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草根评说:文革—毛泽东(第05章三)

已有 320 次阅读2015-6-11 18:06 |个人分类:文革

   问鼎诺贝尔奖金   

    当毛泽东大力宣扬“书读得越多越蠢”,极力贬低专家、教授等知识分子时,千万不要以为他憎恶所有知识:他在贬低别人知识的同时,意在抬高自己的知识身价。培植知识上的个人崇拜,也是他棒打知识界和倒刘、整邓的重要谋略。他的言行都力图证明,他不仅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和诗人,而且自然科学上也有很深的造诣:为了树立他的“一分为二”哲学思想为中外绝对权威思想,他利用权力,雄心勃勃地率领中国一些科学家问鼎诺贝尔奖金 

    物理学家王德奎在《中国层子模型四十年历程》中写道:“由于国际形势的需要,我国1955年开始酝酿生产核武技术。这年1月15日,在毛主席亲自召开研究我国原子能科学发展的会议上,毛主席问钱三强:‘质子、中子是由什么组成的?’钱三强回答说:‘这个问题还没有新的认识。’毛主席却说:‘我看不见得。质子、中子、电子还应该是可分的。从哲学的观点来说,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原子、中子也应该是可分的。一分为二,对立统一嘛!你们信不信?你们不信,反正我信。’半年后,美国第一次发现了反质子;一年后,又发现了反中子,证实了毛主席的预言。对此,钱三强等我国科学家还说,毛主席比我们这些搞专业的物理学家还行!”

    受到当年中国一流科学家们“还行”的赞誉后,毛泽东在大跃进造成的经济困难刚刚恢复,便拨巨款邀请各国科学家来北京聚会,讨论他的“一分为二”和“物质无限可分”的思想,充满信心地向世界自然科学高端进军。 

05-2:1964年北京科学讨论会会场

  1964年8月21日至31日,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44个国家和地区的367名科学家云集中国首都,参加北京科学讨论会(图05-2)。开会期间,毛泽东亲自接见了参加会议的日本代表团团长坂田昌一当面称赞说“你的文章写得好,使坂田一下子成为中国科学家们心目中的耀眼明星。

    坂田写了什么文章,令毛泽东称赞呢?

    原来,在中学和大学时代曾研读过列宁和恩格斯著作、懂得辩证唯物主义的日本科学家坂田昌一,对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的构成物质终极单元的“基本粒子”理念提出了挑战,构建了基本粒子不是物质微观结构最后一个层次的坂田模型。这个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毛泽东“物资无限可分”和“一分为二”的哲学观点,受到毛的注意。1961年4月,坂田昌一又发表了《新基本粒子观对话》,再次极大地支持了毛的物质无限可分的思想。本来对自然科学陌生又缺乏热情的毛泽东,因坂田昌一文章而倍受鼓舞,突发异想,决定拨重金在北京召开国际科学讨论会,使“一分为二”的哲学思想响誉世界,并创造条件问鼎诺奖。 

    “一分为二已经成为今日中国人的口头禅作为方法论,研究物质内部“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之一,其科学性毋庸置疑。把“对立统一规律”归结为“一分为二”是借代,即不准确,也不严谨,易引歧意。例如,五彩缤纷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是多元的。拿“一分为二”来说,难道不能“一分为三”、“一分为四”即“一分为多”了吗?研究人们的思想,为什么不能分成左、中、右?研究数学,为什么不可以分成正数、负数和零数?如是,核子物理学中的电子、质子和中子,电子学中的正电、负电和绝缘体,天文学中的恒星、行星、卫星、慧星,教育学中的大学、中学、小学、幼教,等等,都是“一分为多”。任何思想,如果把他描绘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就会陷入“真理前进一步就是谬误”的困境。“一分为二”不能例外。毛泽东的“一分为二”,实际上是他把辩证法“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与《庄子》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即物质无限可分思想进行无理组合。之所以叫无理组合,是因为,如果承认“物质无限可分”是真理,那么,就会产生二律悖反:与“物质无限可分”真理存在的同时,也应存在着一个与之相对立的“物质不能无限可分”的真理。这种对物质可分性理论的“一分为二”,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自我否定。在中国,毛泽东的“一分为二”已经把五彩缤纷的世界庸俗化简单化了,庸俗简单到就像小孩子看电影能分清好人、坏人就算绝顶聪明那样缺乏理性的“小儿科”。 

    8月24日,毛泽东召见参加科学讨论会的中国代表团团长物理学家周培源和经济学家于光远等人,就坂田文章约谈。他说:

    “今天我找你们来就是想研究一下坂田的文章。坂田说基本粒子不是不可分的,电子是可分的。他们这样说,是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上的。”

    这是“立场决定论”!接着,毛泽东在科学家面前畅谈起自然科学来。

    他从陨石说到阳光,说到人造卫星,说到冰川时期。他指出:“氢和氧化合成水要经过几百万年”,“人胎有一个发展阶段就象鱼”,“细胞有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他还指出:“使发电机的转子旋转,这是机械运动,最后在铜线沿线发出电来”。他论证说:“世界上一切都在变,物理学也在变,牛顿力学也在变,什么东西都是既守恒又不守恒”。他还论及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等等。他的结论是:“宇宙从大的方面看来是无限的,从小的方面看来也是无限的,不但原子可以分,原子核可以分,基本粒子也可以分。”

