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671|回复: 1

“房奴”们自曝辛酸事:为还房贷 不敢换工作

[复制链接]

2636

主题

1万

回帖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73816
发表于 2012-11-30 19:4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首批房贷将在今年年底迎来清款大限,首批房贷族也将迎来集体还清房贷的日子。房贷是座围城,没钱买房的人羡慕买房者住进了安乐窝,但那些背着房贷买房的人却羡慕无房者无债一身轻。中国之声这条新闻引起了市民对房贷的讨论,笔者走访了几个楼盘,听听房奴们诉说自己的辛酸事。

  压力巨大,还不如租房

  黄先生夫妻俩都在某外资企业做中层管理人员,不错的收入使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对于人生的第一套房,他们也有较高的要求:区位优势明显交通要便利,周边设施齐全,楼层适中,户型面积中等。在经过多方面的考察后,他们最终在北新区选择了一套120平方米左右的洋房,总售价为80多万元,交付三成首付后,他们便正式加入了房奴的行列。本来想着两人的工资,月供绰绰有余,而且拥有自己的房子,也是一件快乐的事。谁知天有不测风云,由于经常出外应酬,黄先生身体于去年年底出现异样,每月都得额外支出高额医疗费用。而且受外部经济影响,公司盈利下降,员工福利收入缩水,使得夫妻俩收入总体减少一大块,每个月扣除房贷及相关费用后,所剩仅仅能维持生活,对于习惯大手花钱的夫妻俩来说,顿时感受到了房奴的“亚历山大”。

  慢慢地,他们开始为凑足每个月的房贷而省吃俭用。为此他们还订了协议,名牌衣服尽量不买,外出享受性消费是绝对不允许的,从那以后,黄先生明显感觉生活质量大不如从前,好像每天都驮着铅块,生活压力很重,对此夫妻俩很无奈。本来买了房子就是为了增加生活的安定感,如今适得其反,反倒增添了不少消极因素。黄先生明确表示,如果能够再选一次,他宁愿选择租房。

  为爱情,做房奴苦中有甜

  小贺和阿珍大学时已经开始谈恋爱,如今已经毕业3年了,却因没有婚房迟迟不能结婚,阿珍的母亲一口咬定如果小贺没有房子,就不让他们结婚。为此小贺颇为烦恼,他与阿珍每个月都只拿着2000多元的工资,又是农民的孩子,扣除房租及生活费,就已所剩无几,哪有能力供房?眼看着年龄逐年增大,再拖下去也不是办法,小贺咬咬牙,通过父母,从亲戚那边借了10万元,加上自己微薄的积蓄,在江海区买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楼梯洋房,他们的婚礼也在新房装修好后顺利举行。

  婚后生活,小两口几乎是围绕如何省钱进行。每天清茶淡饭,肉也不敢多买,用小贺的话说,生活开支都是以“角”为单位计算。对他们来说,这点苦不算什么,关键是夫妻双方相互扶持,共患难,感情有了进一步的提升,生活苦也甜。他们白天上班,晚上利用一些闲暇时间,做一些零工增加额外收入, “苦是苦点,不过现在很幸福,以房贷换爱情,对我来说很值。”小贺说,现在妻子也有了3个月的身孕,他将收拾好住房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为了还房贷,不敢换工作

  2006 年,小庄拿到了位于蓬江区新家的钥匙,开始了房奴生活。小庄是一家事业单位的职员,工资不高,但也算平平稳稳。小庄27岁生日时在父母资助下付了首期。拿到钥匙的那一刻,小庄感受到的不是幸福,而是沉甸甸的压力。“一下子从一个每个月都略有剩余的上班族变成了一个负债累累的人,一时间心里什么感觉都有。”

  小庄单身一人,过惯了花钱如流水的日子。刚刚成为房奴的那一个月,小庄没改过来。和以前一样,他常常和朋友外出旅游、看电影等,吃饭也争着埋单,花钱依然大手大脚。等到要还贷款时,小庄突然发现他那点工资根本经不起折腾。经过第一个月后,小庄收敛多了,每天精打细算,生怕花多一块钱。“从那开始,我一个年轻人也像那些大妈一样,学会为了买到便宜几毛钱的青菜而杀价。而之前我是从来不问价钱的。”小庄说。

