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706|回复: 0

上甘岭老大谈中国军工

[复制链接]

2636

主题

1万

回帖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73816
发表于 2016-10-5 13: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甘岭老大谈中国军工
  p210整理的上甘岭在JC的帖子
一个军工系统,乃至一个军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靠说谎和造谣来提高士气,是没有希望的。
1、军工现状
a、国产155自行榴弹炮(我国也叫加榴炮)的动力部分,完全从德国引进。仅引进德国发动机的翻译工作,就整整用了一年的时间。生产发动机的工厂,主要设备全是德国进口,而且设备一出了故障整个生产线立即趴窝,只能等着德方来排除。
b、老卡来中国的时候,说我国的枪械工业的工艺水平,还大致相当于苏联30~ 40年代的水平。我国自己内部的评述认为,80年代末的坦克行业的工艺水平,还停留在50年代。 c、某枪厂从事比较高精度加工的班组(能够操纵加工中心的人),一旦熟练后就会整班整班的跑掉,跳槽到沿海急需这类人才的地方拿高工资去了。截止到2000年,已经跑掉3批了。
(不得不插嘴,根据2年前上甘岭同志所说,生产88式通用机枪的某厂,1995年**月薪为叁拾柒元)
d、2001年底到坦克炮的生产单位公干,临时借用某车间的设备,闲来无事时注意看了十几台该车间设备的铭牌,其中绝大部分是1959年安装使用的,而这个工段正在生产的东西,是技术水平要求很高的火炮稳定器。
e、某大型兵工厂调集了上百台加工中心用于新式装备的生产,但是其中70余台是原民品生产线上因民品在市场上失败而转过来的。
f、国产中小口径自动武器的精锻机,我所知道的3台,全是奥地利的,而且引进一二十年,至今没有玩儿转,而且,现在国内还没有比它更先进的加工设备。
G、最先进的155加榴跑,引进仿制的;
 某新型122榴弹炮,引进仿制的;
  最先进的双35高炮系统,引进仿制的;
  最先进的速射迫击炮,引进仿制的;
  105坦克炮,引进仿制的;
  125坦克炮,引进仿制的(注意、注意、注意);
  最近又看到了一种“低压线膛炮”的消息,又是引进的……
  对了,忘了说航炮了,这个东西,俺可不熟。不过N年前,在现在的兵器装备研究院靶场,看到过神秘地藏在某房间分解研究的多管航炮,来源俺就不说了,反正不是国产货,反正现场的某人一提起要仿制,就啧啧摇头……
H、120定装炮弹太重了,在坦克的空间里装填困难――必须改成分装,自行设计的装弹机性能又达不到要求。要不然为什么还要请WKL(乌克兰,注意注意)设计“125炮的59”呢?人家可是三下五除二就把简化紧凑版的装弹机搞出来了。 (这一段太值得玩味了)
I、炮射导弹,100型的是引进的,照葫芦画瓢搞出了105的,问题还不大。再接再厉搞125的,这下傻眼了――125的要分装啊,要适应装弹机。
2、科研
a、某型国产枪械规定全寿命试验中允许的故障数是5次,有次试验无故障,于是很多宣传文章都大肆宣扬这次“无故障”的试验结果,作为该枪“可靠性”的证据。可是另外一次试验出现了34次故障,各种宣传媒体却只字不提。这样作为普通的爱好者,就以为这种枪果然很可靠――这就是报喜藏忧的宣传的效果。
B、手头正好有本解放军总装备部某局的论文集,其中提到瑞士给我们的双35高炮系统,不但远远不是最先进的型号,而且仅火力系统就有65项技术没有转让给我们。去年春节后,到生产厂家“玩了玩”,在火炮的总装和机加车间“转了转”,所了解到的情况,比自己以前“在杂志和网络上了解”的东西,好象是要差不少。
C、设计时已经发现了产品质量“不稳定”的情况,实际上就是设计水平的问题。但是,如果你加工了20个产品,从中挑选5个进入国家靶场,试验结果“挺好”,完全满足指标(这就是某些公开宣传中,数据“特别好”的原因),于是就可以上报刊杂志“宣传”,进一步再去报奖――其实剩下的产品可能有10件都是废品,关键是为什么报废,还找不到原因。
  设计者倒是名利双收了,可生产中能顺利么?工人能不骂么?
  如果有替代产品,则名正言顺地撤装;如果没有,那就要不停地“改进”“攻关”,最终受损失的还是军队和国家。
至少我说的事情,“有关负责人”不会受到惩罚。主要的参与者全部升官了,或 者享受政府津贴了,至少他们的产品已经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了,好处人人有份。
