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元二五六四年(西历2013年)清明,儒士社、中国儒教网与朔州国学堂联合举办了清明修身营暨祭圣活动,本次活动参营人员达到一百一十五人,参祭人员超过一百五十人,为儒教网与儒士社组织的祭祀活动中参祭人数最多的一次。
一百五十人,其间有六七十高龄之长者、有四五十之中年、有二三十之青年、更有几岁之孩童,他们来自陕西、山西、北京、黑龙江、四川、贵州、广东、河南、河北、江苏等全国十七个省市,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地域,只是因为对先圣先贤的向往汇聚在一起——修身会友、成就君子的梦想。站在这样一个圣学初兴的当下,面对这样一支队伍,我们很难不动容,他们汇聚的不就是一个中国梦?一个中国人回家的梦!儒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慧命根基,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在历史巨变后的现在,我们如何让更多的人发现、守护、成就自己的慧命之根?修身营是儒门回应此疑惑而探索出的一个路径,秉持“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之古训,善道笃行,汇聚善念,汇合大德、汇成当下君子群体,以祭明志、以祭增德、以祭通圣,我们将精纯的文化信仰、宏大的天命追求化为点滴行动,凝结为一次次的修身营、一次次的祭圣悟道!
四月四日下午,修身营开营仪式在北京市怀柔区继光书院拉开帷幕,青年义工华服在身,列队于书院大堂,持敬作揖欢迎各地营员、师长,一时之间,华夏礼教之优雅和美气象涵摄时空,营员走过,无不正身持礼,优游笃敬,礼教之美、文化之强震撼着每一个在场的灵魂。在随后的师长训导中王瑞昌、杨汝清两位老师殷殷教诲,深入浅出,勉励同道立志修身,以成就君子人格作为生命之永恒追求。开营仪式最后一项为同道向“天地亲君师”行告拜之礼,社会浮躁,人心自大,现代人已经很难有机会体味天命之绝对、圣贤之伟岸,唯有告拜礼敬方可渐渐化解深陷自我后的戾气,成就宽和智慧的可能。告拜行礼,百余人面先师神位列队而立,跪拜天地亲君师,唱赞宣圣,其礼完备,章节颇多,但全程自六十长者下五岁孩童均可静默笃敬,事先没有任何的排练、没有任何的准备,这已经不再是一次例行之礼——我们一不小心,激活了在场华夏子孙的精神基因,纲常万古、节义千秋、世代永继!信乎!
四月五日晨,继光书院所处之山谷被朗朗读书声所充实,空谷回音,有如天籁降临,《论语》首章之音节在天地间跳跃、奔腾,这是修身营营员之早课,一日之计在于晨,晨起晨诵晨醒,修身就是在这些闲常细节中慢慢舒展的。修身营第一课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王瑞昌教授讲授《儒之道——儒家修身的理论和方法》,王老师基于孟子性善之论,阐述修身之可行与必然,既有理论之精细推演,也有实践之介绍展示——
人性善,为善是凡为人者真正的家,因为善能让人内心安宁,而安宁之后便是和乐,自孔子之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至孟子之所谓“性善论”正是由此而发。(王瑞昌先生)
如何知人性是善的?譬如有一方泥塘,视之则污浊,其中皆莫辨。但只要向下深挖,终会有清泉汩汩涌出,用澄澈换了卑污,而人性正同比理。(王瑞昌先生)
儒家讲求静,如孟子讲“静心养性”这如何能做得?我们知道一个人不论是何等忧烦,但若是忽于中夜醒来再思往事,则心中往往不会再如往时那般跌宕,这便是清夜静心时,这便知道凡人皆做得“静心养性”。 (王瑞昌先生)
先有王瑞昌老师之修身,继之则是唐文明老师之功夫——《儒之学——涵泳与察识,从马一浮先生的功夫论说起》,清华大学教授唐文明老师立足于为学之功夫,发散、接融儒者待人对世之方法,身心安顿,重在功夫!——
由己道至家道,由家道至孝道,由孝道至人仁道,由仁道至圣道,是节次之递进,更“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唐文明先生)
婚姻家庭的基础不是爱情,而是孕育后嗣的哲理,父子母女之伦大于夫妻之伦,这是家庭的法则。这种父母子女之间的伦理力量,可以将我们从一切苦痛中拯救出来,这才是儒家真正的家庭观。(唐文明先生)
现代儒者多讲经济,而深恶心性之理,这是不完备的。《大学》云“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即是此理。 (唐文明先生)
五日下午苇杭书院山长杨汝清老师登台授课,《儒之圣——孔子的言行》,以至圣先师的言行返照当代人之心灵,正是在这样的反照中,让我们看到“道由人显圣证”的真意,体味到跨越时空的先师之圣,看清自己的当下之路——
今人多有以尧舜禹汤为虚传者,甚至讥讽为“鸟生鱼汤”。事实上这类人是理性的奴隶-脑残而又卑劣的跪奴。因为他们不知道或者不敢知道:他们虽不可以证之为真,却亦不可以证之为伪。于是,出乎理,我们肯定尧舜大圣的存在;出乎情,我们更坚信圣人德行的渊广!(杨汝请先生)