  为了房贷他还放弃了一个比较好的工作机会。2009年一家私企找到小庄,希望小庄过去帮忙,并开出诱人的薪酬。小庄对薪酬很感兴趣,但犹豫再三,还是放弃了这个机会。“如果是以前我就跳槽了,但现在不同,我是背负着一大笔债的人,每个月安安稳稳能有预期的收入才是最重要的,私企收入虽然高,但不安稳,我还是不敢冒这个险。”小庄说,“房贷消磨了我以前的冲劲,把我变成了一个畏手畏脚的人。”

  每个人都希望能有自己的“安乐窝”,但工商银行的吴经理还是建议市民贷款买房要“量力而行”。但在房价高企的今天,房贷还是市民买房的最好途径。在房贷这个荧屏上依然上演着各家的欢乐与辛酸。

2636

主题

1万

回帖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73816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1:3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房奴必须付出的代价:透支自己的青春和父母的晚年

来源:新浪财经

似乎从来没有一个年代的年轻人像这个年代的年轻人如此悲催。他们买房遇到了历史上房价最高的阶段,也遇到了关于买还是不买历史上争论最激烈的时候。有的人为了做房奴而努力,有的人庆幸自己终于坐定了房奴,有的人为此透支了青春和对未来的梦想,有的人顺便透支了父母的晚年。

做房奴似乎是这代人不可逃避的命运,那些穷二代、农二代、职二代,不做房奴又能怎样?现在做房奴,才能避免后代不再做房奴。做房奴,是这代人必付的代价。

终于挤进了房奴的行列

11月15日,潍坊市冬季正式供暖的第一天。郭栋材一大早醒来,起身摸了摸床尾的暖气片后,又甜蜜地钻回温暖的被窝。这是他搬进新家后的第一个冬天,供暖比想象中的要好,他觉得很幸福。

2011年年底,郭栋材拿出工作后攒的几万块钱,加上从父母那里“啃”来的十万块钱凑了个首付在潍坊市区北宫街上买下了他在这座城市、也是他人生中第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郭栋材告诉记者,交完首付的那一刻,他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觉,房子有了,可从此也就背上了近三十万元的债务,但有了房子就算是完成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经过几个月的装修,今年十月份郭栋材喜迁新居,搬了家后,他时不时地就约同事、朋友到他家吃饭打牌。郭栋材说,当年租房子住的时候,特别羡慕那些买了房子的同事,每次有人在办公室里炫耀自己甜蜜的小日子,他就暗自下决心,总有一天他也会有属于自己的房子。而这一天终于实现了,他终于光荣地挤入了房奴的行列。

不过,郭栋材却说,一开始他并不是买房主义的拥趸者。有一段时间他特别挺韩寒的一句话:“我的女朋友逼着我买房,我就送她2个字:滚蛋!”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想法慢慢动摇了,身边的同事陆续买了房子,而自己也到了谈婚论娶的年龄,房子就成了难以回避的问题。而最终坚定郭栋材买房决心的还是他的父母。郭栋材说,他的父母都在农村,他们那个年代房子根本就不是问题,可现在不一样了,人们对房子的概念变了,农村的房子再大都不算房子,而城市里的房子再小也算有房。为了方便儿子找对象,两位老人还是拿出攒了一辈子的钱支持儿子买房。

完全不像中国的第一批房奴,至少有人发了横财,郭栋材觉得自己这一代人似乎正好处在一个悲催的年代。房价是最高的时候,有人劝你别买房,房价迟早会降,又有人劝你赶紧买,不然以后更贵。郭栋材想不了那么多,他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他算了算照现在的工资水平,他得20年后才能还完所有的贷款,可谁又能预料二十年后,哪怕是十年后的事情呢?

“就安心做自己的房奴吧”,郭栋材安慰自己。好在他有一份眼下还算不错的工作,每个月4000元左右工资,近2000元的房贷,毕竟在潍坊这种三线城市,这样的生活标准也糟不到哪儿去。

郭栋材并不后悔买房的决定,因为连他的偶像,那个当年豪言壮语的韩寒也未能免俗地成了房奴。在郭栋材看来,在潍坊当房奴,要比在上海当房奴幸福多了。

可是,郭栋材买房子的事却一直被他在房产行业工作的哥们宋志斌鄙视着。

宋志斌是郭栋材的发小,在房地产行业摸爬滚打的他却是一个拒绝买房主义者。当郭栋材托他找关系买房优惠优惠的时候,宋志斌非常鄙视地说,就是你们这些傻子推高了房价。

必须付出的代价

工作已经十年的宋志斌至今仍然租住在潍坊市区的一间小公寓里。经他手卖出去的房子有数百套,但他却从不考虑为自己买套房子。

宋志斌所在的公司负责潍坊好多个楼盘的销售,这几年婚房逐渐成为一个主流。宋志斌发现,现在买房子的99.99%需要按揭,买房子的90%在25-30岁之间。根据宋志斌的统计,只有不足5%的人是靠自己的实力,不需要家里的资助买房的。当然还有一些富二代,家里早在他几岁的时候就为他准备下几套婚房。

