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迪社区
前几日到朋友所在高校办事,闲时与一刚入职的女青椒交流,听到对方说活得没意思,感到挺可怕。刚刚25、26岁的人生,正值人生的花季,怎们会觉得人生失去意义呢?详细了解内情,方才知道缘由:没有编制的聘任制员工、工资每月不到3000元、与丈夫两地分居,看不到入编的希望和升职的前景。
2007年后,随着海龟的大量回国、高校文凭大跃进的突飞猛进,科研院所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没有编制的高学历人员。与具有固定教职岗位的有编人员相比,他们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更大,理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无编人员的身份
根据笔者自己的观察,在宁高校、中科院在宁研究所、国有勘察设计部门,都存在着数量不小的无编人员,有的高校多达数百人,这些人员的学历基本都是硕士以上,从事的岗位多为政治辅导员、教学辅助岗、行政管理岗、科研助理岗、实验系列岗。他们的人事档案绝大部分挂靠在地方人才交流中心。
二、无编人员面临的困难
1、经济困难
编外人员的种类繁多,有校聘、院聘、项目聘多种类型。但有一个共性,无编人员的工资没有国家财政固定拨款的保障,多来自聘用单位横向课题创收、科研项目劳务费支出,因此与正式在编职工相比,工资低得多,绝大多数人的月工资在3000元以下,福利待遇极差,有的甚至没有五险一金。这样低廉的工资仅能够维持自身的简单再生产,买房买车、成家立业、养育后代,对于这些人员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
2、劳动强度大、安全措施低
很多编外人员,与用人单位没有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工资待遇、劳动时间、安全保障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很难受到《劳动法》的保护。除了正常工作时间外,在没有报酬的情况下周末加班已经成为很多编外人员的工作常态。中科院某研究所配给一科研助理的主要工作工具竟然是一台早已淘汰的386台式电脑。由于早已过了有效寿命期,该电脑显示器发出的强烈电磁辐射给正处于婚育状态的女研究生产生极大的身体伤害。无奈何之下,该研究生用自己微博的薪水购买了一台高档笔记本电脑。
3、感情困惑
按照中国先立业、后成家的文化传统,没有立业,自然无心谈婚论嫁。工作的不稳定性,来自外地,收入低廉,没有城市户口,自然在婚恋市场上没有多少拿得出的筹码,客观上加重了无编人员中的大男剩女现象。即使成家立业,如果无编人员夫妻双方不在同一个城市工作,由于岗位卑微,用人单位是不屑于解决夫妻分居问题的,无形之中造成了无编人员的感情困惑。由于系非正式在编职工,很多单位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都将编外人员排除在外。实际上,很多编外人员成了冷暖自知、被人遗忘的边缘人。
4、前途迷茫
与正式员工相比,无编人员从事的都是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很强的岗位。一旦遇到科研项目经费中断、高校生源危机,首先面临解聘、失业风险的就是这些弱者。届时,让这些手无缚鸡之力、年龄一大把、拖家带口的无编人员何处谋生?因此,困惑、迷茫像无影随行的魔鬼一样,时刻困扰着这些人员。无奈之下,很多科研院所的无编人员,拼命地读大腕的博士、领导的博后,企图通过赌博改变命运。然而,这种极其功利性、仰人鼻息的读博,又能带来几多快乐呢?
三、体会
长期的应试教育、科研与实践两张皮的现状,使我们的大学培养了大量的除了写SCI论文、做一些与实践相去甚远的伪实验的科研“孔乙己”。这些人除了依附于科研院所体制内生存外,其实并无更好的去处。
我们不应该仅仅用“读书有风险、考学需谨慎”来对这些弱势群体冷嘲热讽。因为,对于城市平民、农村贫困家庭来说,除了读书改变命运外,并无其他更好的坦途。
作为阳光普照大地宇宙的一员,森林中的小草也有沐浴阳光的权利。同理,作为科研院所的一名员工,编外人员也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他们应该过上一份体面的生活。
一个健康的社会,人们不应该因民族、性别、身份、家庭出身的不同而导致命运的天壤之别。我想,中国梦的内容,起码,也应当包括这一普世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