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861|回复: 0

三国时代上演“义”舍生取义贯穿五千年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24万

积分

管理员

热心会员

积分
240345
发表于 2015-4-8 21:3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來源:360doc個人圖書館

1.jpg
关羽字云长,是三国蜀汉时的大将,因为人忠义,广受后人推崇。

《三国演义》中,处处演绎着“义”,而首当其冲的“义士”当属关羽。关羽字云长,是三国蜀汉时的大将,因为人忠义,广受后人推崇。
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败走麦城等,这一个个故事生动地演绎着关羽的“义”。
建安五年(200年),刘备兵败后,把自己的两位夫人糜氏和甘氏,托付给结义弟弟关羽照料。关羽受托后,对两位嫂嫂倍加尊重,不敢有丝毫的怠慢。曹操俘虏关羽后,爱惜关羽的才能,就想用软化的方式让关羽投降。
曹操不仅拜他为将军,还赠与绫锦、金银器皿、异锦战袍及赤兔马。礼遇后,曹操让张辽游说他归顺曹营,但关羽说:“曹公待我不薄,可是我曾与刘备发誓要同生共死,故此处非我久留之地。不过在离去前,我一定会立功以报曹公之恩。”曹操知道后,感佩他的义,也就不再勉强他了。
不久,袁绍派大将颜良在白马攻打曹操的东郡。形势危急下,曹操派张辽、关羽前往迎救。关羽到了阵前,即策马冲上前去斩了颜良首级,使袁军不攻自破。曹操知道后大喜,上表汉献帝封他为汉寿亭侯。
后来,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向曹操请求离去,曹操故意避而不见。他只好封了曹操所有的赏赐、留书、挂印而去。有人对曹操说:“关羽投奔刘备,将来势必与我军为敌,何不杀了他以除后患?”曹操叹道:“云长封金挂印,财贿不足以动其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
正是因为曹操佩服关羽对刘备不离不弃的“义”,在周围人要杀关羽的舆论中,他只是以“各为其主”的话给关羽了一个通行证。于是也就有了后来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
华容狭道,面对兵败势危的曹操,关羽想起昔日的封侯赐爵、锦囊护髯等许多恩柳,放了曹操一众,甘从军令状请死,(经刘备求情被饶)。可见“义重如山”之誉,关羽受之无愧。
最后,由于吴、魏前后夹攻,失了荆州,败走麦城,赤兔被长钩套索绊倒,关羽受擒,思桃园结义,手足深情,君臣大义,“安肯背义投敌国乎?”随后义不屈节,父子归天。将“天下义士”的称号演绎的淋漓尽致。
石方行在他的博文《三国篇:“义薄云天”说关羽》中写道: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而当时的刘备,被曹操打得东奔西窜,没有一块落脚之地。关羽跟着刘备,最起码得经过一段时间的创业实践,才能建功立业。而如果留在曹操这里,那创业过程就会容易的多。但他放弃眼前的高官厚禄,选择了对约定的履行。
一员大将,武艺超群,难得;智谋过人,不易;有勇又有谋更是不易;如果他能让敌人佩服、敬重,那是最难得的。关羽做到了。“义薄云天”的意义就在于此。环境、地位、身份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要履行心中的承诺。这就是“信义”的力量。

以“义”服人的诸葛孔明
诸葛亮亲领大军征南蛮,因蛮人恃其地远山险,多不习王化,今天打败他,明天还会反叛,故需采取攻心的策略,七擒七纵蛮王孟获,可以说是向蛮人演“义”,以义服人。
孟获第一次被擒后说:“汝放我回去,再整军马,共决雌雄;若能再擒吾,吾方服也。”其后再被捉,则忘却前诺,诡言狡辩,再许下次降服。第五次被放后,蛮人擒获了张嶷、马忠,孟获的夫人要将他们斩首,被孟获制止:“诸葛亮放我五次,今番若斩彼将,是不义也。”表明他懂了些义。
至最后一纵,孟获才垂泪而言:“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吾虽化外之人,颇知礼义,直如此无羞耻乎?”结果是蜀汉不置官吏,南人主动以牛马物资相送,誓不复反!可见义的功效。

