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429|回复: 1

鲤鱼,万古流传的图腾崇拜(图)

[复制链接]

2636

主题

1万

回帖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73816
发表于 2014-2-7 10: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年年有鱼(余)”、“鲤鱼跳龙门”这些吉祥之语,我们再熟悉不过。作为初民鲤鱼崇拜的余绪,它不仅成为流传甚广的吉祥物,还被赋予了各种神奇的力量。直至今天,鲤鱼的形象仍是美好的象征,寄托着人们各种美好的情感与信仰。

人们喜欢鱼,尤其是鲤鱼,是有深远的文化渊源的。中国母氏氏族社会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中,就刻有或绘有鱼纹,据专家考证说是生殖崇拜的象征。

春秋时,有一条“鲤鱼”特别出名,以至于千百年后都为人所熟悉——那是一国之君的鲁昭公恭贺孔子喜得贵子的礼物。孔子“嘉以为瑞”,索性把儿子的名字取为“鲤”,表字“伯鱼”。由此可见,以“鲤鱼”为“祥瑞”的习俗,至少已经在春秋时期就广为流传了,这与《史记》记载周朝之兴有鸟、鱼之瑞是吻合的。

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写道:“汉武帝祭武夷君,用干鱼。”汉武帝所说的干鱼,究竟是鲤鱼呢?还是其它鱼?我们找不到证实。但最起码说明了鱼的重要性,一朝之君王祭一山神,选择的祭品是鱼。探寻百姓崇鱼(或说崇鲤)心理的文化背景,那就不难理解了。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人们赋予了鲤鱼丰富的文化内涵,关于鲤鱼的民俗更是丰富多彩。

镇压水患的神力

鱼是水中有灵性的生物,水中的神灵之物除龙外,还有鲤鱼。在民间信仰中,人们认为鲤鱼有着特殊的神力,能够镇压水患,保护平安。这种理念也被建筑师用到了溪流筑坝拦水的设计中。笔者截取卫星拍摄梅溪鱼头坝的图片,俯瞰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代水坝,非常象一只逆游而上的鲤鱼。

鱼头坝借助鱼头的尖角形态具有辟水之势,可将溪水一分为二,减少水流对坝体的冲击力,让溪水按照人们的设想分流。一是用来推动碓房碾米,二来进入灌溉渠道,起到了灌溉农田的作用。它的坝体因地制宜,采用鹅卵石利用咬嵌原理砌成,历经多少惊涛骇浪,也无法摧毁它。

鲤鱼在惊涛骇浪中自由自在游弋的能力,既使人羡慕,又使人玄想,因之在古代文献中,鲤鱼被作为“鳞介之主”、“诸鱼之长”,有神变化龙、呼风唤雨的本领,将坝形设计成鲤鱼头状,也是人们相信借助鲤鱼神性能确保大坝平安的民俗心理。

“鱼跃龙门”的期望

“鱼跃龙门”是古代的神话故事,正式见诸文字记载的是汉代辛氏所著《三秦记》。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指的是黄河鲤鱼跳龙门从壶口咆哮而下的晋陕大峡谷的最窄处的龙门,今称禹门口),就会变化成龙。鲤鱼象征举子仕途得意、飞黄腾达,后来逐渐用此比喻举业成功或地位高升。

武夷山的五夫镇至今流传着古老的龙鲤戏。据介绍,“龙鲤戏”是从宋代就开始流行于五夫的传统民间艺术,起源于朱熹在五夫里讲学授徒时期,主要以鱼灯演舞鲤鱼跃龙门的典故来庆贺仕子中举登榜,因其独特的人文内涵,形成一种独特的风俗,在民间传承了700余年。

鲤鱼戏的主体道具是用竹篾编制的鱼龙轮廓,外表以绘有龙鱼之鳞的彩布包裹,既形似龙,又形似鲤鱼。龙鱼灯笼内置灯具,一般是正月的夜间表演。民间百姓借助龙鲤鱼灯戏的编排的表演套路,体现了活跃欢快的鲤鱼之舞。龙鲤戏是借助“鲤鱼跳龙门”的传说,表达的思想主题是科第进取。

骑鲤升天的幻想

自古以来,鲤鱼的神性被人格化了。骑鲤升天之类故事也成了人们的一种精神依赖。笔者在2008年8月去香港考察时,在浅水湾畔看到了《琴高乘鲤渡海》的巨型雕塑,东方传统文化根植于香港这块中西文化交融的土地上。

琴高乘鲤渡海的传说出自《列仙传》,据它所载,琴高是战国时赵国人。因善于弹琴做宋康王的宾客。他精通养生之道,浪游冀州和涿郡一带达二百多年。后来,他告别周围人们,说要入涿水里去取龙子,与他的弟子们约定说:“你们都洁身斋戒,在涿水岸边等我。”弟子在岸边立祠,琴高果然骑着红鲤从水中出来,坐到祠中,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前来观看。琴高在祠中逗留了一个多月,入涿水中去了。琴高道存柔顺,在宋国做司乐臣。脱离世事独超逸,浪游冀州涿郡中。出水乘红鲤,入水修饰身。唯任水解成仙,其乐无穷尽。

