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石振麟
清末的孔子圣迹图
【新三才首发】孔子不谈论鬼神似乎是一个事实。《论语·先进》记录了一段耐人寻味的文字:“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那么孔子对与超越现实世界的存在究竟是什么态度呢?
“子不语怪力乱神”是《论语》中的一句话,历来被理解为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这也成为儒家不信鬼神的证据之一。也有人把这句话放在《论语》中的上下文里,指出正确的读法应该是“子不语,怪力乱神,”亦即:“孔子不说话了,惟恐用力分散影响集中精神。”
孔子说自己“敬鬼神而远之”。孔子避而不谈神,只能说明对神更慎重一些。他还说:“祭神如神在。” 孔子搁置了对鬼神的讨论,集中处理人事的伦理与道德关系。
梁漱溟先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说:“生”是儒家的核心观念。十分明显,在孔子的话语中只有“一个世界”,即生的世界。这与差不多同时产生的古印度佛教、五百年后产生的西方基督教很不一样,它们都是“两个世界”的主张,不仅讲现世——此岸世界,而且讲来世——彼岸世界。
孔子并非一点都不涉及死。“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即为例证。只不过孔子是以死为界,返观人生,以死的自觉凸现生的自觉,根本在于生时要“闻道”。司马迁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都与孔子思想一脉相承。
其实,儒家和道家在很多核心思想上是相同的。比如,我们津津乐道的道家太极学说最早出现于儒家的经典《周易》,战国时期的《庄子》中也出现了这一概念。古代的儒家学者要求静心、个人修持,不为外物所动,这些都与道家的虚静观念非常温和。宋代和明代儒家的理学家同样结合了道家的观念发展了太极学说。
可见,孔子不言鬼神,不等于否定彼岸世界的存在,只是不同的思想体系着重于社会的不同方面。清明节的祖先祭祀表达了儒家慎终追远的思想,但是儒家并不会在七月十五日进行祭祀活动。在更高的层面上,我们不难发现儒家、道家思想体系之间共通的精华。
(新三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