舍生取义的史官
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意思是说,生命,也是我所要的,正义,也是我所要的,二者不能同时都得到,就选择正义而舍去生命。古人常把“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左传》上记载,齐国的大臣崔杼杀了齐庄公,齐国太史伯秉笔直书说:“崔杼弑其君”。崔杼大怒,杀掉了太史伯,然后命其二弟太史仲记载这件事。太史仲毫不犹豫,写下的仍然是这五个字:“崔杼弑其君”,于是也被杀掉。三弟太史叔继承兄长遗志,再次写下“崔杼弑其君”,又被崔杼所杀。
太史伯最小的弟弟太史季与三个哥哥一样视死如归,仍旧写“崔杼弑其君”,并对崔杼说:“据事直书,史氏之职也。失职而生,不如死!”崔杼被其正气所震慑,放弃了篡改历史的想法。当太史季出门时,看到另一位史官南史氏手持竹简而来,便问他来此何干?南史氏说:“我担心你也被崔杼杀掉,无人记录史实。”说罢将手里的竹简给太史季看,上面也是如实记载着“崔杼弑其君”。
时事评论员章天亮在他的博文《中华民族精神的回归与超越》中写道:这样的故事,在现代许多人看来简直如天方夜谭一般,仅仅为了一句真话,这些史官竟然如此前仆后继,大义凛然。其实对于敬天敬神的中华民族来说,人们都相信这种‘道义为之根’的凛然正气是天地、日月、山河乃至民族的命脉根本。故文天祥有正气歌曰:“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轻生重义的荀巨伯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上记载了荀巨伯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他生病朋友的故事。
荀巨伯到远方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友人对巨伯说:“我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走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探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这种为了贪生怕死而败坏道义的行径,难道是我荀巨伯所能做得出来的吗?”
等到贼兵来了,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友人有病,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身体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贼兵听了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竟然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于是整个军队撤离小城,全城因而得以保全。
荀巨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保护他的病友,是因为他们的友谊建立在道义基础上,这样的友谊,才是君子之交。义气,不会因富贵贫贱或生死祸福而改变立场与做法,义气是为了正当的事情,而主动愿意替别人承担危险,甚至不惜舍弃自我,成全他人的气度,这也是“真”、“诚”的一种体现。
一桩舍生取义的义举,不仅救了朋友的性命,更让敌军自惭而退,可见“义”以及道德的强大感化力量。

2.jpg
关羽字云长,是三国蜀汉时的大将,因为人忠义,广受后人推崇。

《三国演义》中,处处演绎着“义”,而首当其冲的“义士”当属关羽。关羽字云长,是三国蜀汉时的大将,因为人忠义,广受后人推崇。

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败走麦城等,这一个个故事生动地演绎着关羽的“义”。

建安五年(200年),刘备兵败后,把自己的两位夫人糜氏和甘氏,托付给结义弟弟关羽照料。关羽受托后,对两位嫂嫂倍加尊重,不敢有丝毫的怠慢。曹操俘虏关羽后,爱惜关羽的才能,就想用软化的方式让关羽投降。

曹操不仅拜他为将军,还赠与绫锦、金银器皿、异锦战袍及赤兔马。礼遇后,曹操让张辽游说他归顺曹营,但关羽说:“曹公待我不薄,可是我曾与刘备发誓要同生共死,故此处非我久留之地。不过在离去前,我一定会立功以报曹公之恩。”曹操知道后,感佩他的义,也就不再勉强他了。

不久,袁绍派大将颜良在白马攻打曹操的东郡。形势危急下,曹操派张辽、关羽前往迎救。关羽到了阵前,即策马冲上前去斩了颜良首级,使袁军不攻自破。曹操知道后大喜,上表汉献帝封他为汉寿亭侯。

后来,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向曹操请求离去,曹操故意避而不见。他只好封了曹操所有的赏赐、留书、挂印而去。有人对曹操说:“关羽投奔刘备,将来势必与我军为敌,何不杀了他以除后患?”曹操叹道:“云长封金挂印,财贿不足以动其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

正是因为曹操佩服关羽对刘备不离不弃的“义”,在周围人要杀关羽的舆论中,他只是以“各为其主”的话给关羽了一个通行证。于是也就有了后来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