  当年我曾经善意但却不客气地对主要负责人说过,你们的项目“搞”成了以后,肯定名利双收,但是今后工厂的职工,肯定会骂你们!――因为他们把问题留给了别人,特别是生产部门,结果该产品果然年年生产不顺利,不停地“攻关”。
D、我获得“国家级”奖励的项目,其实没有本人的丝毫功劳!这种虚假的“奖励”,我见的多了。我的“事迹材料”中,说本人翻译发表了英、德资料50余万 字,其实我发表的英文资料才几千字,未发表供内部参考的也不过万把字,而德语,我连1到10都数不全!
  这种“事迹”和“成果”,在我身边比比皆是!
  再说装甲兵系统,某位大 校,为了评高工,把俺老爹发表论文的几本书借去 ,帖名复印一番,就成了自己的成果……
“国家级”的奖,我也获得过,但是我没有参加其中的任何工作,我毕业的时候 ,我“获奖”的那个成果早已投入使用了!
  公开履历、成果的可信度,自己想吧!
  由以上种种,使俺有充分的理由去怀疑,去“瞎猜”那些公开宣传的“成绩”。
E、“研究所里的人”对自己的东西未必最了解,特别是“领导”。有些“领导”在具体的研究项目中其实只是起一个挂名的作用,真实情况、具体情况可能知道得非常少。记者采访时,往往关心报奖名单上排在最前面的人,但那个人也许根本不是真正参与具体工作的。
  其次,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对于国外的先进水平到底怎么样,专业人员没有甚或不愿深入了解。因此对于自己的判断,难免失之乐观。
  前几年,某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主要作者是我的朋友,也可以说是师兄或同事。他引用一部分资料,来论证某兵器的精度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实际上,他对资料的理解有偏差不说,引用的国外同类兵器的性能,也极其不准确,实际上二者(或N者)的水平有巨大的差异。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我没有撰文表示“商榷”――也算毛主席所说“自由主义”的一种吧。
  某兵器在国内“专业”的普及杂志上,基本上是“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但是,实际上,项目组里面没有一个人知道所谓的“世界先进水平”到底到了什么程度。我也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美国同类武器的《制造与验收规范》原版件,早就被我国的某所收集了,但是一直没有人感兴趣去翻译成中文。我的另一位师兄和我,完全出于兴趣,翻译了该《规范》,结果发现比国内号称世界领先的同类产品,制造与验收标准高得多!国产货可以说根本不能望其项背!
F、有的人,有的厂,有的产品,对装备性能保持低调,不吹嘘自己“世界领先”,只埋头工作,我自然要尊敬。可另外有的人,有的厂,有的产品,却喜欢吹的天花乱坠,甚至把委托别人设计的东西也当成自己的“成果”去宣传――谁让咱出钱“开发”呢?这样的人,这样的行为,我坚决鄙视!
3、武器
a、80年代定型的59-2、69-2A、79、80/88坦克在坦克的三大性能,机动性,火力和防护方面,没有哪样能有把握地胜过74。
B、引进布尔博士的GC45之前,国内装备和自行研制的榴弹炮技术性能与国外先进水平相差甚远。实际上,当时有限的火炮研制人才都在全力以赴地研制反坦克武器。 c、公正地说,仅以威力计,我国的120滑在当时算是世界领先的,但是火炮先进与否,不能只看威力,作为反坦克炮,120滑尚可胜任,作为坦克炮,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至于我国引进的125滑的威力,绝对不是世界领先的。经过我国的改进,125滑能否算是世界领先,俺还不敢说。
(注意!多少年的神话,一朝破产,留下的只是泡沫)
120滑的炮弹是定装的,在坦克内人工装填不现实。国内也没有这个水平自行设计可以和苏制125炮一样可靠性的装弹机。
国产120滑的动能,是靠自行火炮庞大的炮塔空间支持,靠加长后坐距离减少后坐力实现的,不能装在40吨级的坦克上? d、如果你真正到生产车间看过59的炮塔和120滑的体积,就会对59D的宣传抱有极大的怀疑。(那个什么中东的家伙脑子进水了)

