.3公斤才能製作一臺斤,魏麒麟說這些事實印證了茶的品質不在海拔,而是「事在人為」。
不只茶如此,農園以自然農法栽種的上百種植物、水果、蔬菜,都擁有天然風味和營養,而且長得健康飽滿,茶葉葉片豐厚。在這裡,讓原本生長在高山中的吉野櫻也盛開,保育鳥朱鸝來築巢、野兔松鼠四處奔跑。農園中雜而不亂、亂中有序。
以自然農法栽種的茶樹健康飽滿,茶葉葉片豐厚。
「農地不只是致力農產品的生產,也涵蓋生態。」魏麒麟認為農園帶給他精神上的擁有,遠非農產品可以替代。「就像有人花大筆裝備,只為一睹大自然風採,而我在家中即可享受這樣的環境景象。」在與大自然相互包容過程中,付出其實也是享受。
魏麒麟對土地的堅持,吸引許多專業人士專程到訪。有農委會專家表示:「這不是農產品,是藝術品。」有國外來訪的農業人士驚訝:「不相信世界上有農友可以用這樣的方式種出這樣的產品。」有生物防治專家看到生態平衡的環境比噴灑農藥還乾淨,直呼:「這是不可思議的工程!」
魏麒麟用老子管理的智慧,以最少的人力、最低的投入,讓農園創造最高的經濟效益,「目前以茶葉來說,一年六收都沒問題,而且產量品質一直在提升。」他以實際成果證明有機的生態環境,大自然回報的產質產量都倍增。
這口井提供農園中的灌溉和飲用,卻不含臺灣東部特有的重石灰質,魏麒麟認為是老天的恩賜。
在生活中實踐有機 昇華人性
「如果沒有深入的包容和兼顧,無法有這麼深的感覺和感觸。」投入有機農耕滿19年的魏麒麟認為:「從功利角度來看,人有多少個19年?」但他很清楚,從有機的結構來看,它超越了個人和時間,是永續和世代的傳承。
「物種多元和生物多樣都不是科技文明能夠借助的平衡。」魏麒麟反向思考,1945年至今,病蟲害並未遞減,科技也束手無策,只有藥物劑量不斷增加,最終會造成生態浩劫,人自食毒果,「有機農業最終詮釋,『自覺和反省,人心人性的再造和昇華』。」
「應該啟發下一代另一種思考,有機農業跟人生、生命、生活是息息相關的。」魏麒麟認為在我們生存的土地上認識「有機」已是重要關鍵。「當自己有所成,再去推己及人,讓人性回歸還原。」
魏麒麟定位自己的自然農耕是農業藝術和哲學,在許多人的感動和推薦下,「我自然農園」已舉辦了近20場次的國小教師研習、從大專生到幼稚園的戶外自然教學、寒暑假親子農耕體驗,幾乎平均20天就辦一場有機教育生態活動,從中推廣有機的理念。
在農園可以尋找昆蟲、觀察動物、瞭解植物、認識農耕,也可以單純休憩、享用有機茶飲、品味來自農園的自然農產品,親自感受主人對大自然的謙卑之心。
走回家的路 分享收穫的喜悅
走過19年,魏麒麟認為農園已完成還原,接下來是收穫和分享的時候了。不但農園中的茶可以經由純淨的空間獨立製作生產,果樹和蔬菜可以量化輸出,還開發了果醬、水果茶、咖啡等,物種多元的有機農園產品,豐富又多樣。
至今不願觸碰電腦的魏麒麟,生活中卻展現許多創意。例如他用15塊錢向古物商買的不鏽鋼鍋蓋,反過來架在同樣反過來的木頭椅子上,裡面放上10元木炭,就可以慢慢炭火煮茶。「這壺茶水2000cc,供十人喝,可以沖泡七 、八次。」魏麒麟開心的說:「這算奢侈嗎?遙不可及嗎?」
「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態度。」就像當初投入有機農耕,中間經歷的困難、挫敗難以言述,但是「鐘鼎山林人各有志」,魏麒麟說:「當我想清楚了我要去做的事情,就會義無反顧的堅持。」「獨立思考判別、創造啟發、實踐和完成。」這三個關鍵思考能力,讓魏麒麟重新思考人與土地的關係、並從大自然給予的啟發中改變積非成是被制約的現代農耕觀念,然後以創新思維去架構我自然農園,這是他一再強調「自然農耕是具有思想的行動」這句話背後的用心。
「當下文明之境何以反璞歸真?」在我自然農園的DM上,魏麒麟這樣寫著:「我想回家,我明明知道我永遠回不了家,但是,我並不因此放棄走在回家的路上。」走一趟我自然生態農園,體會主人護衛土地的用心,飲一口久煮不澀的茶,清香甘甜滋味常駐心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