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草根评说:文革—毛泽东(第20章13红托儿 “邢十六”)

已有 303 次阅读2015-8-4 03:55 |个人分类:文革

    1听党话的邢燕子  

    在天津市一个居民小区的90平米单元房内,住着一对退休的老年夫妇。每天,老夫妇领着“没她不行”的小孙子,悠然自得地徜徉于居民小区的四周。老夫妇男的叫王学芝,是个退休工人,女的是退休于天津市北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任上的大名鼎鼎的全国知识青年的偶像、全国人民的楷模——燕子。这位全国人民的楷模,曾两度登上《人民画报》封面,毛泽东五次、周恩来十三次接见过她,她曾当选第三届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党九至十三大代表、第十至十二届中央委员,同时还担任天津市委书记、天津市政协副主席,此外,她还在贫协、知青办、共青团、妇联等组织中兼职。由于同时身获十六个官衔,被当地群众赠以雅号“邢十六”。

    邢燕子生于1941年1月15日,天津市宝坻县人。1958年,17岁的她初中毕业时,适逢我国正在疯狂大跃进中。她自愿留在农村老家司家庄,没到天津同父母住在一起。2009年8月,天津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采访她时,她说:“当时全家20几口人都在天津,只有爷爷一个人留在老家,最初的想法是回家陪爷爷。”“我没想那什么,我也不知道,那什么,就给闹大了。”怎么“就给闹大了”呢? 

    1958年到1961年间,为逃避饥荒,许多回乡知识青年与农民纷纷流入城市,成为“盲流”,造成严重社会问题。1960年初,笔者路经沈阳车站时,曾做短暂停留。在那里,几天前,车站数百“盲流”暴动,砸碎了车站所有食品商店的橱窗,洗劫了全部食品。防暴部队的防暴方式,令人刮目相看:在逮捕了所有肇事者之后,让他们饱餐了一顿,然后分别遣送他们回乡。为了战胜困难,鼓舞士气,中共急需树立一个“发奋图强,扎根农村,大办农业”的青年典型来激励全国人民,制止“盲流”。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领导下,1960年6月,邢燕子被挖掘了出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报导了邢燕子回乡务农、改天换地的英雄事迹很快引起了多媒体的关注。8月15日《河北日报》以《邢燕子大办农业范例》套红标题报导了她的事迹8月17日共青团河北省委、河北省妇联发出《在全省青年、妇女中展开学习邢燕子运动》的通知中共河北省委天津市委发出“学习邢燕子、赶上邢燕子、热爱农业劳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掀起了学习热潮9月20日《人民日报》也介绍了她的事迹其后《中国妇女》、《中国青年报》等各大报纸和电台、杂志纷纷报导,在全国掀起一个空前的宣传声势,一下子把她推到了峰巅,使她成了全国家喻户晓的人物。9月18日,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郭沫若,推波助澜,专门为她写了一首诗《邢燕子歌》:邢燕子,好榜样!学习王国藩,学习铁姑娘。全家都在城,自己愿留乡。园中育幼幼成行,冰上治鱼鱼满网,天寒地冻,抢种垦荒,要使石头长出粮。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一切工作服从党。北大洼变成金银窝,燕子结成队,奋飞过黄河!邢燕子,榜样好!青春献农村,青春永不老。一马能当先,万马齐赛跑。立下雄心天样高,鼓足干劲风力饱。克勤克俭,有说有笑,能把劳动当成宝。为国为社多打粮,国好社好大家好。司家庄变成鱼米乡,燕子结成队,奋飞过长江!”著名作曲家刘炽为其谱曲,不久就唱响了全国。 

    为了把邢燕子塑造成“发奋图强,扎根农村,大办农业”的典型,在“中央首长”们的关怀下,中共各级党政机关和媒体全力赴地组织“秀才”们进行编导。编导把“回家陪爷爷”的最初想法,高改成“青年都应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的力量,听党的话,不是空洞的口号,要看实际行动,农业这么重要,农村需要有知识的青年”在改天换地上,编导说,为了度过灾荒她组织16个女团员成立了“姑娘队”。姑娘队在她的带领下,“冬天砸开三尺厚的冰窟窿结网打鱼,晚上打苇帘子,3个月就给村里挣了3900多元钱。”“当时最为艰苦的农活就是堆‘土牛’,因司家庄地势低洼,必须到百米开外的地方取土堆成土方运到河堤备汛期之用,对男劳力都是重体力活,可是她带领姑娘队顶着阴雨每天完成70立方米土方(笔者:每人每天4.375立方米)比规定多完成20立方米,人们都对姑娘队刮目相看。”“了向荒洼要粮……1960年冬,她们又开垦了560亩荒地(笔者:每个姑娘开荒35亩。按冬季农闲60~70天计,平均每天开荒0.54亩。)费尽了千辛万苦几经周折,秋后多收了8万斤小麦,既支援了国家,也为乡亲度过灾荒起了很大作用”笔者无权到司家庄进行实地调查,因而无权对编导事迹说三道四。但笔者在农村十二年,也多次干过开荒、挖土方、用冰镩凿窟窿等繁重的体力劳动。比燕子大六岁的笔者,当年已是二十多岁的壮小伙子,要完成邢燕子“姑娘队”的土方定额,不下十二分力气,就很难完成。假如当年她们那里特别富裕,有机械手、胶轮车帮助,就权当别论了。之于每日开荒0.54亩,笔者虽是一个壮小伙子也望荒兴叹,只好承认“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者也!但据笔者所知,繁重的体力劳动,农村干部是不会轻易让年轻姑娘们干的,尽管有毛泽东“革命加拼命”的指示。编导们直言不讳地说,他们是党的喉舌、宣传员,也是党的政策推销员,由于撒谎不红脸,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都是红托儿。据2010年元月《北京青年报》刊登的《邢燕子讲述:我这一生跟说笑话似的》文中透露,退休后的邢燕子这么说:“一直都写我们姑娘队‘冰上治鱼’的故事,在数九寒冬破冰捕鱼,其实,老王那时候就是生产队长,就是他领着我们去干活。镩冰窟窿是又得有技术又得有力气的活计,都是他们男同志干,女同志弄不动。” 