“好学”在儒家看来是非常崇高的。“好学”并非仅是悬梁刺股、目不窥园,更重要的是能知好而好,知学而学。故整部《论语》中,夫子所称赞为“好学”者,仅二人耳,一则自身,一则颜回也。(杨汝请先生)
在当下弘扬儒家文化的四个注重:从容优雅、不疾不徐、张弛有度、卓尔不群。(杨汝请先生)
傍晚,吟诵专家、儒者于晓鹏老师抵达书院,他讲授的题目是《儒之乐,吟诵之美、礼乐之美》,于老师一直强调在吟诵中体现礼乐价值的大吟诵概念,应于老师的要求,他的讲座不是在例行的师长介绍中开始,而是在礼拜圣贤前的祭词吟诵中拉开序幕,一词诵完,余音绕梁,浑厚、磅礴、庄稳、饱含对圣学圣教的热情,正是在这样的余音中,于老师的礼乐理想缓缓展开——
中国的学问,皆源自于历史域。凡为人,若于过去无所知,其于将来必无所成,此在中国尤然。是故尧戒舜以"为命不于常“,舜告禹以”天禄永终“。文王、武王、周公、孔子踵蹑先迹,遂开数千年常新之圣学。(于晓鹏先生)
诵读,吟唱,不单单是个人性灵的自由抒发,更是数千年华夏文明强音的绵延。不由此道,乃不知文学之一脉;不闻此声,更难详今古之洽和。我们由此而知:斯文固未坠,圣道自勃兴!(于晓鹏先生)
入夜,朝圣论坛开启,杨汝清、于晓鹏、邸继文、戚占能等师长与大家沟通交流,讲述自己的朝圣归宗之路。杨汝请老师从自己学生时代说起,在他平常的叙述中一位自强乐观、强健有为的青年出现在大家眼前,青年之汝请师长,可算儒之气象初养成,及至而立,已为司法官员的他又不甘与社会灰暗同流,顶着巨大压力辞去公职,赴京考研,两年时间,在一个没有暖气的地下室,刻苦攻读,进入清华,其中生活虽有艰苦,但是更有师友砥砺之充实快乐,汝清老师人格之刚毅乐观由此可见。正是在对理想人生的不断追求中,汝清老师与圣学越来越近,在困苦中以圣学为支撑、在迷茫中以圣学为指引、在奋进中以圣学为推动,正是在这样的人格底色下,汝清老师从清华法学院研究生毕业没有和他的同学们一道选择更为风光的法律之路,反而进入私塾,教学弘道。于晓鹏老师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由于家庭之熏陶,从小对圣学抱持温情与敬意,在风起云涌、西学独领风骚、人们口口必称梵高、毕加索的八十年代,他却醉心于中国风雅、丹青墨宝。下海风盛之时,晓鹏老师亦纵身一跃,进入商海,几多浮沉却始终没有忘记文化理想,行至中年,仍然可在深夜游览后海,吟诵《滕王阁序》,听天地回音,感人生渺渺。晓鹏老师长发及肩,在大家以为是艺术家的标志时,老师却束发而言:“留发不为艺术,只为束发之礼。”晓鹏老师率真坦诚,四十八个春秋后仍然可以触其赤子情怀,果然坦荡荡!邸继文老师面黝黑,热情、执着,家世的困顿使其很早直面生活的种种不如意,艰辛却始终自强。已经成为朔州地税官员的他,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四海孔子书院”的国学教育,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立志行道弘道,短短六年时间,在朔州地区开办十五个国学学堂,开创国学传播的朔州模式,以孩子带动家长,以诵读渗透精义、以共学营建团队,一时之间朔州文化气象为之一变,人文精神以张以扬。继光书院山长戚占能老师生长于农村,少时习马列、青年重民主、经历人世种种方知圣学之终极,发心行道,购土地、建书院,实在力行守护文化慧命,更将父母妻儿安顿于青山绿水中的书院,一家人和乐团聚、家齐而道弘。透过师长们的讲述,我们看到,一个立足当下现实,笃行精进的儒者群体,他们不怨天不尤人,保持着和乐开明的态度,践行者自强坚毅之精神,弘道对于他们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事功,更是一份与生命血肉相连的生存方式,在这个方式里他们实现着自我,更在不断地超越着自我!
六日清晨,北京文庙国子监,持敬门外,老幼青壮皆整肃列队,师长康晓光主祭,师长王瑞昌、杨汝清、邸继文、戚占能陪祭,一百五十余人着华服深衣,在儒士社诸君协助引导下持敬入庙,对 “天地亲君师”行告拜之礼,对“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孔子”行三跪九拜之礼,行礼之时,偌大文庙,静肃安然,告拜唱赞,其声朗朗,其传悠悠,可接古今、可通来者,宣圣之诵、千年不变,宣圣之诵、万年流长!
有祭文曰:
维人民共和六十四年四月六日吉时,岁在癸巳、节逢清明,儒士社后学某等斋戒沐浴、敛心俯首,谨以果蔬馨香致祭于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孔子灵前,其文曰:
万物资始,大哉干元;巍巍夫子,峻极于天。
祗承二帝,损益三王;志存大同,时协小康。
周公制礼,以德配命;夫子集成,由仁见性。
四教育人,六经传文;兴诗成乐,敦孝明伦。
文质再复,三统循环;为汉立法,春秋垂宪。
夫子既没,儒分为八;内圣守约,外王旷达。
文有古今,学判汉宋;经世义理,千年聚讼。
攻乎异端,王路无偏;大道一体,内外通贯。
学宗先师,政法素王;修身为本,治平是尚。
左手执籥,右手秉翟;文武兼备,尧舜可期。
时圣元两千五百六十四年清明谨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