华容狭道,面对兵败势危的曹操,关羽想起昔日的封侯赐爵、锦囊护髯等许多恩柳,放了曹操一众,甘从军令状请死,(经刘备求情被饶)。可见“义重如山”之誉,关羽受之无愧。

最后,由于吴、魏前后夹攻,失了荆州,败走麦城,赤兔被长钩套索绊倒,关羽受擒,思桃园结义,手足深情,君臣大义,“安肯背义投敌国乎?”随后义不屈节,父子归天。将“天下义士”的称号演绎的淋漓尽致。

石方行在他的博文《三国篇:“义薄云天”说关羽》中写道: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而当时的刘备,被曹操打得东奔西窜,没有一块落脚之地。关羽跟着刘备,最起码得经过一段时间的创业实践,才能建功立业。而如果留在曹操这里,那创业过程就会容易的多。但他放弃眼前的高官厚禄,选择了对约定的履行。

一员大将,武艺超群,难得;智谋过人,不易;有勇又有谋更是不易;如果他能让敌人佩服、敬重,那是最难得的。关羽做到了。“义薄云天”的意义就在于此。环境、地位、身份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要履行心中的承诺。这就是“信义”的力量。

以“义”服人的诸葛孔明

诸葛亮亲领大军征南蛮,因蛮人恃其地远山险,多不习王化,今天打败他,明天还会反叛,故需采取攻心的策略,七擒七纵蛮王孟获,可以说是向蛮人演“义”,以义服人。

孟获第一次被擒后说:“汝放我回去,再整军马,共决雌雄;若能再擒吾,吾方服也。”其后再被捉,则忘却前诺,诡言狡辩,再许下次降服。第五次被放后,蛮人擒获了张嶷、马忠,孟获的夫人要将他们斩首,被孟获制止:“诸葛亮放我五次,今番若斩彼将,是不义也。”表明他懂了些义。

至最后一纵,孟获才垂泪而言:“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吾虽化外之人,颇知礼义,直如此无羞耻乎?”结果是蜀汉不置官吏,南人主动以牛马物资相送,誓不复反!可见义的功效。

舍生取义的史官

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意思是说,生命,也是我所要的,正义,也是我所要的,二者不能同时都得到,就选择正义而舍去生命。古人常把“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左传》上记载,齐国的大臣崔杼杀了齐庄公,齐国太史伯秉笔直书说:“崔杼弑其君”。崔杼大怒,杀掉了太史伯,然后命其二弟太史仲记载这件事。太史仲毫不犹豫,写下的仍然是这五个字:“崔杼弑其君”,于是也被杀掉。三弟太史叔继承兄长遗志,再次写下“崔杼弑其君”,又被崔杼所杀。

太史伯最小的弟弟太史季与三个哥哥一样视死如归,仍旧写“崔杼弑其君”,并对崔杼说:“据事直书,史氏之职也。失职而生,不如死!”崔杼被其正气所震慑,放弃了篡改历史的想法。当太史季出门时,看到另一位史官南史氏手持竹简而来,便问他来此何干?南史氏说:“我担心你也被崔杼杀掉,无人记录史实。”说罢将手里的竹简给太史季看,上面也是如实记载着“崔杼弑其君”。

时事评论员章天亮在他的博文《中华民族精神的回归与超越》中写道:这样的故事,在现代许多人看来简直如天方夜谭一般,仅仅为了一句真话,这些史官竟然如此前仆后继,大义凛然。其实对于敬天敬神的中华民族来说,人们都相信这种‘道义为之根’的凛然正气是天地、日月、山河乃至民族的命脉根本。故文天祥有正气歌曰:“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轻生重义的荀巨伯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上记载了荀巨伯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他生病朋友的故事。

荀巨伯到远方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友人对巨伯说:“我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走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探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这种为了贪生怕死而败坏道义的行径,难道是我荀巨伯所能做得出来的吗?”

等到贼兵来了,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友人有病,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身体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贼兵听了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竟然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于是整个军队撤离小城,全城因而得以保全。

荀巨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保护他的病友,是因为他们的友谊建立在道义基础上,这样的友谊,才是君子之交。义气,不会因富贵贫贱或生死祸福而改变立场与做法,义气是为了正当的事情,而主动愿意替别人承担危险,甚至不惜舍弃自我,成全他人的气度,这也是“真”、“诚”的一种体现。

一桩舍生取义的义举,不仅救了朋友的性命,更让敌军自惭而退,可见“义”以及道德的强大感化力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2-23 21:2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