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整肃左派当权派
为了重新驾驭全党、全国,不仅抛出王、关、戚,适时解放和保护右派干部,还让军事将领出任各地“封疆大吏”等要职,借以安抚军方。29个省、市、自治区的革命委员会主任当中,有21人是军队干部,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二,其中多数都是中、右派将领。这种军管式革命委员会的建立,可以看出,毛泽东利用右派官僚主义阶级控制全国的心态。
按说,这些革委会的主任,都是在刘少奇被打倒、“走资派”遭整肃以后上台的,都是毛泽东亲自批准的。用当时的话来说,这些人都是“毛主席革命路线”上的人,因而,在1969年4月召开的中共九大上,他们都当选为中央委员或候补委员。但由于当时的革委会是以党内左派为主左、中、右派妥协的产物,因此,当权谋大师的“战略转移”时,许多左派大员跟不上“伟大领袖”的“战略布署”,纷纷中箭落马。据统计:在最初的29个省、市革委会主任当中,先后遭到整肃的有13人,占了45%,他们大部分都是文革中崭露头角的左派干部;而稳坐台上的55%,几乎都是党内中、右派大员,他们多数都是曾经遭受过残酷批斗的“走资派”或执行过“资反路线”的人。
第一批遭到整肃的党内左派“封疆大吏”(省革委会主任)的有6人。他们是:
1.山西的刘格平,1969年7月被免职,由69军军长谢振华接任;
2.贵州的李再含,1969年10月被撤职,1975年去世。由54军副军长蓝亦农接任;
3.河北的李雪峰,1971年1月被撤职。由“走资派”文革前的河北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刘子厚接任;
4.山东的王效禹,1971年3月被撤职,由济南军区司令员、省革委会副主任杨得志接任;
5.内蒙的滕海清,1971年5月被免职,由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尤太忠接任;
6.黑龙江的潘复生,1971年6月被撤职,由黑龙江省军区司令员、省革委会副主任汪家道接任。
在这些大员中,除李雪峰因株连“陈伯达案”被撤、滕海清杀人过多被免外,刘格平、王效禹、潘复生和军队干部李再含,都是文革早期站出来表态支持左派造反的左派干部。在全国全面内战中,由于他们过分依靠和支持左派造反派,没有平衡左、中、右势力的手段,因此,在毛泽东与右派妥协后,他们便成了众矢之的,替罪羊的命运不可避免。
第二批遭到的整肃的党内左派“封疆大吏”有3人,都因与“林彪事件”有牵连而下台。他们是:
1.浙江的南萍,1972年被撤职,由“走资派”文革前的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谭启龙接任;
2.江西的程世清,1972年被撤职,由“走资派”文革前的江苏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接任;
3.新疆的龙书金,1972年被撤职,由“走资派”文革前的自治区主席、省革委会副主任赛福鼎接任。
在中共的赤文化里,有两条重要原则是:一条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另一条是一人获罪,亲朋遭殃。九届二中全会后,风云突变,毛泽东发现副统帅林彪威胁到他的权力,便与周恩来联手,开始了整肃林彪的进程。第一个被抛出来批判的是他过去的秘书、中央文革小组组长、中共中央常委陈伯达。由于李雪峰同陈走得较近,因株连而遭撤职。黄永胜、南萍、程世清和龙书金,在“九一三事件”林彪摔死后,遂被打成“林彪反党集团”成员而遭罢黜、整肃。
第三批遭到整肃的党内左派“封疆大吏”有4人,都是在1976年10月宫廷政变逮捕“四人帮”后遭整肃的。他们是:
1.上海的张春桥,1976年10月被隔离审查,由右派将领前海军政委苏振华接任;
2.吉林的王淮湘,1977年免职、调离,由“走资派”前的新疆区党委第一书记王恩茂接任;
3.甘肃的冼恒汉,1977年被撤职、降级,由“走资派”前的甘肃省委副书记宋平接任;
4.北京的谢富治,已于1972年去世,1979年遭到鞭尸式的清算。
毛泽东“驾崩”后,党内右派发动宫廷政变,毛的左派干将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束手就擒,所剩无几的左派“封疆大吏”,或被隔离审查,或被撤职,或被调离。
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时,曾遭过残酷批斗的“走资派”或执行过“资反路线”的右派大员,纷纷走马上任。他们是:
前江苏省委书记彭冲,接任江苏省革委会主任;前湖北省委书记赵辛初,接任湖北省革委会主任;前安徽省委书记宋佩璋,接任安徽省革委会主任;前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廖志高,接任福建省革委会主任;沈阳军区政委右派将领曾绍山,接任辽宁省革委会主任。
1979年12月前后,撤销文革“一元化领导”的“革委会”体制,恢复了文革前“四大班子”的党委、政府、人大和政协建制。自此,中共右派,通过十多年的权力搏斗和厮杀,以中国老百姓死亡200~300万人和伤残上千万人的代价,击败左派,重掌大权,毛左派骨干大员,悉遭整肃;与此同时,党内左、中、右派势力,开始重新洗牌,新的左、中、右派派系,便在酝酿、串连、汇合中逐渐形成,为展开了新一轮的权力搏斗聚集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