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天下社區
上海文廟舉辦春聯大會
春聯,是一種獨特的中國文學形式。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春節增加喜慶氣氛。它有左右聯,還有橫批。
每逢春節人們都會貼春貼,以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其中寫成對聯的又叫春聯。春聯是老百姓的春節習俗。 傳統春貼是由人手以毛筆書寫,但亦有機器印制的春貼。春聯的種類較多,有街門對、屋門對等,但不是每幅春聯都有橫批。
在農村或者小縣城時常可以看到一些特別顏色紙張寫的春聯風俗:原先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家里老人去世了,晚輩家一般從當年起三年不帖紅春聯,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服喪期滿才恢復用紅紙,故白綠黃三色的對聯俗稱“孝聯”“孝春聯”或“丁憂聯”。也有的地方頭年貼黃對聯,次年貼藍對聯,第三年貼綠對聯。也有的地方乾脆三年都不貼對聯以寄托哀思,故春節貼對聯是有必要的。
春節普天同慶,故除了各家門口要貼春聯外,豬舍,雞鴨舍等處也要貼對聯,寓意六畜興旺,格式一般雞鴨滿圈,牛羊成群,六畜興旺等。還有神仙的對聯:“竈王爺”的春聯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意為竈神上天後向玉帝匯報時多說好話,下凡回來時多降吉祥,俗稱送竈神。“土地爺”的春聯是:土中生白玉,地內長黃金。意為只要辛勤勞動,就能在土地中得到收獲。“天地爺”的春聯是:天高覆萬物,地厚載群生。短短10個字,把天地間的一切全都包羅了進去。院子里的大樹需貼上“樹大根深”、院子里的牆面需貼上“春光明媚”、家里靠炕的牆上需貼上“幸福健康”、廚房里需貼上“勤儉節約”等。
各地年俗:古都開封舉辦“開漁節”
年貨是什麼?在物質並不豐富的年代,人們的回答可能很統一。對於普通百姓,年貨是一桌難得吃上一頓的好飯菜,年貨是試穿很久終於買到手的新衣服,年貨是小孩子口袋里紅紅綠綠的水果糖,年貨是老奶奶一直舍不得買的小氈帽。 在物質豐富的消費時代,好飯菜是隨時可以吃的,衣服早就掛滿了櫃子,
北京的年貨如按大類,可分飲食、衣著、日月、迷信、玩耍、點綴六類。飲食中大路貨如豬、羊肉,雞鴨這是最普通的;鹿肉、野雞、凍魚等則都是來自山海關之外的關東貨;而水磨年糕、糖年糕、冷筍、玉蘭片之類,則又是江南的東西。衣著各時代不同,但舊時除去“旗裝”而外,也講究南式。 年貨中日用品不少,來自南方的有紙張、竹器、瓷器等等;迷信用品是舊時年貨的大宗,如線香、錫箔、木版印的門神、竈王爺,供佛的花、蜜供等等,其中折“元寶”、“錠子”的錫箔則全來自南方。玩耍的東西就更多了,兒童的、大人的玩藝,都不分南北滿漢。
舊式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開始。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臘味的種類繁多,舉凡臘腸、臘肉、臘鴨、臘魚、風雞、風肝等,就算自己家中沒有腌制,也一定要買上一兩樣來應應。景臘肉的吃法可以是蒸熟後切片,或者拌蒜苗、辣椒、或是炒青菜吃。在忙碌的年節里,臘味是最簡便而可口的一道年菜。
刚腌过腊味,接下来,就该蒸年糕了。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也有條狀的寧波及福州年糕,造型模仿銀條;都是以形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制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東蒸年糕主要用粘高粱米加一些豆類,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