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故宇之多艰:四合院保护权属问题——华新民访谈
1949年6月16日起,北京市人民政府地证局进行城区房地产登记,对民国时已登记过的合法产权,换发新中国产权证状。
1953年,在北京市登记的1192397间房屋中,私产占67.06%。
1966年9月3日,武昌房地红卫兵通令:……私房改造业主的留用房和凡出租面积在100平米以上私房应立即交还人民……
1980年9月18日,北京市委《关于处理机关部队挤占私房进一步落实私房政策的通知》:……十年浩劫中收缴的私人房屋,根据宪法规定,应一律确认原房主的所有权,把房产归还给房主。
1981年6月27日,官方正式否定文革。
……
看着这些记录,似乎感觉不到它们与北京城古老而安逸的四合院之间的关联,90年代初期四合院的迅速消亡似乎突然之间惊醒了如画的北京城,殊不知,这些有着700多年历史的院落,从建国初期,就已经开始被各种社会动荡慢慢蚕食。今天我们会去讨论四合院上百年的沧桑经历,讨论四合院屋檐的木雕彩绘,讨论胡同中特有的老北京情怀,讨论留住这些四合院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益,拆掉四合院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利,可是当我们站在四合院的瓦砾上指点的时候,擦身而过的老北京或许会投给你一个徒然的眼神……
四合院保护忽视的个人产权
当与华新民相坐而谈的时候,眼中的她不是那个传奇的淡棕长发、蓝眼睛的欧洲女性,不是与建筑有不解之缘的名门之后,也不是空叹文化消亡的护道士。她最关心的,是对公民权利的侵犯!
四合院,首先是一个民居,它有主人。现在绝大多数人说保护四合院都不会提起主人,只把关注四合院保护的目光放在四合院的历史文化意义、经济价值上,而完全忽略了其实四合院和其他民居一样,首先是私人的产权。种种泛泛的保护四合院的想法和做法在四合院真正权属被忽视的情况下,太显空虚。
华新民以前的家位于东城无量大人胡同,但现在眼前矗立着的已然不是曾经花园式的宅院,而是金宝街项目之一的香港赛马会北京私人会所,同样的沉默了的还有“华丽大厦”基座下面的梅兰芳故居。在护卫胡同的的头七年里,华新民目睹了很多居民权利受到侵犯的事例,她在呼吁抢救建筑的同时,也对那些当事人怀有强烈的同情。然而在2004年底的一天,一个从天而降的“拆”把她自己和家人也卷进了这个群体当中,她更是攥紧了手中由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房地产所有权证书,这张证书恰好证明着从前无量大人胡同中自家那座已经被深埋的宅院的根属,也代表着邻居们家的根属。 幼年华新民与祖父华南圭及母亲在无量大人胡同家中
文革中四合院主人遭驱赶
华新民谈到,四合院今天的破败状态和产权的混乱,是与近几十年以来中国各种政治运动有着直接的关联。
1966年“文革”以前的四合院,大多为祖宅继承和私人买卖所得,在私有土地制度(注:城市与农村不同,保留着私有土地制度)下自由地生长流通着;到了1958年“大跃进”时代,自住的私人房屋仍安然无恙,但对私有出租部分,政府规定:“超过15间的私有出租房屋都要让政府帮着经营修缮,与国家分享房租”,称作“经租房”,即将这些私有的房屋交给房管局管理,每月从房管局收取三分之一的房租。
十年浩劫打开了宁静祥和的四合院大门,大批红卫兵冲杀进来,将原有的四合院主人驱赶了出去,在胡同里的打砸抢瞬间让古老的院落陷入破败,可以说,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带给四合院的创伤是摧残性的。文革期间,由于所有的私宅被迫交房管局接管,华新民没能回到当时正准备修缮的自住房里,原来出租后来又被“经租”的房屋也收不到房租了。文革后期华新民随家人暂别北京去往了法国,十几年后归国回来的华新民却怎么也迈不进去自家的门,那里住满了外人。她和家人便耐心地等待着“落实私房政策”,可非但没有等来这一天,自己的家更是在自己的亲眼注视下轰然倒地。今天,似乎很少有人会把四合院保护和这段历史相提并论。华新民说:“现在的局外人、专家和老北京人看待四合院的视角是完全不同的,一个局外人现在站在这些胡同里,面对着破败的状态,以为这就是真实的胡同,其实他错了。我们这些老北京同样感到惨不忍睹,但我们是非常难受,因为文革前的胡同不是这样的,完全不是这样,而造成这个的原因,大部分的解释又是错误的。” 文革时期,红卫兵拆除清华园牌坊上的题字
被红卫兵砸坏的河南鸡鸣寺影壁
院门口墙上挂的电表,标志着目前院内居住的户数