鲤鱼既能象征举子仕途得意、飞黄腾达,也能使凡夫俗子立地富贵,乃至长生登仙,“琴高乘鲤”正是这种想像的典型表达。考古成果也表明,自商周起古人就有以玉鱼随葬的风俗;战国以降,又出现了铜鱼、陶鱼、木鱼等鱼形葬物,其实是视鲤鱼为引导死者灵魂渡过冥河进入天界的乘骑,这些做法是以鲤鱼具备“神性”的想法作为依据的。

代代相传的鱼葬习俗

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手托木盘,上面放置一只老死的鲤鱼,后面是一群神态肃穆的男女老少。他们神情凝重,伴随哀乐鼓锣声,缓缓护送老死的鲤鱼到千年鸳鸯柳杉下的冢墓前,点上三炷香,洒上一杯清酒,三拜九叩后,长者开始吟诵220多字的鱼祭文:“时维公元二千十一年……人谙鱼性,鱼领人情,患难与共……奈何天不永年,遽尔云亡,人非草木,焉能忘情,衔悲忍痛,还招尔魂……”燃放鞭炮后,鱼被放入鹅卵石垒砌的鱼冢中。整个仪式持续近20分钟,全场悲戚的情景丝毫不亚于为亡故亲人下葬。

福建政和县杨源乡郑氏祖先在宋代迁居到这里,在村里溪流放养鲤鱼,还制定了严禁捕捞和伤害鲤鱼的族规。即使是大饥荒,村民们宁愿食野菜、糠饼也不捕溪中鲤鱼,敬畏如神。在鱼冢附近,常常可以看到村民祭拜鲤鱼的香烛黄纸。村民特意修砌鱼冢为得享天年的鲤鱼举行葬礼,代代相传,至今已800多年。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发现的鱼纹彩陶上有人面鱼纹图等,据推测,这些精美的图案很可能是“图腾徽号”,也有一些则是“鱼祭”场景的描述。原始人以为人类由鱼进化而来,或与鱼之间具有某种神秘的联系,因而膜拜崇敬,发展成为源远流长的民俗情结。

鲤鱼吓退太平军

在武夷山,流传着一则“鲤鱼吓退太平军”的传说。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占领武夷山。崇安四大家族之一的潘氏为找到平安的避难所,决定举族搬迁到武夷山一处悬崖的山洞中居住,并加紧调运木料在悬崖下构建了“天车架”。虽然时间紧迫,潘氏族首认为鲤鱼有助人禳灾避难的神性,还是决定将家里养了多年的鲤鱼带至崖上。所幸崖中有一孔泉眼,泉水虽细,但潘氏族人凿池蓄水也养活了这些鲤鱼。在山崖上,人与鱼在艰难环境中借助一线细泉相依为命。

太平军见潘氏一家躲进了燕子窠的崖洞中,加紧了对避居在燕子窠崖洞潘氏家族的围攻,且攻势越来越猛。潘氏族首早就识破了太平军的诡计,莫非是想逼潘家大小下山束手就擒。潘氏族首让人将泉池中的大鲤鱼抱起,向数十米高的崖底下抛去,崖底下正在围攻的太平军看到悬崖峭壁上居然还有活崩乱跳的大鲤鱼扔下,意识到崖居处肯定有水,人能长期生存。此时太平军围攻崖居数月已筋疲力尽,考虑到取胜遥遥无期,只好放弃攻崖。居住在崖壁上的避难之民,数十余年来平安无事,直到1949年解放时,他们才离开了燕子窠崖居。大家都认为是鲤鱼救了他们一命,对鲤鱼更是深为敬重。此地也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

鲤鱼不仅游戏水中,还被民间工匠们请到了民居雕刻艺术中。有不少古民居的门楼砖雕、石雕中,都雕刻有鲤鱼的形象,都赋予了一定的主题意义:有象征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鲤鱼跳龙门”,也有寄予希望日子富裕的“年年有鱼”等。至于民间吉祥纹图中的鲤鱼,则无所不在,窗花剪纸、建筑雕塑、织品花绣和器皿描绘,到处可见鲤鱼的形象:“连年有余”、“吉庆有余”、“娃娃抱鱼”、“富贵有余”……均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爱鲤崇鲤的习俗,已经融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我们不仅在民间工艺中欣赏到那些被艺术化得栩栩如生的鲤鱼,而且在我们的价值观、 生活习俗以至精神境界里,都永远游动着鲤鱼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来源: 广东文化网

0

主题

2650

回帖

4666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4666
发表于 2014-2-8 22:2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鲤鱼吓退太平军——看来,此文作者的爱憎非常分明;随着世袭制共匪帮的口味而转向;共匪帮在80年代以前的历史书说太平天国起义是正义的;按照此类作者的口气看,太平军起义就非常不正义了!!!我怀疑此文作者乃三代红色狗崽子也!!!!跟共匪帮跟的非常紧:简直就是永远“与中殃保持一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3 02:0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