    邢燕子说:“听党的话,不是空洞的口号,要看实际行动。”这是真话。邢燕子成名后,写给她的信从全国各地寄来,多得装了几麻袋,其中不乏表达仰慕、爱慕之情的求爱信。在农村,女孩儿过了二十岁,再不谈婚论嫁,背后就会有闲言碎语。但对于一个刚刚树立起来的“扎根农村,大办农业”的典型来讲,邢燕子嫁给什么样的人,是关乎这个典型是否能够“站得住”的问题。党组织对此十分重视:为了使典型真正扎根农村,她必须嫁给本队的贫下中农。为此,党组织为她选择了配偶:要她嫁给生产队长王学芝。王队长虽比她年长七岁,且家里特穷,只有一间房子,他同父母和三个弟弟住在一起,如果结婚,父母和三个兄弟就得到外面借宿但此人是贫下中农,根红苗正,又是共产党员,是党组织信得过的人。嫁不嫁?最初不太同意嫁给他的她,架不住“说服教育”,最终顶着父亲“不同意”的压力,与王学芝成亲。婚后生子,感情日笃,一直白头到老,成了“先结婚,后恋爱”的一代佳话。

    在三年人为灾难中,邢燕子的典型事迹起到了稳局势作用。中共党组织对听党的话、跟党走的人,总是关爱有加的。于是,十六种官衔源源不断向她飞来,曾使她招架不住。退休后她说:“那时我还在宝坻,任职多,公社、地区、省,妇联、共青团、贫协、知青领导小组,不管什么都得兼一个职,最多的时候有十六个职务,开不完的会,参加不完的活动,感觉到非常紧张。那时候新华社写了个内参,周总理看了,当时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说只保留‘上一职和下一职’就是上职是天津市委书记,下职是司家庄党支部副书记。……我为啥只当副书记不当书记呢?我感觉,你天天出去开会,让人家在家里干吗呢?怎么来当这个家?所以我拼着命也没有当。”

    邢燕子对司家庄究有多大贡献,笔者了解得很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1970年,周恩来亲自批准给司家庄5万元农用物资改造大洼地,这应记在大队支部副书记邢燕子的功劳簿里。5万元对当年一个劳动工日只值一毛钱的司家庄人来说,可是一笔可观的外快,足足等于一千五百多个壮汉子干一年的收入!1980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在转发《山西省委关于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经验教训的检查报告》时所加的“批语”中承认,对大寨这个“先进典型”,有些领导和部门“……滥用职权,动用国家财力、物力和人力去支撑所谓‘先进典型’的门面,甚至弄虚作假,欺骗上级,欺骗舆论”周恩来是否属于“滥用职权”“欺骗舆论”的领导?

    邢燕子是知恩报恩的人。毛泽东和周恩来接见她的照片,被她放得大大的,端端正正地镶嵌在镜框里,隆隆重重地悬挂在她书房里。党号召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务农,她积极行动起来,以身示教,说服知青下乡。1968年5月14日,《文汇报》刊登了她的题为《一辈子做贫下中农的“老黄牛”》的文章,谈了自己下乡后的体会、收获、得到的荣誉以及坚定在农村的决心。7月26日的《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同时在头版发表了她的《农村十年》的文章,介绍了她在农村劳动的情况和农村的阶级斗争现状,再次表达了她在农村扎根的决心。在这里,她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中共推销员或曰红托儿的脚色。她的文章和她的言传身教,使她成了偶像,许多知青以她为榜样而下乡务农,据说到司家庄落户的知青就有二十多个。当听说知青大刮返城风时,她极力反对,向中央建议“打退病退困退走后门不正之风”。1979年8月,她在国务院召开了上山下乡先进代表座谈会上,表示在农村“要和千千万万只燕子继续展翅高飞”。但她很快“飞”出了农村,“飞”进了天津,“飞”上了领导岗位。至此,她鲜有对“扎根农村”誓言之忏悔,却对自己扎根天津,颇有功成名就因而心安理得之欣然!

    邢燕子也有失手的时候。毛泽东死时,她给江青写了一封效忠信,成了追查的对象,1981年40岁时,被贬到生活条件比司家庄差得多的永新知青农场任党支部副书记。但胡耀邦的一句话解放了她:“邢燕子是党培养起来的,她不是四人帮培养的。”由是,爱唠叨“那什么”的应声升任天津市北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成了知青贵族,直到退休。

    退休后的邢燕子不甘寂寞,曾数次参加知青聚会;据说又出了一本新书,誓言“青春无悔”!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5-15 08: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