    在毛泽东面前毕恭毕敬的科学家们,对“伟大领袖”这种科普性的说教和感觉哲学,竟谄为“科学知识渊博”,“见解精辟”,并佩服得五体投地。

    尽管“伟大领袖”“科学知识渊博”,“见解精辟”,但科学讨论会并没有达到会议主人期望的目的。

    “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家都能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法,我们呢”1965年,中国社会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海瑞罢官》被批判,罗总长被罢黜,文化部被改组,科学家们安敢忘记“伟大领袖”的这条伟大批评中蕴涵的“殷切期望

    于是,在这一年,在国家财政巨额拨款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组成了由朱洪元、何祚庥等39名学者参加的合作组进行攻关。合作组不辱使命,他们很快用毛泽东“一分为二”和“物质无限可分”的思想,创立了与美国科学家盖尔曼“夸克模型”相对抗的“层子模型”,向世界最高物理奖——诺贝尔奖金发起冲刺。据“层子模型”参与者回忆,当时的学术带头人认为,“最重要的事乃是确定基本粒子内部是否有结构,是否符合‘一分为二’的思想,因而把主要精力用来求强子的波函数”(笔者:遗憾的是他没有指出带头人是哪位科学家)在短短九个月里,层子学者们以“大跃进”的速度发表了四、五十篇论证层子存在的论文。有些论文还指出,“‘夸克模型’有数学唯心主义错误,而层子是真实存在的亚强子粒子,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另据传说,“层子模型”不仅证明了层子存在,“层子也是无限可分的”,而且也证明了层子下面有“亚层子”,“亚层子”下面有“无子”,“无子”下面有“前子”,“前子”下面有“毛子”,等等。所谓“无子”即无产阶级子,“前子”即前进子,“毛子”即毛泽东子。如果这个传说是真的话,应当说,每个“子”都闪烁着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光辉。毛泽东和层子学者们,满怀信心地认为,“层子模型”比“夸克模型”更有条件、更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金。 

    令人遗憾的是,“层子模型”在国外受到冷遇,甚至被称为伪科学,连获得过诺贝尔奖金的华裔科学家丁肇中、杨振宁和李政道等人,都有意回避推荐“层子模型”问诺。“层子模型”虽在国际上冲刺诺奖失利,但在国内,却获得了巨大成功:先后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层子模型”的积极创建者朱洪元、何祚庥等多人,都获得了巨额奖金。这有力证明了毛泽东“一分为二”和“物质无限可分”思想的“伟大、光荣、正确!”

    在“层子模型”耀眼光环笼罩下,中国科技大学才华横溢的物理学家刘耀阳,与诺贝尔奖金擦肩而过。

    物理学家刘耀阳,以坚持物质“不是无限可分”的观点被选入39人合作组,如同持不同政见的王明被选入中共中央委员会那样,成了合作组里的唯一异议派。据《科技日报》报导,年轻教师刘耀阳,在1964年,在研究物质“不是无限可分”上,创立了带“色”夸克模型,取得了与美国科学家盖尔曼“夸克模型”相似的成果,发表了他的《一个可能的基本粒子模型》论文。由于他的观点与“层子模型”相左,他的论文只能象征性地作为对“物质无限可分说”的争鸣,摘要发表在国内一份刊物的末尾。对此,刘耀阳教授回忆说:1966年暑期,“当年有一个重要的北京科学讨论会(笔者:有33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人参加),完全可以想象得出,有的人一心要在这次会上利用层子模型宣传毛泽东思想。我被拒之门外,会议上当然也不会提到我的工作。这事充分反映出(我的)文章的遭遇。”

    毛泽东死后,有人发现,1969年获诺贝尔奖金的盖尔曼,他的夸克模型有“抄袭”、“仿造”刘耀阳科研成果之嫌,因刘耀阳的科研成果比盖尔曼得奖的成果要早。但也有人认为:如果说盖尔曼“抄袭”、“仿造”了刘耀阳的科研成果,那是天大的冤枉,因为,当时的盖尔曼只知中国有一个令他不屑一顾的层子论,根本不知道中国还有个研究带“色”夸克的刘耀阳,更没有听说过刘耀阳的那篇被“摘要”发表过的论文。

05-3:何祚庥院士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说:“谁叫你不幸生在中国!”

    总之,在毛泽东督导监制的“层子模型”向诺奖冲刺中,刘耀阳与诺贝尔奖金擦肩而过的可能性很大。这或许是刘教授的终生遗憾,因而也是中国永远的遗憾!

    这是谁之过?

    笔者只好借用“层子模型”的得奖人、当代中国大出风头的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兼哲学家、北大教授何祚庥(图05-3)的“旷世名言”来回答:

    “谁叫你不幸生在中国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4-29 11:1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