宣传的东西,不经过理性的思考,难免会再次出现“亩产十万斤”的笑话。
E、查阅我国坦克炮的某内部文献,只字未提100滑的有关说明,只是说截止到80年代末期,我国生产的坦克炮是两种100线和一种105线。原因是100滑坦克炮性能差,少量生产后又改回100线
F、其实脱离弹药谈论火炮的“威力参数”,没有多少特别的价值。而人家的看家弹药,不会随便拿给你试用。即使我国并不怎么先进的弹药,也只是说“特种合金”什么的,不会轻易明说是铀合金,更不会拿给人家“研究”。 73式100滑使用超速脱壳穿甲弹时,公开数据1000米穿甲100毫米/60度。号称世界领先的国产120滑,钨芯脱壳穿甲弹的穿甲威力,比73式100滑提高了50%,可见火炮威力的提高是很困难的。
  苏联的125滑坦克炮/反坦克炮的威力,2000米穿甲300~340毫米/0度或150~170毫米/60度(202所资料)。我国引进125炮,实际上只进行了少量修改(主要是反后坐装置的布置,另外加长了一点炮管),威力竟然有成倍的增长(850毫米),您说我会怎么想? (注意!我看x辉怎么说)
  值得提出的是,我国的标准均制装甲板来源于苏联体系的标准。
那些改进都不足以有如此的“进步”,一种火炮的药室容积不作大的变化,很难有膛压、炮口动能等的重大提高(因为火药成分、装药密度基本已经发挥到极限
了)。
G、59我们国家玩儿了多少年?早就烂熟于心了吧?而自己的“三代”还有多少问题没有解决?连改个59还要委托别人,你相信他会完全自主地搞出来“哈立德”么?反正我怀疑。(哈哈)
H、红箭系列导弹的生产厂家,我也去过,它射击的靶板,顺射流孔剖开后,就放在车间的地上,我认为,凭那块靶板的侵彻深度,把99打个对穿都没有什么问题(当然金属射流碰到内部障碍和间隔空间会散射,实际上不可能“对穿”,在这里是个“比喻”),就是加上附加反应装甲也没有用!(注意注意)
4、分析问题的方法与资料的可信程度
a、兵工行业真正“专业”的期刊,根本没有什么“国际公认的权威”,因为那都是严格保密的。我所认同的国内“专业期刊”,不可能在街头买到。除了各兵工院校的“学报”类期刊以外,还有各研究所,主管机关的内部刊物。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专业期刊,就是主要的大兵工厂的“XX科技”之类的期刊,全是第一手的资料,极有参考价值。很多貌似专业的“权威期刊”,在情报掌握上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看到图书馆一本原版的《简氏步兵武器年鉴》,其中对中国54式冲锋枪的介绍,配用的图片就令人莞尔,竟然是雷锋的局部胸像。(哈哈)
b、跟某些人推崇的什么《战场》相比,《当代中国的兵器工业》才是根据“内部资料”非常严肃地编写出来的,对于某些人来讲,这样的“内部资料”已经足够了
c、如果不是强制“换标”,原来几乎所有的内膛量具都是俄文的!
D、对膛压的测试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一般测试膛压时用的是“铜柱测压法”,美国等西方国家喜欢用不经过预压的铜柱,而我国的做法是使用经过预压的铜柱,两种方法所测得的值,可能相差300多!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同一个厂,为不同的用户生产兵器产品,也可能应用户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指标。这个细节在简氏上很难得到具体的表示,但是如果没有这个细节,简氏上的膛压数据又有多少专业的参考价值呢?
E、“穿甲威力设计指标要求在2000米距离上穿透150毫米/68度(约400毫米)均质装甲,实际定型试验时穿透距离为3310米。”
  这句话说明什么?
  说明89式自行120滑在使用某种穿甲弹时的穿甲性能是2000米,150mm/68度!实际上国产120滑的威力并不比125滑低,那125滑的“惊人”穿甲力从何而来?
  为什么120滑的穿甲能力不是试验的3310米?因为试验的具体数值有很大的偶然性,经批复的“指标”才是代表武器真实性能的(甚至还不一定保证能达到)。
  现实情况是,研制和生产单位,往往把某次试验中偶然达到的“高性能”作为功绩大肆宣传和向上级请功,但是如果军方在制定验收标准时说“既然能达到3310米,就按3000米验收吧?”,保证研制单位打死也不干!他们不但会坚持“指标值”,而且还很可能会进一步在“指标值”是抽样验收中,样本允许的最低值还是样本平均值上讨价还价。
F、还是“某型枪械”,在讨论研制任务书的时候,有一项与现有口径杀伤力(肥皂空间)对比的指标,论证部门死活不敢说“不低于”的话,他们说了实话,就是因为摸底试验中“差点儿”,才提出“接近”的表述方式。
  但是在定型试验中,恰好该产品的“空腔值”不知怎么居然超过了“现口径”,于是该产品的介绍文章如获至宝,大肆宣扬这一性能。其实在后来进行的部队选型对比试验中,在我的面前(定型试验我没有去,原因前面帖子说了),该产品的肥皂空腔值远远低于“现有口径”,但是产品已经定型投产,怎么办?想办法“处理”一下,大事化小吧!
5、结语
引用上大人的一句妙语,再妙不过:你生活过的地方,主要领导全是“王宝森”,这时候别人告诉你,其他地方的领导,都是“孔繁森”,你能不怀疑么? (妙极妙极)
补个遗:现在我国枪械厂的不少工量夹具上,还刻着俄文的铭文。
作者说明:
由于本文采取俄国人的视角展开故事,因此可能存在部分反华言论(包括从所谓 正面人物口中),这些言论当然不代表作者对中国人民、政府或者历史的态度。本文中对中国制造工业水平的较悲观论述,是根据笔者个人搜集的公开与不公开的资料做出的初步结论,如果那位读者能够证据充足地加以推翻,将令笔者至感高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16 15: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