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第三题:对于一幅美术作品来说,总是可以对此进行美或不美的评价的,你是如何来评判的 ...

已有 1017 次阅读2014-8-19 03:51 |个人分类:艺术评论

  第三题:对于一幅美术作品来说,总是可以对此进行美或不美的评价的,你是如何来评判的呢?

                     --薛明德

美术作品是由画家来完成的,区别于文艺作品中的音乐、舞蹈、戏剧、诗、文学、以及其它的文艺作品。文艺作品是美的,应该是、必须是。

文艺作品为甚么是美的?比如绘画,叫做美术作品。

有人说了,美术作品在于:绘画语言!再追问一句,甚么是绘画语言?具有何种条件,性质的语言,才能去为美术作品服务。换句话说,美术作品需要甚么样的绘画语言,这样的绘画语言才能产生美术作品。

我特别强调,这是一个崇尚思想的时代,凡是人类社会一次重大的进步,无不是思想的结晶!中国啊,中国,甚么都不缺,独缺思想家。伟大的,天才的画家都具有思想家的品性,所以,中国期盼着这样的艺术家出现。

当我走进位于纽约曼哈顿5大道西53街11号的现代艺术博物馆里,迎面而来的美术作品,让人目不暇接,眼花潦乱,心跳突突,血循环加快,血液细胞正发生巨烈变化,头昏目眩,引起了我整个的生理机能的严重不适,口干舌燥之际,我突然联想到了如何来评判一幅美术作品――美或不美?

首先,评判一幅美术作品,出发点是个人的喜好,比如不少人喜欢范曾的水墨画,我不能禁止人们不去喜欢,为甚么?俗语说:罗卜,白菜,各有所爱。

真是这样吗?根本之处在于,审美是否有原则,有立场,一幅作品的美在哪里,美感又是怎样发生的?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就可以帮助人们去欣赏美术作品,然而要对一幅美术作品作出判,至少涉及3个方面。

1.来自画家本人;2.来自美术史家;3.来自收藏家以及拍卖行。整个说来就应归位美学教育,中国人实在是太欠缺了。

我们从范曾谈起。中央美院的高材生,受过良好的绘画基本功训练,书法的运笔熟能生巧,圆滑中透出敏锐,笔下的人物讨喜,媚俗,在中国的文化人中,缺思想,少信仰,不失聪明,属投机专营的那种。

美术史家的认为范曾的水墨画不过是连环图的放大,张张画用色用线重复,这是美术中的大忌。读过一些杂书而不求甚解,传统文化中的要义一翘不通,西方文化中的自由,平等,博爱等可以书法贴墙不可上心。一个以讨喜取悦大众文化,其中大都为白领文化人乐见的放大小人书插图,风糜了京城。

那么京城的拍卖商推波逐浪,变魔术般的包装、运作,广告效应把行市搞得热火朝天。顾不暇接的定单如雪片,这样,签名范曾的水墨画更多是流水作业,成批生产出来了。

绘画的美显然不在范曾多产,高价位的水墨画里,而在画家自身中审美去寻求答案。答案在本文的答辩中给出来了。

有人向我提问,这里的一幅的年轻女子(24岁半身侧面)肖像画,为何指称是行画、菜画?要我说明白何为行画?好!我现在就来用这个实例结束第三题的答辩。

我是艺术家有足够的绘画经验只须一眼就可指出,肯定属于行画、菜画类的商品画。

先避开专业的眼光,要知道在上海,北京以及全中国的商业中心星级酒店,画廊里充斥的就是,你推出的少女侧面肖像画正是不入流,属不上档次的那种行画,这里我是拿艾轩,冷军,靳尚谊,丁绍光,陈逸飞……相比较;

现在从专业的角度,题材流俗,把年轻漂亮的女子打拌成少数民族的装扮,头饰,服装,尽其细节的描绘,画的是道具而不是一种文化,文化是在性格的刻划中表现出的特性、特征、特点来。

就绘画性,形式感的角度,平板的构图已经犯了大忌,因为一般化,缺少一触即发的亮点;绘画的语言在于色彩的表现力,在这里完全没有,我指的是色彩关系。一幅美术作品色调的整体性关乎行画、菜画的分界,分水岭,就足可以下判断了。

我毫不客气的指出,这样的肖像画来自对像片的拷贝,可以流水线成批生产,因为缺少激情,灵感,想象,以及更多的艺术修养,比如一幅画具备的四要素:形、势、韵、性的第一层面的这个平板、呆板的布局显得僵硬、粗俗,所以形体的状态还不能为我们提供更高、更深、更细腻层面的势、韵,这样,艺术性在哪里?所以不具有艺术性的肖像画就是行画、菜画、商品画类。

要更专业的来谈这个话题,可以是贯穿我的美学思想,就到此搁笔,谢谢有这个话题让我发挥了一下。

下面还会有相关的问题提出,我还可以继续发挥,把美术作品的"美"与"不美"进一步论证。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6-16 15:0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