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新浪環球地理
圖註:退潮後的林加島上,一條科莫多龍掛著涎液在昂首闊步。它能分泌帶毒的唾液,卻一般是通過撕咬來殺死獵物——若獵物被咬傷後逃跑,則會死於傷口感染。
要想抓一條龍,請遵循以下步驟:先殺一頭羊,把肉切好;叫上幾個精壯的夥伴,扛三個3米長的鋼鐵捕獸籠,把羊肉裝袋拎上。接著你得翻越好幾公裏山路,走得膝蓋生疼。三十多攝氏度的高溫下,你儼然成了蒸籠裏的餃子——但你顧不上擦汗,開始放置第一個捕獸籠,裝入大堆生肉作誘餌,還要掛幾袋在樹上以便肉香散播出去。繼續跋涉幾公裏,再放一個籠子;再前進五六公裏,重複以上動作。回到營地後,打一桶冷水,兜頭澆下——暑熱頓消,可以去睡覺了。接下來兩天裏,早上和下午都挨個檢查捕獸籠。它們很可能是空的,但夠好運的話,你走近的時候,將看到裏麵關著這樣一個家夥:世界最大的蜥蜴、長相陰鶩的巨獸——科莫多龍。
圖註:科莫多國家公園的林加島上,一條雌性科莫多龍正在品嚐空氣的味道。它舌頭上細長的分叉能捕捉到獵物或腐屍的氣味,傳達至口中的感覺器官,引導它朝氣味最濃的地方爬去。
發明這套方法的可不是傳說中的惡龍捕手。他名叫克勞迪奧·喬菲,已年近五十,是一名生物學家兼佛羅倫薩大學講師。他1994年來到印度尼西亞完成關於科莫多龍遺傳學的博士研究,得以近距離觀察這些“活化石”,並為之深深著迷。其他科學家則對這種動物興趣一般。“我希望能有一個研究科莫多龍的組織,”他回憶說:“它們和老虎一樣威風凜凜,和猩猩一樣有趣,卻無人問津。這塊領域的研究還是一片空白。”
圖註:一條成年科莫多龍在科莫多村外溜達。島上的國家公園保護區內也有平民居住,人與野生動物生活區域的界線非常模糊,因此與這些大蜥蜴的遭遇在所難免,但多數情況不會造成傷害。
因此,喬菲把研究範圍從遺傳學擴展到科莫多龍生活的方方麵麵。他默默堅守著,與來自印尼和澳大利亞的頂尖科學家合作,為人們提供了許多關於科莫多龍的知識,同時也為改善它們當下的生存環境而努力。這些“龍族”雖能長到3米長、將近90公斤重,但仍無力招架那些讓太多動物深受其害的現代問題,比如棲息地喪失和氣候變化。
當然,科莫多龍所屬的巨蜥科動物曾經曆多輪變遷而不滅。科莫多龍這個物種約於500萬年前進化出來,但其分類學上層的巨蜥屬在約4000萬年前就已出現,它們的祖先恐龍則生活於2億年前。
科莫多龍(又稱科莫多巨蜥)沿襲了蜥蜴的生活方式——喜歡曬太陽,既捕獵又食腐,生蛋、護蛋,卻在孵出幼獸後撒手不管。它們能活30到50年,多數時間裏形單影隻。同時,它們在世界上的分布範圍很窄:隻有東南亞的幾座小島,都屬於印度尼西亞群島。這些從海中聳起的火山島地勢崎嶇,生長著棕櫚稀樹草原,高海拔處是一圈圈樹林。一年中大多數時候,科莫多龍的棲息地保持著和它們膚色相近的土褐色,隻有季風到來時會有短暫的綠意。
關於這種不尋常的蜥蜴,最早的記載應該是烙在這一地區古代地圖上的三個字——“龍出沒”,最先見到它的人肯定還想在後邊加一個“請註意!”科莫多龍是老練的獵手,短距離衝刺速度可達每小時19公裏。它們伏擊獵物,撕開其柔軟部位——通常是肚子,抑或折斷獵物的腿。此外還有一項後備技能——它們滴下帶毒的唾液,能防止血液凝固,因此被咬過的獵物會很快流血而死;即便負傷逃走,無法結痂的傷口也很可能引入病菌,導致感染。不管怎樣,獵物幾乎必死無疑;而科莫多龍可以很有耐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