有一次,宋志斌接待了一个大款,这个人来给他的儿子和老婆买房子,他原本以为这个大款的孩子没有20也有18了,后来发现他儿子刚满月,老来得子,想买一套房子庆祝一下,宋志斌本来担心他儿子太小无法办贷款,没想到这个大款倒是替他们着想了,两套房子120万一次性全款付清。

可宋志斌遇到的大款还是少数,买房者中多数还是穷二代,农二代,职二代,他们没有多少钱,可他们在买房的问题上却表现得尤为迫切,这让宋志斌一直很费解。

为此,宋志斌专门研究过邻国日本的青年。宋志斌发现,日本青年结婚买房子也很贵,日本弹丸之地,人口密度很大,房价当然比较高,但日本青年却不着急买房。日本青年怕买房限制自己去其他城市欣赏美好生活的机会,也不利于自己的职业发展。可是中国青年却不是这样,他们希望安个家安心稳当地过生活,不惜借贷做房奴。当然,这只是一个社会上流传已久的原因。宋志斌还发现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问题,那就是,这个社会普遍认为,谁有房,谁就是有为青年,没有房,就没出息,现在为数不少的女士、以及家长对年轻人的评价标准大抵如此。

可郭栋材却不以为然。他觉得,每个时代的社会价值标准都会有所不同,为了适应这样的标准,每个时代都需要有人付出代价,他觉得自己以及和自己一样选择的人就是那些付出代价的人。

又有什么办法呢

宋志斌依旧坚持自己不买房的信念,在同龄人圈子里他是个另类。尽管大多数人不理解他的想法,但他总在试图揭穿一个秘密。在研究改革开放的经济现象时,宋志斌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舆论引导经济的秘密。

宋志斌向记者例举他的证据:在上世纪70年代,电话刚刚兴起的时候,就有舆论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富裕人群的象征,是身份的标志。所以,在上海即使安一部电话5000多,也有很多人排队去买。图的啥?身份,面子,潮流!媒体舆论引导之。现在座机5000元?笑话,白送都未必有人要。

上世纪70年代结婚“三大件”指的是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到了80年代则变成了冰箱、彩电、洗衣机。到了90年代,“三大件”水涨船高了,更新成电脑、空调和摩托车。如今,结婚“三大件”被默认成房子、车子和票子。每一个时代的商品工业的大发展,都会随着舆论引导。不引导谁去拼命买彩电,洗衣机,不引导这些海量生产的产品卖给谁?昔日昂贵的电话,冰箱,彩电,现在说起来是不是不值得一提?这里面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

而现在,舆论则在引导大家买房子,时不时制造一些房子稀缺、房子涨价之类的舆论氛围,于是尽管房价越来越高,人们仍挤破头地去卖,这跟当年排队买电话有什么区别呢?

不过,宋志斌乐观地认为,房地产的好日子就快结束了。因为,做面粉的,卖鱼的,做鞋的,捣鼓蔬菜的,都涌入这个行业,疯狂买地,疯狂建房。不争的事实是,房子越来越多了,按照价值规律,东西多了,就不值钱了。

现在社会独生子很多,再过10年,最简单的估计:自己父母一套房,老婆父母一套房,小两口还有1套房。等再过10年,双方父母去世,这样一家就3套房。再过10年,这个父母还会为孩子再买套房吗?到时候房子还会永远上涨吗?大家有房子住了,买房子的人少了,房子就不会涨了。

所以宋志斌认为,房子永远上涨论,是绝对谬论,照现在的疯狂速度,用不了20年,甚至15年,房子就悲剧了。

可这样的结果,郭栋材也不是没有想过,可是十年、二十年的事对他来说实在太遥远了,重要的是当下,重要的是,他的父母没有房子,他不是那个二十年后可以坐享其成的独生子。年轻人买房,确实透支了短暂的青春和对未来长久的想象力,有很多人还透支了父母的晚年。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对郭栋材来说,他们做房奴,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后代不再做房奴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0-6 23: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