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草根评说:文革—毛泽东(第20章4二元体制使城市化停滞不前) ... ...

已有 321 次阅读2015-7-31 08:31 |个人分类:文革

    2二元体制使城市化停滞不前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是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城乡“剪刀差”逐渐缩小的过程。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动力,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载体。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和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历史已经证明,城市化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市化与工业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在一国的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不断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与此同时,在空间结构上则不断向区位条件相对优越的地区聚集。这种伴随着工业化而产生的人口聚集效应,是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因而城市化水平是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然而,毛泽东的农耕思想阻滞了中国城市化进程。

    五十年代初,毛泽东说:“只有将城市的生产恢复起来和发展起来了,将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了,人民政权才能巩固起来。”当时的《人民日报》刊登社论《把消费城市变成生产城市》,提出:“在旧中国这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统治阶级所聚集的大城市(像北平),大都是消费城市。有些城市,早也有着现代化的工业(像天津),但仍具有消费城市的性质。它们的存在和繁荣除尽量剥削工人外,则完全依靠剥削乡村。我们进入大城市后,绝不能允许这种现象继续存在。而要消灭这种现象,就必须有计划地、有步骤地、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毛泽东又说:“要把大城市居民分散到农村去,建立许多小城市。在原子战争的条件下,这样也比较有利。”根据毛泽东的说教,1955年9月,国家建委给中央写的的报告中说:“原则上以中小城镇及工人镇为主,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建设中等城市。没有特殊原因,不建设大城市。”这里,毛泽东和中共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即一党专政利益出发,把生产与民生(消费)对立起来、把城市化与工业化对立起来,用计划来制止自然聚集效应——这是毛泽东农耕思想的初始表演。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向全国发出了在中国建设农耕社会主义的《五七指示》,要求全国二元体制下的城市和乡村,都要建设成“亦工、亦农、亦文、亦武”的“大学校”。自此,中国城市化停滞并呈现倒退,毛泽东通过抑制城市化来推动工业化的方式也达到了极限,走到了尽头。

    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市化,在毛泽东农耕思想的二元体制受到重挫。从五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初,中国小城市由115个减少到105个,小城镇由5,400个减少到2,900个。城市化水平在五十年代初增加较快,城市化率由1949年的10.64%提高到了1957年的15.39%,七年增加了4.75个百分点。但自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中国城市化开倒车。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1960年的城市化率是19.7%,1976年是17.4%,十六年间降低了2.3个百分点。隔海相望,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韩国,其时城市化率稳步提高,农村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从1962年的57%下降到2000年末的9%,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中国城市化开倒车,使数以千万计的城市知识青年付出了代价:被迫辍学,被迫落户到农村、农场,在贫瘠土地上进行没有希望的劳动。一位叫定宜庄的作家说得好:“政治上的动荡,经济决策上的失误,每次都以大量青年的不能升学和被送往农村为代价。”    

    在二元体制下,农村公社里隐蔽了大约两亿剩余劳动力;在二元户口政策的固结下,这些廉价的剩余劳动力无法自由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为工业化提供积累,为城市化做贡献。这种积累和贡献,直到二十世纪末才在中国出现——约两亿农民工在大、中城市务工,但机会至少错失了四十年。

    在毛泽东时代,中国城市化的停滞和倒退,与国民经济畸形化相辅相成,四个现代化成了摆在餐桌上的图脯和画饼;到1976年,国民经济已沦落到了崩溃的边缘。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2-27 07:0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