房地产开发与产权证“自然失效”
90年代后,经济的飞速膨胀使得地产开发的触角伸向了北京古城腹地,说到这里,华新民不禁黯然:“最早的(拆迁)应该是92年吧,北河沿那边的拆迁。房主人我认识,到今天手里还拿着产权证呢!多少年过去了,老人家流离失所,房子都已经拆掉了。这样的房主人很多,不是一个两个。” 南方很多地区的 “经租房”1997年以后就“撤消管理”,陆续还给了主人,可是现在北京还有不少地方都没有归还,被告知房子已“归公”,私人的房地产所有证“自然失效”。可是产权从来没有转让过,房管局也拿不出这些房子的产权证,当地政府无视四合院房主的产权,单方面将四合院的宅基地卖给了地产开发商,而这些地产商,很多就归属于地方政府本身。于是,地产开发商拿着根本没有宗地号的无效土地证就将挖掘机开进了居民的四合院里,掘进了老北京的历史肌理之中。
被标上“拆”字的康有为故居
四合院砖雕与光影相映成趣
从完整的私宅到部分房屋被“管理”,从文革期间房主被迫走出家门乃至今天的地产开发,四合院在地产利益的推波助澜下走向了几近灭绝之地,而古老四合院里的老北京们,亦离家越来越远。
潘石屹没吃到快煮熟的鸭子
今年1月29号,前门鲜鱼口胡同区发生了一个挺说明问题的事件,北京市土地局准备对一块拟作为商用的土地进行公开拍卖,拍卖地点设在该土地局的交易大厅内。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公开表示要竞投这块地,并在SOHO香港公司的上市资料里以非常肯定的口气强调了这块土地非他莫属。然而就在拍卖消息公布三天以后,土地局却突然宣布撤拍了,这其中的缘由,就是因为鲜鱼口被拍卖地段上的几个四合院业主,拿着产权证去质问崇文区政府,怎么可以卖依然有产权的地?崇文区政府于是要求土地局立刻撤拍。由于拍卖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以及业主们的法律意识,鲜鱼口胡同的土地被幸运地保留了下来,可是北京还有多少被单方面协议出让,继而被毁的四合院,也只有攥着产权证却遥望老宅的老北京自己清楚。
“四合院修缮运动”
华新民把最近由房管局主导的大规模修缮四合院叫做“一场运动”,声称“这里面腐败得太厉害”,以前不管任何人修缮四合院时都要申请一个规划工程许可证,而这次的修缮大多都是跳过一切手续,不分清红皂白,修缮四合院变成了更严重地破坏它的格局。在文物保护的进程中,推广历史文化保护意识固然重要,可是当前的这种现状,对于四合院的保护来说,急需一个立竿见影的措施。当下北京中山会馆的修缮、天津第五大道的修缮,等等,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修缮还是打着修缮的名义去拆毁?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能承受得起多少摧残? 等待修缮的门脸
风化的墙砖和低坑式的院落
“迁建”新名词粉饰拆毁真相
华新民称:“现在出现了一个代替‘拆毁’的词,叫‘迁建’。但是四合院怎么迁建?现在基本都是拆毁了,然后从中取几根木头搁在仓库里,哪天再模仿重建一个,把部分构件塞进去,就是迁建了。他们说是迁建,我都亲眼看着他在那儿拆呢。很典型的就是孟端45号院,这是果郡王府的遗存,保存得非常完好,现在在金融街变成威斯汀酒店了。后来关于孟端45号,他们又发明一个词儿,叫‘概念性迁建’!”奥运之前,华新民曾亲自到过一些古建筑的修缮现场,问及工人们为什么将依然潮湿的木头用以施工,被告知有时间限制,必须限期结束。说到这里,我和华新民的交流似乎都开始变得滞涩。 昔日的孟端胡同45号(果郡王府)
被“迁建”的孟端胡同果郡王府拆除中
还需一提的是,在北京民族饭店的对面,有一栋建筑从1916年开始发出光彩,那是由詹天佑创办的中华工程师学会旧址。该会以“统一工程营造规定制度;发展工程事业以增进社会幸福;革新工程学术,力求自辟新途”为宗旨,是中国第一代工程师勾勒中国现代化建设蓝图的地方,华新民的爷爷华南圭曾任副会长。这个会址的存在证明着中国在上个世纪初的改革开放,保留着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奠基的一批优秀人物的活动记忆,现也已拆除。
如今,还有很多文物建筑在等待着粉身碎骨的“迁建”,四合院的主人们也怀揣一纸凭证目睹着故居上推土机的过往。在经济利益等因素无孔不入地驱使下,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已经再也无法经受来自各方的撕咬而发生着不同的扭曲……
[ 本帖最后由 陆民 于 2010-1-10 22:40 编辑 ] |