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56|回复: 0

“杨振宁筹款”是科学的尴尬

[复制链接]

0

主题

980

回帖

1092

积分

金牌会员

热心会员

积分
1092
发表于 2005-6-4 13:3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整天耿耿于怀于诺贝尔奖的缺位;清华,整天梦想跻身世界一流,难道真能坐看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困于筹款的俗务?

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近日放下教学,奔赴香港为清华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筹款。据悉,杨振宁订出的第一个筹款目标是1500万美元,近一年来已经完成1000万美元——这位昔日的诺贝尔奖得主,如今满口透着“没钱办不成事”的筹款宣言(6月2日《新京报》)。

看到杨振宁筹款的新闻,笔者不由想起50年前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监工的往事。

张培刚,何许人也?经济学牛人一个,早在20世纪四十年代就凭在哈佛读书时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获得了世界发展经济学奠基人的尊称,1948年就在联合国任经济顾问。后人评价他,照此趋势,张培刚拿个诺贝尔经济学奖是没问题的,可后来的一些事情改变了张的命运。

新中国成立后,张培刚回到了祖国。可在以后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张的专业研究被连绵的政治运动中止了,他被安排在一所正在筹建中的高校任基建办主任。 1956年,当两位外国教授专程来华向张培刚求教时,他们发现,如今正忙于砖瓦沙石基建工作的张身上,已找不到当年哈佛博士、联合国高级官员的那种自信潇洒了。他手中的小本子上,记载的不再是以前那让人无法抗拒其魅力的难题,而仅仅只是木材、水泥的数据。后来正如张五常教授评价的:中国多少年才出现一个张培刚,但是中国欠他的太多啦!

看到今天四处奔波忙于筹款的杨振宁,很自然地想起了当年埋没于砖瓦沙石中的张培刚——对一个大师级的科学家来说,“筹款”与“忙于砖瓦沙石”的俗务有多大的差别呢?张当年囿于世俗事务是政治运动的悲剧,结果让他与诺贝尔奖越来越远,而在理性化的今天,是什么东西让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困于“筹款”的俗务,而不是专心于专业研究与科技创新,从而暴殄诺贝尔奖之价值?张培刚当年困于砖瓦沙石,映射出一个时代科学的尴尬,杨振宁困于筹款,难道不同样是科学的尴尬么?

除了这些符号意义上的尴尬外,杨振宁困于筹款,一种实质上的不妥是:科学家搞研究本应该超然于世俗事务,这样才能保持科学的独立与客观,而让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忙于筹款,很可能给利益集团操纵科学或“借科学之名谋利”带来可乘之机。 

许多公司是巴不得能“巴结”上诺贝尔奖得主的,因为这个符号能给他们在误导公众中带来滚滚的利润——如今,杨振宁成为“筹款形象大使”,不正是主动送上门来的诺贝尔奖得主吗?科学家的辨别力再厉害,也比不上超级利润驱动下商人的狡猾,是很容易在“筹款”中被企业套牢,陷入被利用的陷阱。

中国,整天耿耿于怀于诺贝尔奖的缺位;清华,整天梦想跻身世界一流,难道真能坐看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困于筹款的俗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2-22 18:4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